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由省政府机关大院不设垃圾桶说起

富兰克林说过: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都有各种垃圾被人们丢弃。网上,一位环卫工人的心语令人反思:“这许多曾经被我们热情地请回家的东西,在实现了它的价值后就被无情抛弃,拾掇拾掇,它可能就是资源。”善待垃圾,既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对生活的态度。

人们在逐渐改变着对垃圾的认识。从随意丢弃,到集中堆放;从不分种类的垃圾桶,到分类放置的垃圾箱,再到废物利用。社会愈进步,认识愈科学。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过多过密的垃圾桶,不仅有损城市形象,更是给随意丢弃者以心安理得的懒散式方便。国外以及国内有些地区如上海、重庆、苏州等,都尝试在一定区域内不设垃圾桶,辅之以相应手段,倒逼人们善待垃圾、从我做起,还收到了意外效果:促文明养成,使效率提高。

其实在我省,不设垃圾桶的理念也在实践中悄然进行着。2017年9月,省政府机关从太原市府东街搬迁到省府街新址,在机关院里和办公场所不再设置垃圾桶。将近两年了,这里的工作人员遵规守矩,已经习惯了尽量不产生垃圾,有了垃圾自觉带回处理。不设垃圾桶的大院里路面干净,绿树成荫,秩序井然。回头看这近两年,为了少产生垃圾,有的同志戒了烟,有的随车随身带上集纳盒、垃圾袋。影响力在辐射,群体效应在扩散,机关大院营造了向上、向善、向美的卫生环境和人文素养,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作风转变。

本版今天刊登省政府机关组织的《由机关大院不设垃圾桶说开去……》征文活动的部分稿件。旨在引起人们重视,养成良好习惯,共同打造工作生活的美好环境。

共同营造向善向美工作环境

大家知道,垃圾管理是件头疼事。没有垃圾桶,垃圾随意丢、到处堆;有了垃圾桶,会成为最脏的地方,往往引发二次污染。但在山西省政府机关大院,既看不到垃圾桶,也见不着垃圾,到处干净整洁。这缘于2017年9月省政府机关迁到新址办公后,在机关大院不设垃圾桶。快两年了,这里改变的不只是环境卫生,更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不设垃圾桶已有例子。在国外,日本、韩国的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桶,瑞典、德国、英国等国对垃圾实行严格的分类管理。在我国,福建长乐一中建校以来一直不设垃圾桶,济南芙蓉街整条街不设垃圾桶。城市地铁通常也不设垃圾桶。

垃圾桶折射城市管理和社会文明。不设或少设垃圾桶,就要尽可能减少垃圾产生,有了垃圾自觉带走,人们都要约束自己,方便他人。

不设垃圾桶需要下足“绣花”功夫。不设垃圾桶,不是一个通知就能解决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实现的。城市垃圾管理,要“软”“硬”结合,要靠“减量化、再利用、促循环”理念的深入人心,靠“随意丢、随处堆、随地吐”等不良行为的规范和治理,更要靠垃圾分类处置。不设垃圾桶,根本在于人们文明行为的培养和塑造,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改变习以为常的观念和行为做起。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大力清理思想观念上的垃圾和生活中的垃圾,共同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生活环境!

(转自《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