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下乡偶书十五首
张建伟

题杨安

杨安境内皆是山,

大山小山山连山。

所幸曲径通达处,

无一不似桃花源。

南泉瞭望台

制高点上建楼台,

群山苍茫入眼来。

前望南泉在何处,

白墙隐隐藏林海。

说文中子故里

大儒故里有纷争,

一说指向沁龙门①。

郡人张鹤举乡贤②,

州守俞公著雄文③。

老宅原址有故事,

读书石室留遗存。

寄言域外争论者,

这里印记更充分。

咏南关棚户杏花

一树杏花粉红白,

零落棚户独自开。

不与梅柳争春色,

只为结出硕果来。

段柳乡道

环村乡道宽又平,

一村更比一村新。

仅此感受今段柳,

远胜当年柳啼莺④。

次村见闻

过境公路贯西东,

南山北山桃花红。

移民新村依山建,

卖米摊点傍路陈。

杨家庄村开大会,

后底沟人忙备耕。

更见树色催春近,

不绝于耳鹧鸪声。

次村山中

车行乱山中,

向西复向东。

折腰扎马洼,

典故即村名⑤。

专对两雄墓⑥,

悠然见冈岭。

往事浮云过,

春尽草木深。

南涅水怀古

晋国东扩甲氏休⑦,

赤狄消失聚落留⑧ 。

汉帝置县⑨再兴盛,

北魏南迁刻石头⑩。

王质采樵11冬历夏,

勒敕洪教12春又秋。

但看故土好形胜13,

柯山不老涅水流14。

下窑村

驱车经过下窑村,

师傅说起铜鞮宫15。

远山近水相拱卫,

昔日霸气16今尚存。

过乌苏

一行穿过乌苏村,

脑海闪现韩赵秦17。

片土几经战火烧18,

出奇制胜马服君19。

英雄土地谁守护?

生生不息阏与人20。

喜看路旁皆新舍,

田里禾苗齐膝深。

故县菜农

迎面见菜农,

弯腰出大棚。

衣衫已湿透,

脸上汗珠滚。

看有客人来,

抬手理云鬓。

幸福辛苦换,

不羡闲逸人。

清河坪上

清河坪上久徘徊,

文化旅游难释怀。

遥望官窝21浮云起,

国公良相22一起来。

松村感言

百里涅谷展画屏,

妙笔23纷纷落松村。

眼见程婴藏孤24处,

不日沁县副中心。

伏牛山

伏牛巍巍纵郭村,

漳沁两水一山分。

龙泉25有灵皇家赐26,

松涛阵阵说先轸27。

漳源调研

脱贫攻坚搞调研,

进村入户到漳源。

村户均有大变化,

决战完胜暖心田。

唯愿政策再跟进,

巩固提升续新篇。

更喜花峰正叠翠,

漳水泻玉艳阳天。

注释:

①即南里乡龙门村。

②明嘉靖丙寅(1566年)八月朔日,泰州同知、沁州人张鹤曾在《明前乡贤碑记》中写到:“隋大儒文中子王通,家于州南龙门庄,读书紫金山之石室,受业生徒,亦登将相,后人立祠祀焉”。

③明万历间按察司佥事、左迁沁州守俞汝为在《重创先儒文中子庙碑》中写到:“ 隋大儒王先生通,字仲淹,沁之铜川人,汉征君霸之后也。世称龙门人。按《汉书》,霸居广武,七世而迁。《六子书》仲淹自谓曰‘吾家铜川六世矣’”。“余入境,以先儒道脉幸有存者,往州南四十里访之。见断碑剥蚀,不可句读,而栋宇荡废,鞠为茂草矣”。

④即乱柳啼莺,为沁州古八景之一。

⑤相传王莽篡汉后,汉室宗亲刘秀起兵反抗,两人在次村乱山中相遇并展开决战,刘秀骑马跃过深涧时,马折了腰,从此,深涧所在村便取名为“折腰”。刘秀的坐骑受伤后,便弃马逃跑,当跑到一低洼处时,见一个农夫正在耕地,便祈求农夫救他,农夫深深地耕了一犁地,让他躺在里面,同时给了他一段芦根让他呼吸,因刘秀是真龙天子,从此,所有的芦根上便留下了牙印一样的痕迹。不久,王莽骑马追来,马的一条前腿下便是刘秀藏身之地,因地下是真龙天子,马不敢往下踩,从此,马站立时一条前腿总是抬着。见此情景,地边一只喜鹊用“喳、喳”的叫声示意王莽用剑往地上扎,刘秀听到后在心里骂到,等我当皇帝后让你“三九天不入窝、三伏天不喝水”,从此,喜鹊果真“三九天不入窝、三伏天不喝水”。王莽在此处没有找到刘秀,向别处奔去。此处村庄因此取名为“扎马洼”。

