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是学生受教育阶段的分水岭,也是学校教育的转折点。从学业来说,一部分学生通过高考,进入了更高的学府接受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培养,而高考落榜的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职业道路或专业道路提前进入社会。从个人成长来说,高中阶段也是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而家庭和学校是高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协调使两者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实现学生道德素养和知识素养的全面发展进步,这对每个中学生、中学生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理念为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家校共育
现实生活中,一个在老师和同学看来品学兼优的学生却在家中跳楼自杀,一个在中学很优秀的学生上了大学却无法适应,导致抑郁、退学、自杀等等事例,屡屡见诸报刊网络,让人扼腕叹息与深思。教育的现状和种种的疑问不由得我们不去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去思考和寻求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首先,作为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共育意识。教师通常是学生知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引导者和示范者,长久的应试教育教学体制也导致教师习惯了领导者的地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就容易陷入绝对控制者的角色误区,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学不会放手。但新时期素质教育提倡教学的互动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树立合作共赢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共同解决问题。通过教学方面的合作共赢不仅能够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也给予了教学方面新的可能。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家长的共育意识。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一些家长本身就存在孩子已经长大、能够自立了的认知,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习惯一手包办,就会更加助长家长的“放养”习惯养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具备主动合作和沟通的意识,通过行动让家长明确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义务,逐步引导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来。通过家校联动,充分发挥和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优势,共同关注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发展,为其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学业为主,在知识传承中实现家校共育
知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也是学生选择进入学校的初衷。因此在家校共育方面,知识教学方面的通力合作也是重中之重。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来做到家校共育。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不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对于语文、英语等对学生记忆能力依赖性强且主观思维占主导的学科,学生完全具备自学的可能。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布置课前预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学习,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布置一些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的内容,例如阅读、实践类的内容等,这样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在知识探索方面更多的自由,也给了学生和家长有更多交流、相处的空间,给了他们彼此了解的机会,沟通了思想,增进了感情。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给家长制造监督的机会来实现家校共育。对于高中生来说,不仅仅是学校学习时间要用来学习,通常课下时间也同样宝贵。而课下时间也是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最恰当的时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时,也可以同样给家长布置监督和帮助学生完成作业的建议,这样在课下时间通过监督学生课下任务的完成,家长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水平。
三、育人为要,在道德养成中实现家校共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所谓先成人后成才,所以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还要注重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对于道德教育来说,受到周围环境以及学生学校之外生活经历的共同影响。首先,作为教师,在接手一个班级一开始就要做好相应的家访工作。毕竟家长作为学生的抚养人,对于学生性格等各个方面了解相对较深,通过与家长的初步交流可以综合性的判断出学生的性格特点,从而在未来教育过程中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及时和家长做好沟通。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随着身心的成熟逐渐显现出自己的个性,具有独立性和叛逆心。而当前,一些家长不是认识跟不上就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还有的就是认为孩子在上学就是学校的事,在教育孩子方面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这样肯定是教育不好孩子的。因此只有通过家长和老师两方面的联合才能够在校内和校外两个环节共同突破,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高中生。要做到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有正确的家庭观,要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还得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总而言之,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整个社会的使命和责任,以上仅仅是从家校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剖析,当前的家校共育还很不完善,也希望未来家长和学校之间的配合能够更为默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对孩子有信心,真正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细心呵护、精心指导,陪伴孩子顺利走过人生的这一关键阶段,为其追梦、圆梦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