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沁县丧葬习俗简述
刘 玉 录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人人都不可免。中国历来有着深厚的讲究孝道文化传统,特别是亲人离世,不少人总想办的既合规矩,又风风光光,排排场场,但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丧葬习俗有差异。那么我们沁县的丧葬有哪些礼俗仪规呢?仅就笔者了解提供如下,供参考。

办白事讲究很多,很麻烦,应当说大致是两个阶段,一是逝者生前的一些准备。二是逝后所要经历的一些主要环节。

一、年老者逝前的一些准备:

主要是人一般过了六十岁,只要上辈没老人,就可以在润月年割寿材、砌葬、准备送老衣裳等(选润月年办这些事,寓义活着的老人可延年益寿)。

送老衣裳——过去一般是闺女准备衣裳,儿子准备铺盖。有钱人家穿绸穿锻,一般平民百姓用粗布,所以过去平民叫布衣。

随着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穿戴也比较讲究起来,寿衣除衣料讲究外,裁剪日期也要细心选定。但有一点,置衣裳还保持过去衣裳上不能有鸟类图案,因鸟类是骨头嘴,传说人死后,如果转生成鸟类,就再也不容易恢复人身。穿鞋只能穿布鞋,不能穿皮鞋,不然下世会转生牲畜之类。(衣裳件数要达到二棉三单)

铺盖——用黄布缝制,意为铺金盖银。

割寿材——请阴阳先生择日(破木日),有钱人家用松柏木,没钱人家用杨木,本地风俗:不能用柳木,柳木怕来生转柳树精;也不用榆、槐木(不用开花树木料)。到快完工时,要合口,合口也要择日,黄道吉日,这一天要放鞭炮,大头贴红纸贴贴,上写寿比南山,棺内放条帚,大蒸食,用红布包好,主家还要谢匠人,蒸蒸食,放烟酒、红布、烧香、磕头等。

葬——说到砌葬、打葬,过去要求坑要达到一丈开外深,所以叫葬(丈)。葬分多种,土葬、石葬、砖葬,古人讲究最好是土葬,最差是砖葬,(因砖头过火烧过)其次是石葬。因土葬脉来的快,人家发得早,石葬砖葬必须留过脉口。底部钦寿字,近几年,有部分人听信阴阳先生之言往葬里放文房四宝等。

二、老人逝世后所要经历的一些主要环节:

亲人病重时,儿女们一般守在身边,为老人穿好送老衣裳,给死者洗脸洗脚剃头,过去女人一般绞脚,还要请专人修剪。等老人一下世。当下不让儿女哭,以防假死,等到确切已死,才大放悲声。本地风俗,如不哭,老人来世转哑巴。门口放一碗水,老人下世后,口干舌燥,小鬼端来迷魂汤一喝(孟婆汤),前世的事情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意思是让老人做鬼也精精明明。捣纸被放木板或门扇:下放门扇及木板起隔热作用,因为北方人家过去都是土坑,土炕都是热坑。捣纸被因死人已变成鬼,应铺纸,盖纸,没纸盖不上。尸体上放秤:以防响雷乍尸起镇物作用。(因为过去用的是十六两杆称。号秤时应天上星宿之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合十六两为一斤。又云,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掌管人间生死)。死者家门大门上贴麻纸:让外人知道这家有丧事。通知家庭中主持丧事者来商谈办丧事事宜。

家族中主持丧事者来后,先安排铺干草,准备哭棍、麻辫、麻眼沙及给来帮忙者散红布条以及准备晚上纳纸用香蜡纸火等物。

孝子(儿子)麻纸包头,白布缠头,跪在干草上,用心当好孝子。(过去要求孝子不离方寸,其间不许洗脸梳头打扮)

铺干草——过去生孩子叫落草,妇女生完孩子要坐干草,孝子跪干草,意为报恩。

哭棍——为柳木,有几个儿子媳妇及闺女用几根,要同在一棵树上砍,意为同出一条根。(有的地方哭棍为尺半长,主要是怕孝子不弯腰)

