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沁县婚嫁习俗
刘玉录

古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天经地义的。男性娶妻谓之成家立业,女子出阁谓之嫁。我们国家幅原辽阔,各地婚俗有很大差别。就我们沁县而言,也是十里乡俗大不同,这里只能谈谈县城以北的一些婚嫁习俗,以供参考。

结婚,一般分提亲、交换婚书(庚书)、送聘礼、择日、迎娶、道喜、回门七个阶段。

提亲,沁县古语:“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即男方以口头方式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

交换婚书,如女方同意俯婚,再备礼去女方家求婚。之后托请媒人问及女方年庚,与男方生辰共作请阴阳先生合婚。婚姻是人生大事,认为男女结合将决定一生命运。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择婚合婚之举。如属相合婚、八字合婚、宫度合婚、五行命运合婚等等。

其实合婚有一说法,就是由于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结婚娶亲,双方多半没有机会看到对方,更不用说了解对方的性格、脾气和品德操行了,所以在提亲过程中,男人必先请人看看女方的命相八字,而女方对于女儿的婚姻大事也从不马虎,对男方的命相八字也要请人认真推算。一般男方要求女方命相八字要旺夫益子;女方看男方命相八字要贵,得中和之气,不偏不倚、其寿必长。

确定可成婚之后,再把结果通知女方,并备礼到女方家决定婚约,交换婚书(庚书),庚书男用红纸,女用绿纸,谓之红男绿女,表皮写庚书二字。正文,男: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时生。女:坤顺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时生。表明婚约已成。

送聘礼:聘利的多少根据年代的不同,数量也随着变迁发生变化。送聘礼后,便完成了成婚阶段的重要礼节。

择日:男方再次选择结婚(迎娶)的吉日良辰,备礼到女方家,递上迎娶帖,征得同意后,在指定的日子里迎娶新娘。由于过去以此习俗这些人们已渐渐感到繁琐,所以婚议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单,这些繁杂的婚姻礼仪已多不用。

迎娶:婚日是举行正式结婚典礼的日子,仪式相当隆重。一般比较富裕的人家,头一天晚上,吹鼓手要来家吹打,谓之暖房,这一习俗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废除。正式典礼这一天要动用不少人,除贺喜的亲朋好友外,以及炮手、旗手、灯笼人员组成庞大仪仗队,外雇的轿夫、吹鼓手等。现时比过去有点改观,但村里的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炮手、男伴郎、音乐团、小汽车七八辆是必不可少的。所经之处磨、碾、水井、桥口等等于结婚不利之物用红纸遮严是不变的。这一天,新娘穿戴一新,十字披红,光光彩彩。有的新娘则头戴钗耳环,珠串花镝,也有头戴凤冠的,反正是满头珠翠,上衣着红艳锻绸服,下穿准闺裙红裤,脚穿红绣鞋,浑身上下全部着红。临上轿还要用一块红头巾将头蒙起来,其意思是为喜庆的婚日增加美艳,欢快喜庆气氛,红含吉祥瑞气,婚后美满幸福,红色属火,火可避邪。

这一天,男女双方都早早起来,放炮吃饺子,谓之谁吃的早,以后就得听谁的。吃过早饭,迎娶队伍便可上路出发,旗排扇一行人等簇拥着红、绿两顶小轿。去时新郎坐红轿,男伴郎坐绿轿。返回时,红轿让于新娘,新郎改乘绿轿。(过去讲究,灰扒(抬箱子的)实际上是娘家的陪嫁,等迎亲的人走后才进村,婆母要翻板箱,表示人家从此大翻身,一天比一天好。六、七十年代比较贫穷,先由男方在出嫁前一天把衣箱及出嫁时置办的衣裳、被褥等送到娘家,(实际上是装门面),再由娘家在娶亲当天让人抬到男方家,男方要等女方嫁妆到后,才匆忙从嫁妆箱内取出衣裳穿上去迎亲。所以,从六、七十年代起就不在讲究非迎亲的出村灰扒再进村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抬嫁妆已成为历史。后来改为工具车拉。近几年,娘家陪嫁改为人民币,让孩子们缺啥添补啥,反正满大街都是流行的东西)。

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前有炮手开路,含有驱鬼镇邪之意,紧接着是音乐团,多面绘有龙凤图案的旌旗,成双成双的纱灯,威风凛凛的仪仗队的后边是花轿,轿车及送亲的宾客。

