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什么叫优秀共产党员,什么是责任担当,什么是心系村民,什么是守初心,担使命……76岁的龚来文给出了回答。
他是跨越两个世纪的村支书,22岁任职,被群众留任50余年。带着好奇,我们走近了龚来文。在他身上发生的所有故事,汇总起来就是一句话:一个好的村干部,就是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龚来文生于河南滑县,上世纪60年代逃荒来到佛堂岩。1966年,年仅22岁的他就担任佛堂岩村党支部书记(1993年被组织上任命为沁县杨安乡党委副书记,并兼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村委班子中年纪最小的成员,一干就是37年。几十年来,他以建设美好家园,让乡亲们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己任,带领村民苦干实干,坚持目标常新、规划常有,先后铺开了发展农、林、牧、副,生态改善,新农村建设,产业调整等系列攻坚战役,逐步把一个穷山恶水、远近闻名的逃荒村变成了全国造林千佳村、全国文明村、山西省山区小康示范村、生态模范村、绿色生态村。2014年来,他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走马上任 群众温饱迫在眉睫
佛堂岩村地处沁县西南部,距县城40多公里,这里山大沟深,人口稀少,是典型的土石山区。村里大部分人都有辛酸的经历。上世纪60年代,这个村70%以上的人是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逃荒而来的。过去,这里被人们习惯地称作“逃荒村”,是我县有名的贫困村。
龚来文并不避讳讲他曾经逃荒的经历。在他心中,这段往事令他更知感恩,更想回报社会。当年,吃饱肚子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刚到佛堂岩村,眼前所见让龚来文吃了一惊:山上的榆树都没有皮。原来,老百姓吃不饱肚子,只能连山上的榆树皮都吃。由于没力气,在每天的集体耕作中,村民的有效劳动不到3小时。
他从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起,想的就是干民所盼,为民谋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村民们吃不饱肚子的现状。为了调动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他有了一个更大胆的主意:把全村一千多亩耕地分田到户、户均5亩地。想法虽好,但这样做符不符合政策?村委会其他几位老同志有顾虑。支部会表决时,龚来文的决定没通过。没通过怎么办?龚来文想到了走群众路线,经过群众一投票、一表决,大家都赞成“分地到户”。佛堂岩村村民龚耀孩说,当时全国农业还是集体生产,这件事之后,龚来文被停职5个月。但因这件事得民心,几个月后,组织又恢复了龚来文的村党支部书记一职。还有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在达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竞赛活动中他一路领先,1970年,制订了全村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带领干部群众从一道坡、一条沟开始,由下到上,垒堰砸坝,对全村1000多亩土地全部进行了治理,历时五年,投工1.5万个,动用土石方5万多方,把村里80%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奠定了佛堂岩村粮食逐年增产的基础。打这以后,走群众路线的思想就在龚来文心里扎了根。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走群众路线过来的。心中装着群众,一辈子不脱离实际,一辈子不脱离老百姓,群众心里有杆秤,所以群众会一直信任你。“以后就是退下来了,也有责任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筑强堡垒 荒山秃岭建“绿色银行”
走进佛堂岩村荣誉展览室里,摆放着龚来文这54年来获得的三四百个荣誉。在龚来文心中,有一个荣誉在他心中分量最重,那就是1995年被国家绿化委授予的“全国绿化千佳村”荣誉。
上世纪80年代初,耕地包产到户,佛堂岩村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土地下了户,不用党支部”。这虽是笑话,也让龚来文犯了难:如何壮大集体经济?如果集体没经济,在群众中就没有凝聚力、说话没人听。
带着这个问题,龚来文没事就在山上跑,跑来跑去心里有了主意。
1980年7月1日,他组织全村16名党员在山头开起了现场会。针对佛堂岩村宜林面积11000亩的实际,在这次会上,村委会提出“种地靠农户、栽树靠支部”的发展思路。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按照以村(自然村)定山,按人划片,成活交账,梯次推进的方式,老牛歇、人不歇,除了种地,一年当中约7个月,全村人都在山上种树。就这样依靠镢头加馒头,苦干加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历时十年,实现了绿化万亩山、人均万株树的目标,把佛堂岩变成了一座绿荫满山的生态庄园。种树期间,全村每天种树300棵,打破了“北方栽棵树,几十年不成林”的说法。今天的佛堂岩村,从东到西10里、从南到北15里,全部种满了树。(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