邻居及婶婶大娘来帮忙,为孝子缝麻鞋,准备糊麻眼纱、辫麻辫等。

纳纸:到了晚上,周边邻家有的拿手电或灯笼等来帮忙。由本家弟兄共二人端乔盘,上放香蜡、火纸及灯盏一个,二人相跟在前,孝子在后哭着到了土地庙,烧香磕头后,把纸烧掉,谓之纳纸。(就纳纸也有很多说法,有说是为死者上户口的,有说是买路的,说法不一)纳纸根据各村姓氏不同,方法也不一样,有纳一回,本夜烧掉,有第一晚上纳下,第二天烧的。有只哭一回的,有来回哭的,各家有各家的说法。

纳纸完毕,丧事主持者(农村叫经理)安排第二天工作,有请阴阳先生的、订音乐团的、报丧的及准备第二天晚上送魂所用之物(比如送魂马及散孝等)。

报丧——其它亲戚及一般亲朋打电话都可以。只有人主家也就是死者娘家或姥姥家,必须是本家侄儿亲自上门。去时给人家带上孝(也就是孝帽一顶,但必须是重孝孝帽,重孝孝帽与一般孝帽不同之处,后边两层,稍长约五寸),所谓重孝,只有人主家及儿子、媳妇、闺女佩戴,重孝必须是毛边。其它人一般孝帽就可以。报孝的侄儿,进门先把孝帽给人家放桌上,然后下跪磕头,磕罢头起来才述说病理及去世时间等。(另外,丧家如果有第四代人,缝制孝帽就是重孙用红布缝,第五代用黄布缝。表示人家人丁兴旺,四世或五世同堂)。(孝帽后面的尾巴,男去世后左边稍短,女去世后右边稍短,男女都去世一般齐,这些繁琐的东西五十年代初已废除。)

阴阳——定出殡日期、开入棺、出丧镇物。

入棺镇物

土圾、煤灰、干草麻皮、白纸、宝钞、铜钱、纸钱、雄黄、神曲、红花、乱丝、木炭、大枣、五谷、官粉。

入墓镇物

油灯、食罐、五谷、豆黄、五色石、纸钱、青砖、青瓦、竹弓、苇箭、引魂幡、门外放水盆、刀、草

食罐——也叫遗饭罐,每顿吃饭前由闺女取头锅饭添,最后出丧添满,上放大蒸食一个,插新筷一双,最后入葬。

五谷——麻、糜、麦、谷、豆(小豆)过去生前本地食用之物(老百姓称麻糜五谷,五谷必须有麻糜)。

豆黄——过去有钱人家墓门口用卫士把门,穷人家用豆代替,有撒豆成兵之意。

砖、瓦——单独男或女用砖瓦,合葬只用瓦,写吉祥语言——青龙镇穴、白虎除凶,身卧福地,脉座来龙,身披北斗,头戴三台,除凶、镇穴等。男为阳,女为阴,男为阳写阳矿令,女为阴写阴矿令等。

引魂幡——勒令接引故者,引三魂速离阳宅急急如律令等。

竹弓、苇箭——过去官宦人家、富裕人家陪葬东西多,为防止人盗墓安上真弓真箭。穷人家也跟上人家学,买不起真的用竹苇代替,慢慢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阴阳先生直到出殡之日,再来丧家,给葬打中线,放镇物,撒豆黄等,他任务就算结束。

送魂——帮忙人来后,缝孝帽、拉孝带,准备亲戚朋友来了发放。糊钱衩。闺女、女婿买来送魂马。准备好送魂用香蜡纸火,及汤、糠或锯沫、柴油等。(过去用麻杆)

散孝——在死者门外放一香桌。亲戚邻家来后烧香、磕头(为报道)主持者负责按辈份散孝。一般本家侄儿要自带孝系麻绳,外来亲戚系孝带。同辈女人一般为见方白布一块,男人没尾巴孝帽。(现时,外来宾客一般都用黑纱和白花)

