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果树专家陈之征
吴曙伟

陈之征,四川人,在北京姑妈家长大,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系。

1970年春分配到沁县国营果树场工作。陈之征参加工作后总是起早贪黑在果园里忙活着,有时候整夜整夜不回宿舍。同志们心里纳闷,他是不是有点精神不正常,陈之征究竟搞什么名堂?直到他的第一篇科研论文《苹果树卷叶蛾活虫性引诱器诱蛾试验初报》在《山西果树工作通讯》上发表以后,果树场工人才得知,陈之征是在利用纱窗做成直径2.5公分,长5至7公分的筒,将当日羽化的雌蛾放入筒中开口用回形针别住,即成一简单诱虫笼。用铁丝穿过诱虫笼,放在水盆(或碗、罐等上),盆里放入水并加少量洗衣粉,即成一个简易活虫引诱器。晚间放在苹果株间或行间,放置点可垒一土堆,或放几块砖将引诱器垫高(高出间作物)。引诱苹果卷叶雄蛾上钩,观察雌蛾与雄蛾交尾状况。

陈之征的科研论文发表以后,引起了沁县国营果树场场长陈林贵的高度重视。陈林贵意识到作为沁县果树专业生产单位,不能没有科研机构。如果没有科研机构,就无法引领沁县的果树发展方向。

可是建立一个科研机构,没有科研经费是无法运转的,俩人想法不谋而合。于是陈之征利用自己的关系从山西果树研究所搞回3万多块钱,立马成立了“苹果树腐烂病病菌观察室”和“昆虫饲喂室”,用粉笔盒盒养了一堆果树毛毛虫。每天让果树场的小女孩们到果园里采上新鲜果树叶叶喂毛毛虫。

有一次,陈之征到省里参加一个果树学术研讨会。临行时,他看了看粉笔盒盒里形态各异的果树昆虫,很有一种事业的成就感。所以吩咐昆虫饲喂组的小女孩们,让她们一定喂好昆虫,不要让昆虫宝宝们受制,搞好昆虫记录,这是一部地方性的昆虫生活史,对沁县果树发展很有指导意义。可惜那些小女孩们都是关系户的娃娃们,不是来果树场专心研究果树的,只是在果树场捞上一个转正指标,混上一个正式工,跳出农门,找上一个好男人,把果树场当成了一块跳板而已,哪里懂得果树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反而把昆虫给活活饿死了。

为期七天的果树学术研讨会结束了,陈之征马不停蹄的赶回果树场,当他看到粉笔盒盒里饿死的昆虫,顿时心凉半截,便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落感,不善言辞的陈之征难过极了。他心灰意冷地说:半年心血付之东流,立马解散科研组”。

当时在场的郭满宁清醒地意识到解散科研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沁县果树发展将裹足不前,果树管理也会一塌糊涂。郭满宁好言劝慰陈之征:“陈老师,我理解你为科研的付出,昆虫研究不知倾注了您多少心血呀!您看,能不能从头再来?只是因为用人不当,才造成了今天的悲剧。”经郭满宁宽慰陈之征。火气冲天的陈之征总算气消一半,稍有转机。

陈之征命郭满宁到果园里找回第一组组长刘天佑,第二组组温敬德,他们三人来到科研组昆虫饲喂室,陈之征叹了口气说:“天佑同志,给你一项任务。你执笔写果树昆虫生活史,让敬德同志喂养昆虫好了”。然而刘天佑难为情地说:“陈老师,我是不怕飞机大炮,就怕写科研报告,还是让敬德同志写吧,人家比我学历高,又有写作能力,我喂养昆虫好了”。

陈之征得知刘天佑和他是同龄人(属鸡的,1945年生),可惜呀,就是小学水平,不过心细,善专,喂养昆虫还是可以胜任的。他转身看了看不太注重衣着的郭满宁,素闻满宁同志有绘画天赋,就对他说:“满宁同志,你画昆虫好了”。

就这样,他们三人从果园里找来了天幕毛虫、舟形毛虫、枣尺蠖、黄刺蛾、梨星毛虫、苹果卷叶蛾、黄斑卷叶蛾、苹褐卷蛾幼虫进行喂养,昆虫科研再次进入研究状态。

陈之征是1978年返回中国农业大学,后考取研究生,到美国进行为期三年的深造。1982年专程从中国科学院植物遗传研究所回到沁县国营果树场看望曾经工作过的同志们。告诉刘天佑等人,自己现从事油菜花科学研究工作。

凡是沁县果树系统认识陈之征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不善言辞,敢于吃苦,乐于奉献,把陈之征的精神视为沁县果树事业界的灵魂,成为沁县果树事业界的楷模,催人奋进的动力!

陈之征近年来的科研成果:高频率诱导油菜花粉胚状体;174J在油菜(Brasslcna pas)花药培养中发现;大白菜花药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甘蓝型油菜BH系群体构建技术优化的研究,他的科研论文已受到各国育种科学家广泛重视,部分论文被《世界科学》所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