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沁县:摘掉穷帽阔步奔小康

(上接一版) 围绕做强第一产业,发展“五种三养”。财政投入30265万元,实施种植养殖产业项目874个。目前,种植沁州黄8万亩,带动贫困户 3972 户,户均增收1000元;汾酒高粱6万亩,带动贫困户1215 户,户均增收 1800 元;蔬菜 1.5 万亩,带动贫困户823户,户均增收1.5万元;中药材3万亩,带动贫困户2050户,户均增收300元;油用牡丹4.15万亩,带动贫困户7780户,达效后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养殖肉鸡3000万只,带动贫困户6691户,户均增收7100元;生猪养殖5万头,带动贫困户1155户,户均增收5000元;肉牛养殖2万头,带动贫困户1368户,户均增收5300元。实现了村村有带动主体、户户有增收项目,年增收3000元以上。

围绕拉长第二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投入7.9亿元,实施加工业项目31个。目前,沁园春矿泉水、沁州黄营养米粉、沁州黄米醋、沁州黄锅巴、潞宝金和生肉鸡调理品、沁州绿有机蔬菜、红之源脱水蔬菜、振东中药饮片、千泉肥业有机肥料生产、康禾公司东方木酒和桑椹饮料、唯思可达酸枣饮料等系列深加工项目,以及沁州黑、沁州白等一大批小杂粮精深加工企业、合作社,与6000多户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真实现了村村有带动主体。此外,还有20兆瓦集中式扶贫光伏电站1座、村级光伏电站64个(已并网4.5兆瓦)、户用屋顶式光伏261户(并网容量2.7兆瓦)。

围绕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和电商。依托绿色、红色、古色文化旅游资源和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投入4074万元,实施旅游扶贫项目92个,精心打造了走马岭茶马古驿,漳河村漳河源头,徐村吴阁老廉政文化,小东岭红色记忆,石板上秀美山水,农耕、农事、农味体验等一批特色旅游乡村,形成了“一线十村”全域旅游网络布局。2018年实现旅游收入0.56亿元,带动58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新发展电商企业10家,农村电商扶贫服务站34个,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

提供保障,精准施策脱真贫

在沁县,坚持民生为重,着力补齐短板,县委、县政府统筹发力,主动作为、合力攻坚,为脱贫攻坚提供多重保障。

易地搬迁挪穷窝,户有所居促脱贫。按照省委“六环联动”要求,2016年以来,全县共在87个安置点实施易地移民搬迁2481户6592人,全部完工搬迁入住。同时,4209户农户实施了危房改造,享受补助资金5658万元,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安全房。

基础设施强推进,村容户貌换新颜。三年来,投资6.4亿元,对455.7公里村通公路进行硬化。30辆客运班车,承担27条客运线路,覆盖300个行政村,客运班车开通率达98%。投资3969.1万元对306个村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306 个行政村都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地),全部接通宽带,306个行政村和587个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累计投资1696万元,新建287所村级卫生室并投入使用,每个村配备了合格的乡村医生。持续整治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民容民貌,全县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绿水青山美环境,生态扶贫“双收益”。退耕还林是促进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20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劳动力623名,带动贫困户509户,年户均增收9034元,实现了生态良性发展和农民增收“双收益”。

上学看病不发愁,政策兜底来保障。近年来,沁县投资8644万元,用于60所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程。18811人(次)享受了义务教育、高中、中职阶段教育扶贫政策,2593人(次)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雨露计划”,388名考取二本B类以上本科生获得一次性资助5000元,累计资助金额达1929.61万元。521个签约团队全覆盖开展健康“双签约”服务,为所有贫困人口代缴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全民实现了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此同时,该县开展了脱贫攻坚“十大行动”,即党内组织生活规范行动、便民联系为民服务行动、“圆梦大学”爱心帮扶行动、村风民风优化净化行动、单位农村文艺联欢行动、同吃同住同劳动行动、便民利民为民办事行动、三容三貌集中整治行动、上门入户宣传政策行动、购销农户自有产品行动,引领全县帮扶干部做实做细帮扶工作,全面提升贫困户和非贫户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此外,沁县还从精神激励入手,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脱贫光荣户”“致富光荣户”,在全县营造出贫困户率先脱贫光荣、群众带头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创作推出《脱贫路上好支书》《春风吹进芦家岭》《出彩村官龚来文》等一大批反映扶贫脱贫感人事迹的优秀文艺作品,举办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加大扶贫题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引领和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