钱衩——有几个儿子糊几个,内装黄表纸、元宝、冥币、钱衩上写字:一边是冥府查收及堂号(如积善堂、怀德堂等),一边×县×乡×村及×年×月×日。如不知道堂号或者压根就没有堂号,可写孝男敬叩等(如果有干儿干女,要写清螟蛉子或女敬叩,不写干儿干女)。

喂马饮马——天快黑时,闺女女婿要饮马、喂马,闺女拿一盆内放干草、边哭边喂边吩咐拉马的,民间叫中用哥:

念道:中用哥哥你听好,小妹有话和你唠,

要把咱x招呼好,千斤重担由你挑,

马儿勤给喂草料,吃饱喝足不觉劳。

走路要走洋官道,慢慢挪过奈何桥,

上坡叫×往前靠,下坡叫×直展腰。

行路路过恶狗村,打狗饼饼往外抛。

孤魂野鬼来纠缠,散点纸钱打发掉。

住店不要靠墙睡,防止墙上挖窟窿。

吃饭不吃头锅面,紧防店家起贼心。

孟婆面前多祷告,见了闫王多讨饶。

中用哥呀,咱X年老又多病,

事事全凭你照应,啊嘿……

中用哥呀,你要记牢。

吃过晚饭,先入木后送魂,也就是把死者放进棺材。先放煤灰、土圾、麻皮、神曲、红花等,把阴阳所开镇物放入(实际是代表人五脏六腑)放七星板,铜钱压纸钱左三右四放入,铺纸,放褥子,黄色朝上,为铺金盖银之说法,把死者放入盖被,往袖筒装打狗饼,打狗饼过去用白面,用笊篱在水道口,火烤做成,现在用小饼干代替,数目和死者年龄相同,新筷、香之类。有钱人家还要手握元宝及银元,最后把死者生前如拐仗、烟锅、烟袋等放入。男正卧,女侧睡。如果有二个老婆要分清大小,东大西小脸对脸。一个男东女西。一手托腮,一手放胯。如放衣裳,要上衣放上边,裤子放下边,放好后,请人主看,然后儿子、闺女等手拿放花面罗的棉花及元宝等物散棉花放元宝,闺女儿子叫母亲或父亲看花,不要想家。最后上复面架。钉棺,孝子叫大或娘躲钉等。最后陈仙完毕,要把死者所盖被褥放于院里高处。(现时有些东西已简化)(过去上复面架,不钉棺,一直放到出殡头一天晚上,让路远未回来亲戚瞻仰等)。放棺材一般大头朝东或北。然后烧纸准备送魂。过去大约要等到十一二点以后,人静以后才开始准备送魂。现在多在十点钟就开始,先由主持者拿着香连纸在前。一人手拿铁勺把柴油拌锯沫或拌糠一边走一边一左一右堆在路边,后一人拿火点燃,再一人把断香扔在上面,另一人掂桶泼汤(意为打发野鬼)女婿举马绕磨转三圈后放下,旁放方凳,孝子拿哭棍回家在门圪拐等处乱拔,边哭边叫大或娘到了门口,叫大或娘上马坐稳一路走好,(送魂有往城隍庙送的,有往老坟方向送的,说法不一,笔者赞成老坟方向)全体孝子哭着跟在后边,到了一定地点,主持人点燃香蚀,全体孝子及亲戚磕头。然后顺屁股把马点燃,往前拖上几步,送魂仪式基本结束,送魂结束后,总管通知亲友出殡时间(老人吩咐,不要再回头看,以免死者之魂留恋家跟回来)。

第二天除打葬者外,其余人闹纸折:引路菩萨、金斗、银斗、摇钱树、伞、旗、白纱灯、帆、童男童女、出丧马等。花圈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现时大部分人家都买现成的,而且种类越来越多,又增加了汽车、小二楼、电视、手机、电冰箱等人间有的应有尽有。直到出殡前一天。

