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我县互联网+居家托养开启帮残助残新模式

(上接一版)

挂牌招标选定机构 以残助残选定人员

按照省残联文件精神,我县残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挂牌招标等形式,沁县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中心阳光家园作为有资质的第三方社会组织,与县残联签署合作协议,全权承接各项服务,为辖区内13个乡镇350户贫困残疾人进行助医、助康、助洁等服务。

在服务人员选定方面,县残联精心谋划,紧抓助残就业这个主旨,坚持用残疾人服务残疾人。对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专业人员和视力、言语、肢体等四级残疾人,采取自愿申请,中心招聘的形式聘用。尤其是对残疾人托养政策了解,接受过残疾人特殊胜利育新知识培训的优先考虑。尽可能吸引有服务能力的残疾人加入服务团队,通过采取定期上门服务模式,给失能半失能的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目前,服务中心招聘服务人员39名,主要由残疾人组成,占到中心人员的87%,专技人员23名,占中心成员的60%,医护人员6名,占中心成员的15%。在具体服务过程中,要求统一挂牌、着装。对选定的残疾人每月最少服务三次,每次服务最少一个小时。目前已累计为35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3200余次,为生活无望的残疾人群体提供了重生的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

网络监管定位传送 划片分块责任到人

为切实有效加强外出服务人员的动态管理,县残联借助“钉钉网工作平台,微信群交流平台、三本监督台账”三个管理平台,对服务人员全程进行动态监督。按要求,对确定的残疾人每个月最少服务3次,服务内容力求为服务的残疾人提供最迫切、最现实的日常生活所需,具体为上旬进行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中旬是理发护理保健按摩心理辅导、下旬是劳动生活技能培训,在服务时间监管上,每次服务都要求通过手机定位,回传钉钉工作服务平台,进行网上签到、签退。人员服务的过程、成效、评价等也要至少拍摄四张工作相片及时回传钉钉工作服务平台。同时,建立三本监督台账,分别由县残联教就股、服务机构、服务对象或监护人掌管,服务完后由被服务对象的监护人或者本人签字认可才生效。同时,每年还要对有需求服务对象免费体验两次。再网络监管的同时,在服务人员划片管理上也进行了网格化处理,我县按照区域位置将所辖13个乡镇划分三片,实行片长负责制,每片各10——13名服务人员,专业服务人员为片长,对片区人员服务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此外,县残联和服务机构也以不定期入户抽查、定期召开座谈会和服务反馈会等形式,实时跟踪监督服务动态。纵横交错的多重监管,确保每次服务都能让服务对象满意,真正把党和国家对残疾人关爱的钱花在实处。

突出重点科学划分 细致考核严格兑现

作为省残联确定的“互联网+居家托养”工作试点县,我县对项目资金105万元进行了科学划分,要求居家托养中心对每个残疾人每月最少服务3次,每人150元,合计资金63万元,每年给服务对象体检两次,每人600元,资金21万元,片区管理5.04万元,服务人员服装、保险1.5万元,其余用于办公、宣传和应急等开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专业水平,县残联把每月的三次不同服务,每个批次的服务以上、中、下三旬分别定人定岗,用相对单一、专业的服务保证服务质量。还根据县情实际,并兼顾服务人员日均收益,明确要求每天每个服务人员最多不得超过4个服务对象,通过控制服务人数保证每次服务质量。据县残联理事长张建军介绍,每名服务人员每天服务4人,以每次服务50元计算,一天一个轻度残疾人就可收入200元钱,仅用一周左右时间每月就可挣得1500元钱,在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满意服务的同时,轻度残疾人也实现了较有保障的工资性收入,实现以残助残,互利共赢。

沁县残联互联网+居家托养助残帮扶模式,突出以残助残、推进残疾人就业,形成残疾人服务残疾人为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层次多样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格局,使失能半失能的残疾户从精神上、生活上都得到帮助,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享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增加了幸福感;有服务能力的残疾人加入公益性岗位,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收入,增加了获得感,形成“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的托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