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沁县:摘掉穷帽阔步奔小康
冯毅松 实习记者 焦晋阳

沁县是省定贫困县,也是一个资源匮乏县,2018年,沁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6个计划脱贫摘帽县之一。

近年来,沁县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心打造了全国有机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规划建设了沁县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4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9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01元,增长12.5%。

下定决心,决战决胜摘穷帽

“沁县是一个资源匮乏县,贫困县这顶帽子一戴就是30多年。打赢脱贫攻坚战,首要解决的就是士气的问题,财力不足要干劲补,资源不足要生态补,大干三年,摘掉帽子!”

2016年3月7日,在全县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卢展明带领全县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引发了全体与会人员的共鸣。

自1985年4月被国务院扶贫领导组核定为重点贫困县以来,到2014年沁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513户、37820人,179个贫困村。

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了沁县脱贫摘帽的决心和行动,沁县以前所未有的干劲,展现着新时代奋进的新姿态。

沁县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制度,层层立“军令状”,县委书记、县长既挂帅又出征,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亲自过问、亲自研究、亲自推动。

县委、县政府同时向乡镇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的主体责任,全县上下形成党委统揽,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全民动员,大打脱贫攻坚硬仗的良好氛围。

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沁县相继研究制定出台了《沁县决战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关于建立脱贫攻坚奖补机制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的实施办法》《沁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危房改造、生态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聚焦深度贫困等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配套政策,“四梁八柱”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形成了“县级统筹、乡镇推进、村组落实、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2018年是沁县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该县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脱贫攻坚力量,着力构建大扶贫战略格局,将全县13个乡镇划分为南、中、北三大脱贫攻坚战区,组建了18个分指挥部,由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凝聚力量,挂图作战,精准发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咬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将脱贫攻坚持续推向纵深,探索形成了具有沁县特色的脱贫工作路径。

发展产业,奔向小康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沁县围绕“做大第一产业,拉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思路,在发展产业、带动脱贫上,立足水土资源优势,下足绣花功夫,形成了以沁州黄谷子、酿酒高梁、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种植和肉鸡、生猪、肉牛养殖的“五种三养”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沁县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

初夏时节,记者在沁县采访,看到一幕幕耕种的景象,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畦畦生机盎然的辣椒苗遍布在广袤的田地里……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农民富。沁县把产业富民作为助推脱贫摘帽的核心,依托好水、好土、好生态和多年打下的产业基础、引进的龙头企业,把特色产业扶贫作为头号工程,确立了“做强第一产业,拉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产业扶贫思路,夯实了脱贫增收的经济基础。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