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一路走来》读后感
李先荣

《一路走来》的作者——张万胜同志,是册村镇上官村人,沁县师范毕业后,因学习优异,思想好,能力高超,被留校任沁师附小教师。任教伊始,他就兢兢业业搞教学,由于文化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团结同志,尊重领导,爱护学生,校领导给分配的课程多,担子重,他勇于承担,而且教学成绩很出色,所以深得领导器重、同志尊重、学生爱戴,成为沁县教育战线的“教学标兵”,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万胜多才多艺,是教育战绩上的优秀人才,他的音乐造诣高超,吹拉弹唱很有一手,是搞文艺的优秀人才,所以担任全校的音乐课教学。他对乐器样样精通,不但教学生唱歌,而且还能排练文艺节目,经常下乡宣传演出,编排的节目深受群众的欢迎,每次演出掌声不息,他的演技在沁县远近闻名。

万胜不仅专业课带得好,而且还有治教治校能力。一九六九年,国家下发规定“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册村公社党委和上官大队管委会安排他任上官七年制学校校长,他不讲代价毅然接受组织的安排。上官村大,学生多,复杂的状况对他来说是严峻的考验。万胜上任后,力排艰险,第一步工作是调整教师和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步是改变校容校貌,改善办学条件。上官大队对学校教师进行了调整,对原有的不适应的退出,缺下的从村里挑选了有能力的给子补充,师资力量明显提高,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不到一年就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学校的工作闻名沁县。沁县文教办主任王松祥知道后,到上官学校进行观摩考察,认为学校确实办得好。竖起了沁县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于是就向全县教育战线大力宣传。上官学校的先进事迹轰动了全县,全县各教办学校教师陆陆续续到上官学校进行学习参观取经,上官学校的办学经验在沁县各校开花,全县的教学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万胜的治教治校工作搞得很有特色,在册村公社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他又挑起了册村九年制学校负责人的重担。他每到一个单位总是踏踏实实搞工作,深受领导器重和同志们的拥护爱戴,学生们的尊重,由于他的努力,在一九七一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七二年召开的县党代会上,他被选为“中共沁县县委候补委员。

时任县委书记郭绍文在物色漳河剧团团长人选时,因他的女儿在沁县师范上过学,他女儿说:“沁县师范有个好音乐教师是张万胜,他的音乐才能很有特色,软硬乐器,吹拉弹唱技巧很好,还会排练节目。”于是县委书记就找万胜谈话,做思想工作,让他担任剧团团长。万胜虚心,感到难以胜任,书记就说:“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万胜见书记的话很坚决,所以就服从了组织安排,挑起了剧团团长兼支部书记的重担。

从此,万胜同志就把剧团当成家,安下心来制定方案,做各方面的工作,整顿、谈心、了解,用艺术的方法做通了全团人员的工作,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主角演员做了细致耐心得工作,剧团四天一个台口,搭台、拆卸、围网棚,他分两个组,今天这个台是这个组,下个台就是下个组,两组轮流搭拆,大家都很同意他的办法,所以每到一个台演练都很顺利,把搭卸台的工作列入计工,月底以工发放工资。

万胜同志为把剧团的经济工作搞好,他听人说,北京某剧团演古装戏很赚钱,又听人说北京市委宣传部有沁县老乡,他就亲赴北京找乡亲借古装剧本。一分辛苦,一分成果,苍天不负苦心人。乡人见到他的工作热情,就耐心的接待了他,走时还把《四郎探母》《秦香莲》《杨家将》等剧本借给他。回来后,他就积极排练古装戏剧。排练成功后,无论到哪个台口售票,由原来的售不出去,到票不够售,改善了剧团的经费收支,全团人员都感到万胜是个“好团长”。沁县剧团的工作在长治市各县汇演的观摩中,在长治市十多个县名列前茅。沁县县委对他给予为沁县争了光表彰。

在万胜同志的努力下,他不仅把剧团工作搞得很好,而且还为剧团培养了不少的艺术人才。如:骈桂兰、王国伟、田四毛等,他们都成了后来的沁县漳河剧团的团长。万胜同志从漳河团卸任后,水利局领导把他调进县水利局办公室,担任办公室主任,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凭着工作热情,又善于沟通交流,有不通之处就向其他同志学习,和同志们探讨商量研究,不到半年时间就成了水利部门的行家。

一九八四年七月,沁县要搞“南涅水石刻馆”的文物旅游景点,县委任命他为沁县文物馆长兼党支部书记。万胜毫不犹豫地挑起了文物馆馆长的重担。上任伊始,文物馆工作千头万绪,但他还是凭着满腔热忱,冲天的干劲,在县委、政府的安排下,组织了各部门就选址勘察研究,最后决定在二郎山修建南涅水石刻馆。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工程,期间他组织人六次上太原,赴北京寻找有关人员争取资金近四百万元。排除万难,用了五年时间,提前二年时间完成了南涅水石刻馆建筑工程。一九八九年十月一日举行了剪彩仪式,给沁县的南涅水石刻馆建筑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万胜同志在职期间守职尽责,忠于党,忠于人民,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干得有声有色,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