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难忘童年看电影
刘玉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文化生活不像现在丰富,一年之中,只有春节期间闹红火和交口农历二月十五庙会外,几乎再没有什么文化娱乐。因此,看一场电影成了一件奢侈之事。那时,县里只有四个放映队轮流放电影,全县有二十一个公社、三百多个生产大队,二个多月才能轮到一次放电影的机会。所以,那时放一场电影是一件既稀罕又热闹的事。放影地址一般选在村子生产队打庄稼场上,在场房房屋山墙上钉上四个长钉,白色幕布一挂,天黑就可以放影了。

吃过晚饭,村子里男女老少涌向放影场地。特别是孩子们,只要一听到放电影的消息,放学回家后便急忙把作业做完,赶早来到电影场。有时候连饭也顾不上吃,聚在一起玩耍,做自己喜欢的游戏。电影里的情节常常会出现在孩子们的语言中、行为中,尽管玩的灰头土脸,可心里特高兴。大人们则有的搬床床,有的搬板凳,迫不及待地奔向放影地。大家都比较自觉,小孩子们坐在前面,大人们坐在中间,不带凳子的人干脆站在后面。放影员周围围着的大部分是半大小子,可以看到放影员熟练的安装放映机、倒带、换带。那白色的影幕,吸引着众人的眼光,给村里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精神食粮。看电影有时比过年也重要,成为当时主要精神食粮之一。电影里的情节有时也会成为大人们的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开演了,嘈杂的声音顿时安静下来,那时,人们比较喜欢看的电影有《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以及《地道战》《地雷战》等故事片,老人们则喜欢看《三关排宴》等戏剧片。每每演到精彩处人们有的哈哈大笑,有的鼓掌拍手,喝彩声不断。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皓月当空,繁星满天的夜晚,村子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集在一起看电影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呀;特别是夏天,简直就是一个乐园,一个绝好的休闲乘凉之地。电影给了人们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打发了单调枯燥的时间。最主要的是人们从那些正能量的电影里,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填补了阅历。有时也会有让人郁闷的事。记得有几次,电影刚刚放到一半,天气突然下起雨来,如果雨小,放映员就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雨伞或塑料布,把放映机一盖,继续放映,如果雨太大,那就只好收场作罢。如果是冬天,即使是寒风刺骨,飘起雪花,人们冒着严寒,也要坚持看完才散场。

在本村放电影看比较方便,如果在外村就得提早动身,那时候都是步行。记得有一次去韩曹余沟看电影,弯弯曲曲的河道要趟三次河才能到村,天又黑,有没有手电之类照明设备。天气已进入农历9月,稍有点凉意。过搭石时,石块一滚,闪到河里,河不太深,可整个鞋都湿透了。就这,穿着湿漉漉的鞋,到了影场,一边跺脚,一边看,坚持把电影看完。人们如果认为好看的电影,就是摸黑走上十几里地,如交口、羊庄等处也要去看,有时半夜才能回到家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公社都成立了放映队,各个村子轮流放映。一个月可以看到二次电影。有时候村里谁家办喜事,也会请电影队来放电影,看电影的机会就更多了。

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后期,黑白电视进入普通百姓家,人们不用出门就可以看到电影或电视剧。时代在不断进步,露天电影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进入九十年代,条件好的地方,有了电影院、录像厅,但光顾的人不是很多,大部分以看电视为主。

近几年,国家扶持,搞电影下乡,全县十三个乡镇,乡乡有放映队,每隔半个月就放一次,可再也找不回儿时放电影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