出殡前准备:写挽联、出殡钱衩、召魂牌位、搭棚、装供、移丧等。

挽联——根据死者身份、对象编写。

召魂牌位——过去写x府君公门三代之灵位,现在写奉请×门三代宗亲之灵位。写好拿根茭箭破开夹住,糊好,底下插一黄蒸或馍馍,放倒召魂时用。

搭棚——过去搭灵棚自己找椽椽棍棍。现时有专门租棚架者。

移丧——把放死者棺木移入搭好的灵棚内。镇物加桑条、五色线把死者生前用的碗扣在棺材上。

装供——把祭典三代和死者祭品准备好,有二八、三八。即八大碗、八小碗、八个碟子等,根据各家情况而定。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一般音乐团来时就把棚架及纸折拉来。帮忙的邻舍把棚架搭好,贴上对联。安排好各种纸折和陪葬品。贴好丧事执事单,帮忙者各就各位。到天快黑时,该来的亲戚都来到后,开始移丧,先请人主看过,烧纸,接着孝子烧纸完毕,然后把棺材抬入灵棚,灵棚内悬挂幔账(珠帘、竹帘)摆放好童男童女、金斗银斗、摇钱树、聚宝盆、花圈、挽联、挽幛等把灵棚布置好。打扫原寝死人屋子,把门上白纸撕掉,表示这屋子不再是丧房。然后招魂,由一主持者在前,一本家侄儿用乔盘端三代牌位,相随去时放倒。音乐团在前吹吹打打,孝子在后嚎天哭地跟着到了指定地点(一般出了村朝老坟)烧香、磕头,把牌位竖起来,吹吹打打迎回灵棚。从迎回三代后,只要是孝子就应该磕三头。(召三代不请人主家烧纸,其它烧纸都要先请人主烧)给先人敬祭、献烟(茶或水杯二个,烟锅烟袋一杆,侄儿乔盘端上,音乐团在前,吹吹打打,迎进灵棚(意思是让先人们喝口水,抽袋烟,歇一歇)。晚饭后开始迎灯。迎灯一般一位老人不在迎七回,二位老人都去世迎八回(过去迎灯用灯盏,现在用蜡烛,数位根据死者年龄大小定,根数多于死者年龄,现时一般用九十九根)出了大门50米左右处放一方桌,二人负责点灯或蜡,迎灯者由四个本家侄儿,如实在不够,可用女婿、外甥。二人引灯,二人端蜡或灯盏,音乐团在前绕灵棚转8字,四人一排,二人脸对脸,先在棚前作揖,然后交叉转灵棚,由二人摆寿字者将蜡或灯盏取下负责摆字,四人再次在棚前作揖进行第二次,直到完结。最后烧香磕头,完结后开始上供。由音乐团吹打在前迎,后由二个本家侄儿用乔盘一次次端上来摆好,放新筷二双,条根二个。开始由家人敬酒,先儿子和替灵者他就是堂兄弟二人同时进行,跪在灵前,一人端酒杯,一人端酒盅作揖,倒酒,由左到右,由远到近洒在地上,敬三次,依次妻子等,外人不参于敬酒。(亲戚第二天上供才敬酒)休息片刻,音乐团开始助乐,(60年代初,人们普遍没吃的,好好的供品,到第二天早上挖杂的不成样子,所以才改为把供装好后放进食簏,第二天早上迎供时。由二人抬在百步外,由侄儿跟随,摆在桌上,由抬丧者抬上,音乐团在前吹吹打打、迎进灵棚。)接着亲戚朋友按照与死者关系远近一次次吹棚,谁家吹棚,谁家烧纸(人主家、媳妇娘家、闺女家、侄女外甥等)。其中人主家吹棚时,全体孝子都得哭,其它依次各家吹棚各家哭,(小头闺女另有个责任不能叫香断了头,香烧到一少半时要续上。)直到出丧,快到四更天,孝子摸富贵,顺序从大到小,从小头到大头,手拽衣襟,跨前一步,顺棺材盖往前推,能推多远推多远(意为摸富贵,实是防止孝子偷懒不守灵)。第二天,早上主家为音乐团准备三碟小菜,三个酒盅,一壶酒(葱、芫荽等都行)叫加官敬酒,这是要给报酬的,主人家要包三个红包。敬酒,表示下等人向主人献殷勤(因过去音乐团为一种特殊行业,多为罪臣亲属,社会地位很低,人称"忘八",即忘掉"礼义廉耻、忠孝节悌"八个字,不管本人情绪如何,只要一操起乐器,就必须进入"无我"境界,有一首《乐户歌》生动地道出了乐户的悲情:"头戴七折八扣,身穿有领无袖,脚踏五福捧寿,手拿一尺不够,走到大街排成两溜、锅圪拉火棚匠待候。走在人前,吃在人后,连毛带菜点心不镏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乐队统属文艺人受人尊敬,主人施小费。然后迎供,(实是让村里人看)家人再次敬酒。开饭前烧纸。上午闺女家及人主,其它亲戚陆续来到各家上供迎供,各家敬酒,(不过架孝子者也叫替灵者,也就是本家侄儿,要陪人家磕头,不作揖,如果人家是女亲戚,由侄女陪)迎供顺序还是先人主,后媳妇娘家、闺女等依次排列。

