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搬掉贫穷大山的老愚公

(上接二版)

做大山的守护人

在他刚上任时候,村集体负资产达到4万。为了壮大集体经济,老王召集村民种树,除了种地,一年当中约7个月,全村人都在山上种树,育好的树苗在卖出去,积累资本,就这样村集体开始有了收入,从最初的1万元,到后来的4万多元,终于在1997年的时候把村集体的4万左右的负债还清了。这在当时的周边村集体,也是第一家。随着村集体收入的不断增加,老王又萌生了新的想法,看着破旧的村小学,他决定修葺村小。他把集体经济育苗的费用用来投资教育,他认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就这样亮堂的14间砖瓦房于1999年在下安庄村建成了,而老王的事迹也被乡亲们传开了,这一年,下安庄也被评为“红旗党支部”,成了县里的典型先进村,并且连续6年成为“红旗党支部”。

干部、百姓眼中的“好支书”

如今下安庄方圆数十里都种满了树。村民李海生说“你们上山上转转,全部是绿化了的。40年来,都是当初通过王支书带领大家一点点的努力和积累,将本家沟、下安庄、华林湾、河东、沟了、东崖、虎狼沟7个自然村整合成2个大的村庄,在脱贫攻坚战场,移民搬迁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实行,我们这里已经不需要了,因为在政策出来前,老王已经带领村干部把自然村的人给移民搬迁出来了。这里从“逃荒村”建成了人均收入过万的“绿化村”,也把下安庄从一个土窑洞式的村落发展到水电暖齐全的新农村。村民们都夸这是老王的功劳。山绿了,路通了,水通了,修了学校......办的事情是挺多。我家是贫困户,上有85岁的老父亲,还有50多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哥哥,家庭重担就落在我一个人肩上。以前靠务农,就近打点零工维持生计,但还是家庭困难。在贫困户认定时,我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并且给老父亲和哥哥办理了低保和五保。为了我方便照顾家,王支书还给我安排了一份护林员工作,通过生态产业脱贫来带动我家,我现在也算是月月领着工资的人了。不谋私利,一心想着老百姓,真的很感动。”和我们提到老支书时李海生热泪盈眶。

同行的南泉乡党委书记王宇靖说到王希之,也是直夸老王是个光明磊落、经验丰富的好支书。无论是“四好公路”建设需要征地,砍树这些前期工作铺垫还是街道硬化,拓宽路面,村里根本没出现矛盾。“并不是村民刁,是村干部自身不硬,干工作不到位。”这就是老王的口头禅。因为他深知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想让群众满意,必须一心为公。他说总得给老百姓办实事了,你办不下实事,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他不只说了,也用实际行动在下安庄村建立起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与他搭班子的村干部好多人都说,老王工作中以大局为重,在村集体经济上强调资金公开透明化,集体的钱谁都不能动。私下与百姓融为一体,公平,威信高,村里无一人说他不好,我们跟他工作这么久,都很受他影响。

听着大家对他的评价,老王有点害羞了,他说“既然当支书,就得担到责任,咱也知道这个差事不好当,可是党选择了咱,群众选择了咱,咱就得干好这个职,就要俯下身子拼命干。当年12个大大小小的村,人们走的是土路,喝的是河水,穿的是打补丁的衣服,吃的是粗皮糠菜;如今40年过去了,看着下安庄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苦再累也值得,也真是遇上了好时代。”

对于下安庄村今后的发展,王希之成竹在胸,如今大家生活富裕了,对休闲娱乐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村里计划建一个面积开阔的健身广场,满足乡亲们健身休闲需求。不仅路灯亮起来了,音乐也要响起来,广场舞也要跳起来。

夏日的阳光洒满下安庄水泥路,我们听着老支书的故事,跟随老支书王希之走在林荫小道上,脚下是那么的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