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沐浴着春意盎然的无限生机,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共沁县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安排部署2018年经济工作,奋力开创新时代沁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下面,受县委书记卢展明同志委托,我向全会报告2017年工作,并对2018年经济工作讲些意见。
一、坚定紧跟核心,聚力攻坚重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过去的一年,是沁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县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聚力攻坚五个重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我们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年推开65项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0.3亿元,新引进签约项目28个,签约金额105.4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75亿元的140.5%;落地开工项目17个;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75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11亿元的106.8%。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特色产业迈向高端。成功创建长治首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沁州黄小米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入《2017中国好粮油企业产品名录(第一批)》,全省仅有三家。沁州黄小米产业发展成效先后登上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财经频道、央视十套《文明密码》,中国名米品牌进一步叫响。沁园春矿泉水获得"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和"全国质量信得过产品"称号,并通过欧盟CE体系标准认证,沁园春矿泉水公司获得"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开启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牛寺乡走马岭村申报为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08国道至南涅水石刻馆和208国道至玉华山旅游公路顺利推进,环湖旅游路开工建设,水城旅游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我们坚持统筹抓好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土地"书面流转"率达到31637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90家,家庭农场达到49家,全县有机认证面积达到30万亩。全力推进脱贫攻坚,57个村3531户10008人达到退出标准,顺利接受了省级第三方评估和省市督查考核。创新实施"五种三养"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脱贫有支撑。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了肉鸡养殖"1558+"金融扶贫模式,全县肉鸡出栏量由2016年的1000万只增加到1450万只,每个带资入企贫困户每年可增收6000多元,为推动金融扶贫提供了沁县范式。特别是,经过不懈努力争取,省政府给予我县与国定贫困县同等的扶贫优惠政策,为我们今年圆满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坚持全方位夯实民生保障,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争取资金1亿多元,对60所学校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对17所学校进行了寄宿制标准化建设,高考本科以上达线560人,为历史上最高一年。2017年山西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县教科局参评课题获特等奖,县实验中学获二等奖,这在沁县是第一次。坚持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796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3100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完成全年任务的156%。全面推进健康沁县建设,沁县医疗集团挂牌成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9%,我县被省政府、省卫计委评为"2016年新一轮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一约四会、一墙四榜"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移风易俗,扶贫扶志;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引领,动员全社会创优环境、树立新风,成功获取省级文明县城殊荣。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沁州影院改造升级,面向贫困村开展送戏下乡103场,成功申报"大鼓三曲"等4项市级非遗文化遗产,"沁州黄米醋""沁州书会""柳仙庙的故事"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协调推进城乡建设,融资7.4亿元,推进了城南保障房、西湖美景、旧城改造、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县城主干道新建工程完成立项。申报50个绿色村庄和7个传统村落。纵深开展城乡环境集中整治,累计拆违2103处54.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90.2万平方米,建护坡4.8万立方米,修水渠8.4万立方米,治便道12.8万立方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着力构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守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底线,加强平安沁县建设,现行命案侦破率连续8年保持100%,为全县人民幸福生活创造了良好环境。
我们坚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优势愈发彰显。高位推进"蓝天保卫战",全面落实了"三划一错",强力推进"三个清零",主城区内56台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清零、县域内25家"散乱污"企业全部按照"两断三清"标准予以取缔、29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淘汰清零。在主城区和各重点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全年优良以上天气达到268天,全市排名第二。完成造林绿化4.56万亩,森林覆盖率排名全市第三。投资955万元的县城南关、育才、北关社区生活污水管网改造项目全面启动。投资1218万元对漳河、迎春河、浊漳河、下曲峪河道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园林县城建设,县城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了46.8%、39.5%,"北方水城、美丽沁州"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得到了拓展和提升。