这天,近族各家均熄火停灶,到丧家吃伙饭,并送祭品(连纸、大蒸食)上礼,如果两位老人都不在世,人主及闺女主要亲戚应呈大蒸食贰盒一长一圆。如果是娘家还要有搭头布,搭头布过去一般六尺白布,现时大部分人家爹娘给闺女扯成了丈五,娘家的哥哥、弟弟七尺,出殡时给闺女背在身上,一是显示了娘家人丁兴旺,二是家道殷实,门当户对,媳贤子贵。礼数多少根据各家情况而定,特殊亲戚要行助礼。过去写礼分行礼和助礼两种。(行礼,是一种礼尚往来,助礼是帮助之意,不在往来范围)丧主家要给上礼者回谢贴,表示礼收到。

父死为孤子,母死为哀子,父母都去世为孤哀子。(意为过去只有皇帝才自称孤家,皇后自称哀家,平民百姓活着不能也不敢称孤道寡死后要称谓一回)。如四代。五代上谢帖,写功重孙重重孙。

午饭后,准备出殡请人主及亲朋好友,以及孝子依次等烧纸揣富贵。就是把大蒸食、揣在怀里。然后由孙男执引魂幡在前,依次音乐团,引路菩萨,各种纸扎、花圈、三代牌位由本家侄儿用乔盘端上、死者遗像等排列整齐,八个抬丧者准备就绪,只等长门、长子把棚前烧纸用的瓦盆一摔,就如一道号令(棚前烧纸瓦盒过去称阴阳盒,瓦盒一摔,表示以确定第一财产顺序继承人),把棺才移到灵轿内,出大门时用刀把棺盖顶上碗打碎(意为阳间已没了饭碗)然后把刀放在大门外水盆里,水让孝子回来洗手,洗去恢气,刀放水盆,以此阴阳两界隔绝,阳世之间的恩恩怨怨从此一刀两段。不要再回来纠缠。把灵棚及大门上白纸,孝子跪的干草及死者枕头等放到大门外烧掉。如果用椽椽棍棍搭灵棚,把搭灵棚时窟窿内塞入馍馍块埋好等善后事宜。话分两头,这里孝子扯灵,(有的地方架孝子是人主家,人主架孝子,其实是起监督作用,看孝子哭的栖惶不栖惶。)女辈子孙在后护灵,音乐团吹吹打打送出村外,(很久以前,灵车上就装有木轮,就是孝子在前拉,女辈在后面推,所以留下拉灵,扯挈的说法)近几年有点复古,不过比过去木轮先进多了。路祭——除孝子以外亲戚朋友和死者最后一次告别,中途百步之外要行路祭礼,祭礼完毕其它亲友就可以回村了。(过去路祭,要用木杆等搭个简单灵棚,)贴对联写:××归家一路顺,亲邻好友齐悲痛。另放两个小凳,把棺材头朝东放好,装五个碗供品,反正是简单点就行。不请人主,只是不去坟地的亲邻好友祭祀一下。现在大部分人家不搭简易棚,只是把棺材放在哭棍上祭祀一下完毕,因棺材不能落地,所以下边放哭棍。把不需要带到坟地东西整理好,如帐布,遗像等。然后抬丧者及孝子重新抬起棺木到坟地准备下葬,阴阳先生及抬丧者下葬安排就序,先由儿女手拿条帚下去扫葬,儿子往里扫,闺女往外扫,其实也不过是做个样子。请人主下葬看过,把棺木下葬放好,再次请人主下葬察看。把入葬如油灯、摇钱树、砖瓦等放好关门,淤门,散豆黄。最后,由抬灵人覆坟成丘,把引魂幡与哭棍插与墓上,孝子背引魂幡三下(有说背资荒,有说叫人家上发,说法不一)最后撒五谷,不再动土,烧纸扎,抬丧着把所用的工具,如钎、锹等工具从火上扔过,意为过火焰山,子女痛哭一场后返回家中。返回时要孝衣翻穿,表示人家从此大翻身,走来时之路,要走三次,孝子返回来时,沿途碰见路人都要磕头。这种习俗在农村普遍流行。

