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解密沁县之变

(上接一版)

着力创新各项体制机制,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沁县相继研究制定出台了《沁县决战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沁县脱贫攻坚责任制落实办法、考核办法、督查办法》《关于建立脱贫攻坚奖补机制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的实施办法》《沁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危房改造、生态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聚焦深度贫困等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配套政策,“四梁八柱”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汇聚起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县级统筹、乡镇推进、村组落实、全民参与”工作格局的形成,大大调动了各方力量。今年以来,沁县县委、县政府授旗压责、调研督查、千人誓师、集中攻坚、三级走访、资料评比、现场推进、黄牌督办,八环相扣,三级联动,蹄疾步稳,强力推进。白天领导带头深入一线督进度,干部蹲在一线抓落实,晚上集中会商解难题,广大党员干部夙夜在公、夜以继日。特别是集中攻坚月活动,仅一个月时间,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完成了全年工程总量的60%以上,跑出了沁县攻坚加速度,集中攻坚收到明显成效。

大兴产业拔穷根

沁县之短在于缺矿产资源,沁县之痛在于守着好水、好土、好生态,但农业效益低、产业链条短、农民生活穷、农村基础差,沁县之难在于“耕读传家,不事商贾”的思想根深蒂固。

绝不能抱着金饭碗要扶持,靠在墙根晒太阳要救济。

精准的措施来源于深层的思考。在经过大量的调研之后,沁县的精准脱贫思路日益清晰:

在产业发展上以农为基,做强第一产业,拉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

在基础建设上多方筹资,用足政策,因地制宜,发动群众,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大的改善;

在思想精神上弘扬“重教、明理、勤劳、简朴”的沁县精神,鼓励挺起胸膛、张开双臂、迈开步子、甩开膀子摘穷帽;

在基层党建上选好车头、树好红旗、打好基础、建好机制,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在这一系列工作中,打造特色产业尤为关键。沁县有好水、好土、好生态,以及多年打下的产业基础、引进的龙头企业,这是沁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以农业为基础、以有机为目标、以龙头为依托,做强第一产业,拉长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就一定能走出具有沁县特色的脱贫之路。

沁县有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良好底子,有机认证土地达到21.1万亩,有机谷子、有机蔬菜等一大批有机产品叫响了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沁州红”有机高粱种植是近年来沁县新培育起来的一大优势产业。高粱种植大户李小明说:“我家种的高粱,全是晋汾高粱公司和我们订单收购,每斤高于市场价3毛钱,种高粱比种玉米划算多了!”

晋汾高粱公司将公司发展与带动贫困户增收有机结合,形成了“有机高粱种植—有机高粱酿酒—有机酒糟—有机肉牛养殖—牛粪—有机肥料—有机高粱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闭环运行,大大增加了高粱种植收益,让10000余户农户受益。

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金融扶贫1558、政企合作等模式大力发展肉鸡养殖,带动全县年出栏肉鸡达3000万只,60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7100元以上。

沁园春矿泉水、沁州黄集团等一大批深加工企业与全县6000户贫困户建立了紧密链接机制,2118户贫困户贷款10590万元,享受每年4000元资产收益分红,全部享受政府贴息。1210户自贷自用5768万元,用于自主发展生产。

此外,因户施策,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小买卖“四小工程”近3000户。2018年前三季度,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65元,同比增长11.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约10%以上,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切围绕农民增收,一切指向打赢脱贫攻坚战。

围绕第一产业,立足水土资源优势,下足绣花功夫,形成了以沁州黄谷子、酿酒高粱、蔬菜、中药材、油用牡丹种植和肉鸡、生猪、肉牛养殖的“五种三养”产业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沁县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

围绕第二产业,依托沁园春矿泉水、沁州黄营养米粉、潞宝金和生、沁晖中药饮片、千泉肥业等系列深加工项目,以及沁州黑、沁州白等一大批小杂粮加工企业、合作社,带动6000多户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同时发展光伏产业,真正实现了村村有带动主体和集体经济全部破零。

