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35年出生的,今年已85岁了。我出生在农家,生长在农村,参加工作后多数时间在乡镇工作,调回县政府机关后也都在涉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所以对农村熟悉,对农业熟悉,对农村、农业很有感情,所以对我县农村、农业情况就了解的很多,亲眼目睹了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沁县农业的发展历史,现在我就根据回忆简要地向大家汇报一下。
要说建国以来沁县农业方面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惊人的巨变。我记得建国前咱这里都是单干,也就是各家各户自主经营土地,耕作方法也很简单落后,粮食产量也很低,大部分人家是穷的很。土地多的人家有的用长工,有的用短工。土地不多的人家主要靠给伢富人家扛长工、打短工维持生计。建国后,一开始政府就发动农民搞生产自救,号召农民搞变工互助,抓积肥,多打粮。那时我就带头联系了本村受穷的、共产党员张林孩、冀守俊等15户组成了长年变工互助组,統一安排,统一干活,从种到收从不间断的轮转。实践证明,组织起来力量大、办法多、困难少、打粮多。后来要求入组的户也多了,我当起了组长。经过二年的努力,我们组还成了当时四区政府的一个典型。
到1953年,长年变工互助组就逐歩引导发展成了自愿组合的长年互助组,互助组的农户相对能固定下来了。而且搞互助合作的人越来越多,农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到最后有原来思想顽固的极少数就也逐步加入了互相组。1954年政府为了让农民增强地力多打粮食,发动群众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建设,号召农村打井、修地、筑坝、排涝,千方百计搞好水土保持,有条件的村要农展水浇地,多打粮,以此改变生产、生活面貌。然后政府逐步引导农民创办初级农业社,走集体化道路,由互助组转变为初级农业合作社。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分散单干经营向互助合作和农业合作社的飞跃发展,粮食产量也比原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较大的调动,农民对合作社满意度很高。后来又由初级农业合作社过渡到了高级农业合作社,为实现人民公社化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当时像次村乡东庄等几个高级社办得红红火火,不仅在全县带了好头,还参加了全国表彰会,受到了国务院的嘉奖。
1957年我县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修建成了全省笫一座水库——迎春水库。这个水库建成后能灌溉农田面积7000余亩,开创了我县引水灌溉农田的先河,极大地鼓舞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贯彻毛主席“人定胜天”伟大思想的积极性。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我县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精神,在全县掀起了大兴水利的高潮,提出了“拦断漳河,水不出县”(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