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这里的幸福触手可及

上接一版)记者说道:“他原来挺安静的,这次回来,我才发现他是个皮孩子。”

温效云一家常年在太原打工,孩子也跟随他们在那里念书,很少回来沁县。“以前村里的环境不好,孩子们不愿回来。自从我们从磨镰石移民搬迁到主村王家庄后,村里环境一天一个样,房子住的宽敞明亮,家门口就有篮球场和健身器材。今年刚放暑假,两个孩子便闹着要回来。”

温晋忠在王家庄村生活了几十年,聊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他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几年前,村里还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村里的主路都没有硬化,走哪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这几年,村里确实有了大变化,安装了水利配套设施,新修了道路。”

“跟以前相比,村容村貌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就连户容户貌也大变样。”

“现在不仅打电话有信号了,连无线网也有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这些年村里的变化。

2017年以来,王家庄村聚焦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问题,打通制约山村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修建4.5米宽柏油路2.1公里,通往磨镰石自然村道路1公里;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20平米、卫生室60平米,文化广场400平米;实施河道治理工程260米,巷道硬化1000米,新修排水渠1000米;安装路灯17盏,新建通往移民房桥梁一座,绿化美化3000平米;2018年接通了自来水,实现人饮全覆盖;实施农网改造升级,生活用电100%保障;4G信号全覆盖,并且实现了村通互联网。特别是篮球架和健身器材的落地,使昔日土坡成为了人气旺地。

水有了,路修了,车通了,小温想回来过暑假了,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脱贫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程叔有了新产业

记者见到程法贤时,他正在自家的养殖厂里给他那些活蹦乱跳的鸡鸭喂食。一群小鸡和鸭子围在他的脚下,争先恐后地吃着刚撒下的食物。

“这些鸡鸭不用怎么管,它们都是在山上找吃的,我得空了回来,换水、喂食、消毒、捡捡鸡蛋和鸭蛋,”见到我们,程叔打开了话匣子。

程叔是王家庄的一名脱贫户。如今他住在故县村温馨舒适的新楼房里,养殖业也搞得红红火火。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程叔没有想到的。

“以前村里用水不便,那会我刚生下大闺女,准备煮些饺子招待前来道喜的亲戚朋友,饺子下锅才发现没水了,我走了两里地去排队担水,用马瓢一勺一勺把桶舀满,才发现水是红泥水,等我担上水回到家,亲戚朋友都走了一半了。”

吃水尚且困难,更别提发展产业。

如今拧开水龙头,甘洌的自来水就汩汩流了出来。因为年龄大了不能再出去打工的程叔又动了发展产业的小心思。“第一书记和村干部都一直在鼓励我,帮我分析谋划,选址、抓苗,有了他们的帮助,我才有动力干下去。”

要脱贫,必须上产业。这是王家庄村第一书记魏斌和村支两委一致的想法,更是县委书记卢展明对王家庄村的期盼。

王家庄村被列为市级深度贫困村后,卢书记便调整为该村的定点帮扶领导。如何帮助贫困群众增收,成了他一直挂念的事。多次走访调研座谈后提出了发展产业才是硬道理的要求。

三年来,王家庄村发展沁州黄种植60亩,晋汾高粱种植5亩,晚秋黄梨5亩,辣椒种植50亩;发展养牛30来头,鸡鸭一千余只;100KW光伏发电和入股潞宝万家福肉鸡养殖在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前提下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2018年除转移支付外,集体经济收入达 2.6万元。

“我每天能收700多颗鸡蛋和30多颗的鸭蛋,现在行情这么好,销售不成问题,我还帮村里其他人销售他们的土鸡蛋哩,今后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我呀,就要做那个致富带头人!”程叔信心满满的背后,是党和国家好政策的加持,更是沁县广大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