我们坚持着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保障持续加强。全面加强三基建设,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在基层党支部推行的"一单一卡一表强化组织生活实效"做法,被推荐为全省典型案例。投资352万元,完成41个农村(社区)危旧狭小活动场所的改造升级,全力保障乡镇、农村运转经费和社区工作经费。加快乡镇周转房"五小场所"建设,选派65名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在全市第一家高标准完成农村(社区)"两委"换届任务,选优配强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在全市率先组建网络信息化办公室,全面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网络安全,牢固掌握舆论主导权和主动权,"智慧沁县"手机台改版升级,开通了沁州新闻网、沁州新闻电子报、沁州新闻手机报、沁州新闻微信平台、沁州新闻微信时政美篇宣传,形成"一报两微三网"的宣传新格局。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举办首届曲艺戏剧小品创作大赛。三弦书作品《十七棵松》,受邀参加全省首届文化艺术节和安徽省举办的中部六省曲艺展演,入选群星奖选拔赛。成功举办第九届"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节,以节招商,以节促游,沁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极大提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旗帜鲜明树立"注重担当、注重实干、注重基层、注重品行"的正确用人导向,共分9次调整配备科级干部94人次,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坚决推进正风反腐,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乡镇监察试点全面推开、在全市首家完成,县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县委巡察,利剑作用逐步显现,震慑之势逐步形成。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开展巡视巡察整改自行"回头看",对省委巡视、市委巡察反馈的问题进行了再检视、再查摆、再整改,政治生态向着"巩固、深化、提升"的方向迈进。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县委常委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全力支持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县法院、县检察院依法依规履行职能,统筹抓好群团工作、统一战线、军民融合等工作,调动全县力量,团结一致奋斗,沁县工作五登央视,在更大更高的平台上展示了精彩、绽放了荣光。
以上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县四套班子的团结战斗,得益于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顽强拼搏。沁县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委常委会,向各位委员和候补委员,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即将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红旗单位、优秀企业家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二、紧跟新时代,把握新形势,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谋划沁县新发展
紧跟时代潮流,把握宏观大势,才能心眼明亮、干有方向。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昭示出一个空前广阔的干事创业新时代,一个蕴含无限可能与希望、空前激荡的新时代,一个经济增长和制度创新叠加、改变历史的新时代。走进新时代,我们沁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从"时"上分析,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省委和市委明确提出,到2022年,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0年,全面完成转型任务,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性时间节点,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鼓点越来越强劲,路径越来越清晰。对我们沁县来讲,大干快上正当其时,全县已进入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创新突破的关键期、富民强县的黄金期。
从"势"上分析,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省是全国的转型综改试验区,长治是全国首批12个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这为我们提供了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政策层面,围绕高质量发展,中央省市在推进经济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举措;产业层面,长治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政府确定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农业部确定的全国生态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我们沁县在全市占据重要一极;基础设施层面,太焦高铁2020年底通车,我县的高铁连接线预计2019年建成,届时交通瓶颈将实现历史性突破,真正迈入"高铁时代"。以上这些,都为我们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把握"时"和"势"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的"艰"和"险"。当前,我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任务仍然很重。一是经济发展总量性结构性素质性问题叠加,尽管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平稳增长,但经济总量小、转型项目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今年要实现脱贫摘帽,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许多困难需要解决;三是产业层次不高,有机农业、沁园春矿泉水、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链条不长、附加值不高、占领市场份额较少,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四是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市建设、教育卫生、住房就业等方面发展滞后,距离人民群众的期待差距较大;五是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形势严峻,必须居安思危,牢牢守住底线。
基于以上形势判断,我们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奋斗精神和底线思维,趋利避害,登高望远,进一步明晰发展方向和主攻目标。
一要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今年摘帽脱贫,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到2022年,实现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见到雏形,改革开放氛围更加浓厚,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2035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要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是必胜战役。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沁县历史和沁县人民,就可能拖了全省、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实现富民强县就是一句空话。必须紧紧扭住脱贫攻坚,绝不停顿、绝不放松、绝不懈怠,坚决实现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
三要进一步明确争当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要在特色化、精细化、功能化上求突破,坚定不移推进全国有机食品认证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争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用三至五年时间,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入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农业第一方阵。
四要进一步明确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借助省市打造以"太行"板块为主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机遇,加快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办好沁县端午民俗文化节、沁县小东岭红色旅游节等文化节庆活动,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五要进一步明确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矢志不渝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努力形成与发达地区对标看齐的发展环境。