⑥相传刘秀在扎马洼脱险后,部属很快跟了上来,并在扎马洼前面的山坡上与王莽相遇,将王莽斩杀,就地掩埋。后来刘秀当了东汉开国皇帝后,仍然对王莽痛恨不已,嘱咐百年之后埋在王莽墓对面的山坡上,与王莽对抗到底,后人照办。于是这里便成了刘秀、王莽长眠之地,两墓中间的村庄便取名为“专对”,现属次村乡盘道行政村。

⑦周初,南涅水一带为赤狄甲氏(炎帝族后人)的封地。公元前593年,晋国向东扩张,晋景公派士会率师灭了赤狄甲氏。

⑧赤狄甲氏灭亡后,其族人逐渐融入于晋,部族首府成了一个大的聚落(即现在的村落)。

⑨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在铜革是(今沁县一带)灭掉韩王信后,划出铜革是一部分土地,以南涅水村为县治,设立了涅县,历经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至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省入铜革是,历时800多年。

⑩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从大同南迁洛阳途中,在南涅水村作短暂停留,并留下大量刻石工匠,自此南涅水村开启了以石刻故事的形式传播佛教文化和记录社会生活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达500多年。

11晋朝时乡民王质到南涅水村东的山头上砍柴,巧遇仙童下棋,王质观棋时吃了仙童吃剩的仙桃并得以成仙,后人在山上建了寺庙,雕刻了王质观棋石刻雕像。

12南涅水洪教院始建于东汉永平10年,不知何时被皇家册封“勒敕洪教之院”,几千年来一直兴盛不衰,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指山川地貌。

14柯山即王质采樵之烂柯山,在南涅水村东二公里许。涅水即发源于南涅水村西北的涅河,在南涅水村北一公里许。

15春秋时晋国为与中原诸侯争霸,在现在的沁县新店镇古城村与下窑村之间建筑的,一处最能代表当时建筑水平的别宫。《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曰:“铜革是之宫数里”。唐代诗人储光羲在诗作中写到:“耽耽铜革是宫,遥望长数里。宾客无多少,出入皆珠履”。

16晋景公、晋平公时,铜革是及铜革是宫在晋国维系其霸主地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左传·成公九年》载,郑成公到晋国访问,晋国人为了惩罚他贰心于楚国,就把他囚禁到了铜革是的别宫中。

17指公元前269年发生在乌苏村(当时称阏与)的韩、赵、秦“阏与之战”。

18战国时期,阏与作为韩国(后属赵国、秦国)重镇曾多次被重兵包围、反复争夺,可以说每寸土地都被战火燃烧过。

19阏与之战后,赵国统帅赵舍因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赵军驻扎过的地方分别被命名为北马服村和南马服村。

20相传乌苏村原名阏与,后来遭遇洪水袭击,人们受乌鸦叫声的提醒,躲到村北面的山冈上保住了性命,随后便将重建的村庄改名为乌苏。

21官窝即官窝山,又名铜革是山、紫金山,在清河村西北约5公里处。据《沁州志》载,隋末沁人王通在此设帐授徒时,魏徵、房玄龄、徐茂公、温大雅、杜如晖等唐初八大国公曾慕名前来就读,后人便将此山更名为官窝山,意即像官窝一样,出了许多大官。

22国公即曾在官窝山读书的初唐八大国公。良相即故县徐村人、清朝康熙年间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吴琠。

23暗喻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太焦高铁站、两高连接线等工程项目。

24据《山西直隶沁州志·卷一·山川》载,松村乡朝仁村庆云山即春秋时程婴藏孤处,上有赵文子庙。义士程婴在赵家遭到权臣迫害时,携带赵氏家族唯一幸存的孤儿赵武在此隐藏了十多年,后赵武成为春秋中期晋国的六卿之一,赵氏的宗主,赵氏复兴的奠基人,为晋国继续称霸诸侯鞠躬尽瘁,立下许多汗马功劳。

25在伏牛山主峰,相传泉有潜龙,故名龙泉。

26 据《沁州志.卷十·艺文(刺赐灵显庙碑记)》载,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铜革是大旱,权发遣威胜军事(宋朝官名)康济命铜革是县令张沛等赴伏牛山灵泉乞雨,得雨大收。是年冬,又久无降雪,再乞,得雪盈尺。遂奏报朝庭,赐额“灵显”。

27先轸,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曾辅佐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据史料记载,伏牛山主峰曾建有先轸庙,1941年5月的一天,漳源县区干部在庙里开会时,遭日军偷袭,县区干部得到情报及时撤离,先轸庙被日军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