围绕第三产业,依托沁县的绿色、红色、古色文化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端午民俗文化节暨龙舟邀请赛,精心打造走马岭茶马古驿,漳河村漳河源头,后沟村文化观礼,瓮城山观景赏花,徐阳村休闲度假,檀山村寻根沁州黄,徐村吴阁老廉政文化,小东岭红色记忆,下曲峪运动休闲,石板上秀美山水等一批特色旅游乡村,形成了“一线十村”全域旅游网络布局。新发展电商企业8家、农村电商扶贫服务站34个,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

深化改革勇担当

实行双组长挂帅制,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制度;划分战区,层层发力挂图作战;定期大观摩,赛成绩出经验比作风;实行集中攻坚月,打造快而优的攻坚速度;三级干部大走访,让群众满意度再提升;评先进挂黄牌,激发内生动力;在一线考察,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创新“党建+”模式,激发脱贫攻坚动力;扶贫扶志,着力解决精神贫困……

深化改革带来无穷活力,勇于担当造就沁县巨变。各项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大激发了全县上下决战贫困的信心,快速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脱贫不是养懒汉,致富全靠自己干。”在牛寺乡走马岭村,刚刚搬进新居的群众将自己的心声写在了墙上。

“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偏远的山沟里,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致富更难,今年整村移民搬迁到走马岭,政府给我们盖上了好房子,还发展起了双孢菇产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

易地搬迁挪穷窝,户有所居促脱贫。按照省委“六环联动”要求,2016年以来,沁县共在87个安置点实施易地移民搬迁2481户6592人,全部搬迁入住。同时,4209户农户实施了危房改造,享受补助资金5657.65万元,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安全房。

基础设施强推进,村容户貌换新颜。三年来,沁县投资4.2亿元,对455.7公里村通公路进行硬化。30辆客运班车,承担27条客运线路,覆盖300个行政村,客运班车开通率达98%。投资3869.1万元,对306个村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新建饮水工程17处,提质改造工程281处,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306个行政村都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地)。306个行政村全部接通宽带,306个行政村和587个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累计投资1696万元,新建287所村级卫生室并投入使用,同时配备42种基本医疗设备和186种基本药物,每个村都配备了合格的乡村医生。整合投入资金26504万元,持续整治村容村貌、户容户貌、民容民貌,全县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绿水青山美环境,生态扶贫“双收益”。退耕还林是促进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惠及贫困户近1000户。20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劳动力623名,带动贫困户509户,年户均增收9034元。实现了生态良性发展和农民增收“双收益”。

上学看病不发愁,政策兜底来保障。近年来,沁县投资8644万元,用于60所义务教育学校改造工程。18811人(次)享受了义务教育、高中、中职阶段教育扶贫政策,2593人(次)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雨露计划”,388名考取二本B类以上本科生获得一次性资助5000元,累计资助金额达1938.96万元。521个签约团队全覆盖开展健康“双签约”服务,对符合条件的545人全面进行了集中救治,对符合办理慢性病卡的2267人全部办理了慢性病卡,并享受年限额不超一万元的免费医疗购药服务。14152人(次)享受了健康扶贫“三保险、三救助”政策,累计受益金额达3206万元。5954名贫困群众(农村低保、五保贫困户)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提尽提。为符合条件的17446名贫困人口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代缴金额174.46万元,6803名60岁以上贫困人口领取养老金。为所有贫困人口代缴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全民实现了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扶志扶智促内生,文明新风荡沁州。三年来,沁县累计投资361.52万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353人次,新增外出务工人员3604人,年人均增收一万元以上。出台了《关于建立脱贫攻坚奖补机制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的实施办法》,累计奖补1814户334.7万元。68个村建设了爱心美德扶贫超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乡村夜校、一约四会、一墙六榜,在广大农村深入人心,法治德治并举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形成,人民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县委、县政府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了942户“脱贫光荣户”、909户“致富光荣户”,全县上下形成了脱贫光荣、贫困可耻的良好风气,“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理念深入人心。