六要进一步明确率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树立先行先试理念,在深化农村改革上率先突破,在乡村治理上创造经验,在城乡融合发展上打造样板,力争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示范县。
三、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决打好八大战役,奋力开创经济转型升级新局面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其深远。
县委经过研判,确立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坚决打好八大战役,确保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去年持平、力争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各项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完成市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绝非易事。要在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坚决打好八大战役。
(一)坚决打好脱贫摘帽第一战
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是我们今年的首要任务。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决胜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的一号工程,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坚决完成好84个贫困村、5009户12288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实现摘帽目标。下午,我们还要召开全县决战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这里,简要强调"八个着力":
一要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建设。重点扶持10个种养加小微企业,新组建50个合作社,因地制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五有"全覆盖。要在今年二季度前新建成102个村级光伏电站,巩固完成去年63个光伏电站。要集中打造21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大力扶持发展电商网店等贫困户参与度高的经营性项目,确保全县贫困村实现产业全覆盖。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年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0%以上。
二要着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治理、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跟进治理"六环联动",将易地搬迁与城南保障性住房工程结合起来,确保2017年搬迁的778户2015人在6月底全部搬迁入住;今年计划搬迁的751户1979人年底以前全部搬迁入住。
三要着力深化生态脱贫机制。继续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国有林场管理集体公益林四项改革,完成0.3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实现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贫困户耕地应退尽退,补助资金及时兑现。荒山绿化工程全部安排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实施,生态护林员全部聘用贫困劳动力,公益林、未成林管护人员60%以上安排给贫困户,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对贫困户应扶尽扶。
四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率及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落实好贫困户自来水入户帮扶政策,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达标。对2018年整村脱贫村及插花村,要新建标准化卫生所并配齐常用药品及基本医疗设备。全面实施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全县所有贫困村的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要在8月底前全面达标。全面落实各项普惠性、特惠性政策措施,适龄儿童入园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100%,住房安全实现全覆盖。要健全低保政策,打通农村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对象双向进入通道,特别是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老年人、贫困残疾人和重病患者要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五要着力抓好就业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员结构和就业创业需求逐一进行普查,建立动态台账。加强免费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对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报销路费。
六要着力激发内生动力。加大我县《关于建立脱贫攻坚奖补机制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实施办法》的宣传,及时兑现奖补政策。在此基础上,再出台一批针对性较强的政策举措,充分调动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七要着力加大资金投入。用足用好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继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财政部门要优先保障扶贫投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今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用于扶贫规模达到3亿元以上。继续拓展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扶贫小额信贷要达到1.5亿元以上。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脱贫攻坚。各乡镇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目标任务,千方百计向上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县委将严格考核奖惩。在这个重大政治任务面前,县委绝不会对任何人手软,谁掉链子,谁就要挨板子。
八要着力加强帮扶工作。要进一步选优配强干部帮扶队伍,今年拟退出贫困村全部由四套班子领导帮扶,深度贫困村由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帮扶,统筹整合驻村工作力量,科学组建驻村工作队,实现贫困村"一村一队"、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同时,要强化乡村两级主体责任、县直部门行业扶贫责任、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列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履责措施清单,加强调度,严格奖惩,确保如期保质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二)坚决打好转型项目攻坚战
经济要发展,重中之重是抓住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今年是全省的"转型项目建设年"。我们要把转型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好项目谋划筹备、招商引资、落地建设等工作。重点是"一个聚焦、两大抓手、三项活动"。
一个聚焦:聚焦产业抓项目。紧紧围绕有机农业、矿泉水产业、文化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千方百计上项目,优质高效建项目,快马加鞭推项目。在有机农业上,重点推进沁州黄小米集团2万吨中老年营养米粉项目、潞宝金和生产能翻番项目、潞安集团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及深加工、吉达双孢菇种植、爬山糙小米加工、沁心园肉鸡养殖基地等10个项目,完成投资2.86亿元。在矿泉水产业上,鼓励支持沁园春矿泉水新上生产线项目,开拓新的市场。力争引进农夫山泉、青岛啤酒、汾酒集团等一批品牌企业,加快推动优质果汁生产线和冬虫夏草饮料生产线、桑果酒、黄酒、米醋等水产业集群式发展。在文化旅游上,高标准地策划包装海河源景区、玉华山景区、北海景区、南涅水石刻景区、吴琠廉政文化园和房车露营地等六大项目,力争落地开工。加快推进环湖旅游公路建设项目,亲水旅游见到雏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重点推进漳电20MW扶贫光伏发电项目、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资源利用、松村门站(储气卸气站)项目、大桥沟调峰储气站等4个项目,完成投资2.51亿元。