晚上吃过晚饭孝子还要再次给抬丧者磕头,表示感谢。

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习俗被禁止,不穿白戴孝,不请阴阳,不请音乐团,仅开追悼会。从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农村丧事习俗恢复,以传统习俗和追悼会形式相结合,灵堂前挂遗像、摆花圈,挂挽联、挽幛,主持者一般是死者生前领导或至厚友人,孝子贤孙等跪灵柩两侧,宾朋胸前戴小白花。追悼会程序:奏哀乐、宣读参加追悼会人员和送花圈、挽联、挽幛的单位及个人名单,肃立默哀三分钟后致悼词。离场前还向死者行三鞠躬礼。有的追悼会结束后,仍按传统出殡仪式出殡。

复三,埋葬后第三天清早,太阳未上来之前,子女要带祭品到墓头哭祭,并过七,埋葬后第一个七天,称"过七",子女们要到墓头上哭祭一次,一直做到五七结束,五个七各有不同的祭食,即一七馍馍,二七米糕,三七齐齐(面条),四火烧,五七酸菜煮水饺。而且各个七有不同数法,单亲,连七数七,双亲隔七数七。五七最为讲究,除五碟酸菜饺子外,还要糊小伞,剪五色旗,称五阎王过伞。过完五七,即可脱去孝衣,丧事算办完。现时戴重孝时间已大大缩短,有的人过了复山就戴黑纱以示孝意。

百日:死后一百天,子女们要再次带祭品及香火去墓上哭祭。父母丧三年内,过春节贴春联用蓝纸,不用红纸。

周年:死后每年周年,子女们都要带祭品去哭祭,其中一、三、五比较隆重,一些至亲好友也要参加,十周年为重祭年,有个别人家还要搭简单的棚,设灵堂,放遗像,写祭祖文等,亲戚朋友也要前来祭祀。

现时,我们大力提倡移风易俗。移风易俗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抹煞,恰恰是对传统文化深化理解和扬弃。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倡生前重孝、轻丧葬。主张行丧葬之礼,但更强调以哀为本。也就是说,他看重形式能否有助于表达出人发乎于天然的感情,因此要求"祭如在","怒斥"仅重形式的厚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和今天烦冗、奢侈甚至让很多家庭因丧致贫的丧葬陋习彻底相悖的。今天,我们利用乡规民约的方法来引导厚养薄葬,从传统中吸取一脉活水来滋养今天的生活,润物无声地进行人文教化,以更深刻的方式理解传统,才能以更成熟的方式创造和丰富今后的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