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无声有行说“家教”
——对母亲形象的追忆

我家祖上没有一个读书识字之人。所谓家规家训也找不到什么文字载记。自小父亲去世的早,我是在母亲的呵护和行为影响下长大。

母亲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沁县漳源镇南峪村。从小家境贫寒,打造了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父母亲生活在战乱年代,晋绥军、日本鬼子经常来要粮要款,尽管两人早起晚睡拼命干,可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的很艰难。直到共产党来了,实行了土地改革,父母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再加上父亲老实本分,肯下力气,种庄稼又是一把好手,生活才一天天好起来。解放后实行农业合作化,当时我们家已是村里的富户,是入社时投入最大的户,父亲并被选为副社长。谁知,好景不长,人民公社化的当年冬天,父亲在去襄垣县给公共食堂拉煤回来的路上,得了夹气伤寒,回家没几天就过世了。家里没了顶梁柱,丢下我们孤儿寡母,还有近八十岁的奶奶。迫于生计,母亲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苦苦支撑这个破碎的家。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见过母亲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她是全家的依靠,白天下地劳动晚上也不闲着,担水、碾米、碾面……我在土炕上已进入梦乡,可母亲还在煤油灯下搓绳、纳鞋底、缝补衣裳……早晨,她一边做饭还要一边做针线活。吃完饭,又急急忙忙去生产队参加劳动,好不容易大伙熬到队长喊:“歇歇哇!”时,她却不闲着,又去挖野菜,拾柴火,为此她没有少受队长的批评。可为了生活,她总是乐呵呵的,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等到收工回家,中午锅里的菜、灶里的柴就都有了。母亲就是这样在艰辛中日复一日,苦苦煎熬,走完了她凄苦的一生。

母亲是千万个普通母亲中的一员,她尝尽人间辛酸,但她用坚强和忍耐,承受了世间的困苦和委曲。记忆中,她从来不在人前流露一丝抱怨……。

小时候全家围在一起吃饭,大人不动筷子,小孩子就不准吃,最好的饭菜必须摆在长辈(奶奶)面前,这是家里的规矩。如果我不小心掉下一粒米一口菜,或用筷子在盘碗中翻寻我自己喜欢吃的菜,母亲就会说我“没规矩”。长大后,才明白了养成良好家教的意义。

这种看似苛刻无情的家教观,深深地植入我的脑海,以至于影响着我的一生,也是我人格塑造的基因。它,无声的教育,无字无谱,一直伴随着我面对生活中的纷纷扰扰,点点滴滴。

母亲生前乐于帮助别人,这在村子里是很有名的,经常挂在她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远亲不如近邻”这是母亲永远不变更的话。如今一些年龄较大的老人,只要一提到母亲,就会说:“你娘真是大好人”。

母亲很勤快,大小活儿都能干,当时就是生产队扇场,手打扇车也能来两把。遇到谁家有个大事小事,她都会去帮忙,有时甚至放下自家事,连着几天帮人家。尤其每年腊月,各家都准备过年蒸食的时候,她每天不是帮这家捏枣山,就是帮那家捏抓钱,总是忙得不亦乐乎。

人心换人心,母亲的善举赢得人心,受到左邻右舍的称颂。因此,每当我家遇事的时候,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忙。

母亲亲历所为告诉我,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给别人方便,自己也会方便。给别人幸福,自己也是幸福的。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母亲是我生活中,有形无形的榜样,她的善良、肯干,对世事、人情的洞察,练达,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我人生行为的导向和模仿。

母亲是我人生的教科书,我敬佩我的母亲!

刘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