夯实党建转作风

谋在实处,干在实处,打赢脱贫攻坚这场史无前例的攻坚战,在沁县,没有一个党员干部是局外人、旁观者。人人都是天经地义的主角、人人都是责无旁贷的斗士。

“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主阵地”“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立下军令状,好干部要到扶贫攻坚一线经受磨练。”

坚持在脱贫一线考察识别选用干部,制定了《关于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考察识别干部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了在各乡镇领导班子、干部队伍、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责任人,以及参与脱贫攻坚的其他县直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队伍中优先提拔重用的五个条件、六种情形,对在脱贫攻坚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全部纳入后备干部库,优先提拔、破格重用。

制定出台《沁县脱贫攻坚责任制落实办法》《沁县脱贫攻坚督查问责办法》《沁县脱贫攻坚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暂行)》,严格执行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党组织关系到村,网上签到等制度。特别是采取高考模式,组织市县驻村帮扶干部和乡村两级干部共计2586人进行扶贫政策测试,通过以考促学、以学促干,进一步提升了大家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知晓率。

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沁县以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突出政治标准,坚持“三有三带”,注重从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中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

充分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活力,在农村开展以“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美丽村庄、综合治理全面创优”为标准的10个“党建红旗村”创建活动,设立100万元奖补资金,用以对评选出的“红旗村”干部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事创业激情。

强化帮扶干部管理,打造能征善战的扶贫队伍,用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逐人制定工作任期总目标和年度量化目标,实行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党委书记、组织部门和选派单位主要负责人“四签字”。加强在线考勤、业绩纪实,切实让从严管理成为常态、让督导检查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脱贫走基层”大走访活动,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6830户农村党员户全部挂起“共产党员户”标识牌,10707名党员作出郑重承诺。

旌旗猎猎作响,聚力无坚不摧。“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脱贫攻坚的实战中,沁县严格落实“两包三到”“五帮联动”责任制,实施“三五”工作法、十大行动等创新举措。探索出“党建+”扶贫新模式,以“党组织+基地”“党员+合作社”“党员带富”工程力促脱贫攻坚。全县396名农村党员共引领发展脱贫致富项目327个,带动人均增收1600元。

在“战场”选强将,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2017年,农村“两委”换届时,注重选任有经济头脑、有致富能力的能人,有58名在外回归本土人才、149名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入班子;选树优秀扶贫干部7名,66名基层一线干部纳入后备干部库。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沁县在脱贫攻坚中,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实现了督查常态化、无死角。今年以来,沁县领导多次约谈工作不力的乡镇、部门主要领导9人,处分扶贫领域违纪干部36人,对脱贫攻坚推进不力的9个单位给予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处理,为脱贫攻坚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18万沁州儿女在决战决胜贫困中,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士气,攻坚拔寨,啃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攻的“贫困堡垒”。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特殊岁月。向着全面小康目标挺进,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背水一战的决心、抓铁有痕的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鏖战贫困的主战场上演绎奋勇争先的沁州精神和脱贫故事。

这是一份舍我其谁的特殊担当。从县处级领导到乡村干部,人人种好“责任田”“承包地”,不脱贫不脱钩。扛牢压实责任,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五加二”“白加黑”,加压奋进,在脱贫一线,当好标杆作好示范,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省委、市委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集中资源和力量,精准发力、砥砺前行。

梦想与使命交织,责任和情怀碰撞。持续五年的脱贫攻坚,沁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1077名贫困群众告别了苦日子,走上了同步小康道路,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8.8%降到了0.57%。

坚定不移推进脱贫攻坚这件“头等大事”。

2016年,首战告捷!

2017年,再战再胜!

2018年,全面脱贫!

攻坚拔寨,时不我待;沁州大地,正凝聚着决战决胜的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