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来自市级深度贫困村故县镇王家庄村的脱贫故事
这里的幸福触手可及
井娇 秦超

车子缓慢行驶进故县镇王家庄村,道路蜿蜒,满目皆山。山坡上,一片片庄稼长势喜人,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坡上、路上,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欢声笑语回荡不绝。

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已成为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昔日的黄土路崎岖难行,如今已是周道如砥,畅通无阻;昔日的“吃水靠挑、浇地靠天”,如今拧开水龙头随用随取;昔日的“面朝黄土、靠天吃饭”,如今在好政策的加持下开辟出新的道路。在过去的几年里,沐浴着党的扶贫好政策,王家庄村强村富民一体化推进,移民新居宽敞明亮,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基础设施建设拔地而起,贫困群众有房住、有事做、有钱赚、有保障、有发展,扶贫政策应享尽享,脱贫路越走越宽,笑容也绽放地越来越甜。

老徐的悲与喜

“儿啊,如果你没有发生那场意外该有多好。”8月10日,午休起来的徐秋堂照常拎着一袋水果来到儿子坟前拉家常。

徐秋堂的儿子离开已经12年了。他清楚的记得那一天,儿子开着三轮车去地里收秋,因为道路崎岖狭窄,不慎翻到沟里,再也没回来,留下了只有八个月大的孙子。

这是老徐夫妇一辈子的痛。

徐秋堂所在的王家庄村是一个地处偏僻的深度贫困村,辖马茹沟、磨镰石、王家庄、大醋柳沟、小醋柳沟、大凹岭、马鞍沟7个自然村,全村69户197人散落在故县镇连绵起伏的褶皱里。整个村子只有一条盘踞在山间的狭窄黄土路与外界相连,客难进人难出;90%的村民住的是土坯房,一旦刮风下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山腰,全村只有一枯井,遇到大旱天气饮水都成问题;网络更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打电话需要爬上山顶寻找信号;4个自然村只接通了照明电,没有动力电不具备发展生产条件,村民收入普遍不高,主要来源为玉米种植及打工。

2015年,王家庄村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76人,贫困发生率为38.5%。经过历年动态调整,截止2018年11月,贫困人口数为24户73人。

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怎么办?王家庄村支两委“把脉问诊”“对症下药”,决定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工程,13户搬到了镇政府所在地故县村,8户搬到了主村王家庄村。

2018年,老徐夫妇带着79岁的老母亲和9岁的孙子告别了居住多年的土胚房,搬进了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新家。住在这栋100平米的大房子里,老徐幸福感满满:党和政府体谅他们生活的不易,家里吃上了低保,孙子也办下了孤儿证,每月都有补贴;他和老伴都有慢性病,如今吃药也不用花钱了,就连今年老母亲脑梗住院,也只自费了不到一千元。

“我如今没有什么操心的了,今年咱家多种了一亩辣椒,长势挺好,仅辣椒今年估计就能多收3500元左右,咱家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也可以安心了。”拍了拍屁股上的土,老徐迈上了回家的路。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他布满笑容的脸上,那是王家庄村人民告别贫困,奔向幸福新生活的模样。

小温要回来过暑假

温效云的家就像一个小花园,门前花草繁茂,院里瓜果飘香,屋内窗明几净,满院生机。温效云的妻子一边在院子里摘菜一边眺望着坡上的村级活动场所,她的儿子温纯恺正在那里的广场上打篮球,喝彩的声音不时传了过来。

“纯恺,快回来哇,小心热着。”喊了三遍也没有得到儿子的回复,温效云的妻子扭头无奈的对(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