两大抓手:一是招商引资,二是服务企业。在招商引资上,今年要把引进项目和资金作为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的"一把手工作",编制沁县产业招商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产业转型的重大项目,做到"对上可申报、对外可招商、对内可实施"。要抓住京津产业外溢、沪杭广深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面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瞄准跨国巨头、行业巨擘和"国字号"企业,定期组织招商小分队,针对性开展登门招商活动,力争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5个,30亿元以上省外项目1个,国内外500强、大型央企1个,转型项目2个,实现签约资金100亿元。在服务企业上,继续推进入企服务常态化,每月汇总梳理问题清单,建立协调会议制度,真正解决企业用地、用电、用水、手续办理、品牌创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对全县所有项目,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常态化服务工作机制,开展制度化并联审批,建立职能部门负责制和项目化管理机制,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效。我们就是要通过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服务,使项目推进的更快一些,让企业腾出手来放心经营、大胆开拓,上更多更好的项目。
三项活动:一是项目手续集中办理月活动。利用一个月时间,确保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前期审批手续全部办理完成,力争上半年计划开工的县级重点项目审批手续全部办结,切实为企业松绑、让利、开绿灯。二是"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3月份,集中开工一批单体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转型项目。4月底前,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50%以上,续建项目全部复工。三是"进工地、到一线、解难题"活动。各包项目领导、各职能部门每月至少一次深入重点项目现场办公,建立解决问题台账,加快项目建设进程。县委、县政府将适时组织开展全县产业转型项目巡检活动,发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大抓转型、强抓项目的强大声势。
(三)坚决打好有机旱作农业品牌战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习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明的前进方向。经过连续几年的打造,我县有机农业占据了先机,但品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要抓住品牌这个关键,以特色化、精细化、功能化、全域化为方向,全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整体提升有机农业县的品牌效应。
一要全力构建县域公共品牌。加快推进有机农业示范县创建,进一步做好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试点县项目,大力推进沁州黄、杂粮、畜禽、蔬菜、中药材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创建沁州黄谷子绿色有机农业封闭示范区,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积极创建部级绿色原粮供应基地县,抓好1万亩绿色谷子和1万亩高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巩固提升沁州黄谷子、高梁、蔬菜、中药材、畜禽养殖、小杂粮等有机示范基地建设,争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一系列区域名片的创建,真正使有机农业成为沁县标识,打造成为全国、全省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二要全力打造知名企业品牌。龙头企业是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强大后盾。要鼓励引导现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合资等方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现集群化发展。要鼓励支持沁州黄、沁州绿、潞宝金和生等企业申报知名品牌,扶持吴阁老土特产开发公司等企业创建山西省名牌产品。要开展品牌创建行动,积极参加山西品牌"中华行、丝路行、网上行"活动,力争新推一批山西省著名商标企业。
三要全力叫响质量品牌。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今后每年要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以上,新增认证面积1万亩以上。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力争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坚决落实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年内完成有机肥施用面积26万亩,在新店镇小王村和段柳乡段柳村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深入开展企业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以质量抓提升、占市场、促转型,力争培育一批质量提升标杆企业。特别是我们的沁州黄小米,目前的生产销售企业不下18家,企业小散乱,品质参差不齐,要研究建立政府监管、行业协会主管等办法,有效避免无序竞争,确保沁州黄小米的高品质。
(四)坚决打好乡村振兴大会战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我县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振兴崛起的战略机遇。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则沁县振兴。省委、市委已经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任务,我们要抢抓机遇、走在前列,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尽快使我们的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一要高标准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高标准编制沁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5+1"专项规划,科学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举措,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格的精致农村。
二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内要调减玉米等市场低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2万亩,突出发展小杂粮和畜禽养殖两大板块,推动沁州黄谷子、高粱、肉鸡养殖、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增加经济作物1万亩。要充分发挥沁县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的集聚辐射效应,年内力争引进十个亿元以上项目入区发展,集聚企业达到20个以上,并建立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机构。要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发展壮大现有14个市级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通过订单带动、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将分散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融入到农业现代化大生产中。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