现时,娶亲已不乘轿,几乎所有人家都用小汽车,少的七八辆,多则十几辆,根据自家情况决定数量的多少。不过第一辆和最后一辆小车讲究是白颜色,谓之白头到老。数量也必须是成双数,谓之成双配对。这一天,吃过早饭,也是先炮手,后音乐团,迎亲车后面是其它迎娶的车辆。炮手每过一个村庄都放炮。到了新娘家,有些地方有小舅子抢姐夫帽子或藏鞋习俗,所以新郎进了门就把帽子藏起来,装在身上,鞋不脱上炕。现时,新郎大部分已不戴帽,吃饭也已不上炕。男伴郎则跑前跑后和女家人商量一些可注意事项。炮手准备放炮(因新娘开脸得放炮)吃午饭,除了吃盘盘碟碟一大堆外,男女双方主食必须是男方家给蒸的马马、兔兔,哪怕只是吃一点点,但必须得吃,谓之欢马马、跳兔兔之意。女方中午只吃母亲给煮的鸡蛋及兔兔的嘴,也就是一小口,既解渴又耐饥。吃过午饭开始出发。新娘的本家哥哥要抱着新娘上轿,意思是不想让带去家乡的土(因为过去人认为土是人的命根子,根本),还有的地方新娘在脚底下粘一层红纸,上轿后再扒去。新娘上轿或上车后,娘家母亲绕车正传三圈,表示对闺女留恋之意,闺女上轿后车倒三下,表示谢意,然后才起身上路,父母亲要送到百步以外。到了半路上路过村庄,如果有娘家亲戚之类,要端下马面,所谓下马面就是粉条或面条一碗,意思是下次路过,这村有一亲戚沿途可以歇歇脚等。

新娘迎娶到家后,要由本家婶娘(也叫引媳妇的)引导新娘媳妇下轿下车,有的媳妇不下轿,还要给媳妇戒指之类,谓之下轿钱。然后由婶娘引入院中,婆母这时要手拿拴红布笤帚扫轿,扫完用衣襟包着土倒入屋内四角,谓之媳妇带来祥瑞之土之意。随即,婶娘要向轿或车撒麦麸、干草节等。为什么要撒麸撒料?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沁州东方有一个村叫桃花沟,因满沟盛开桃花而得名。桃花沟有一奇女子称桃花女,她精通阴阳幻术,与隔河相望的周家坡一名周姓男子同善其术,但因该女累破其术,周姓男子便忌恨桃花女,故欲娶桃花女为妻,以术魔死而解其恨。尽管桃花女誓不从婚,然终究难以违命屈就成婚。准备在嫁娶时破其毒计法术。桃花在上轿前,于轿门两侧悬挂桃弓柳箭,以防邪魔入轿,并用木斗在轿内藏贮麸料,以备擒拿牛精马妖,轿到门前,周姓男子按预先的计谋,派牛精马妖到轿前,想乘桃花下轿之际将她吃掉,但桃花因事先已识破了他的诡计,早有防范,故先不出轿,而是将准备好的麸料撒于轿前,牛精马妖见到食物,争抢着去吃,把主人嘱托的大事早已忘却,桃花乘此机会下轿进家门。当桃花走到门口时被牛精马妖发觉,奋起直追,桃花抛出杆草马鞍,牛精忙着去吃草,马妖以为桃花要捉拿它,吓得逃之夭夭,最终被桃花一一破解,所以留下了撒麸撒料等有关习俗)。边撒边念,一撒麸、二撒料、三撒新媳妇下了轿,进家门时边撒边念,四撒金、五撒银、六撒新媳妇进了门。进了院,首先要向天地及爹娘亲戚拜礼,天地桌布置一新,桌上摆有斗,内放枣、麸、黑豆、小米等,还有婚供,含有敬天地、报思衍之意。先拜天地,再跪拜爹娘家族内亲友及长辈。跪拜仪式一般都由司仪主持。跪拜完毕,新娘被拥入新房。新房多有讲究,屋内红烛高挑、昏暗的长命灯,以及墙上挂一些婚画,多为“龙凤呈祥”“观音送子”等。一些年轻人马上把窗户纸打破。(意为不打破生下娃娃没屁眼)实为看新媳妇未看够。新娘进入洞房,一般要坐在炕上,面对屋角处,有一种说法是生长学生之意,然后男持弓箭四射屋角处,谓之驱五毒,再用五色线撒向新媳妇,说是刹其性格,以敬公婆。然后用秤杆把新媳妇盖头挑下,谓之称心如意。

现时,新媳妇迎娶到家后,由本家婶母引下车,下车或轿钱给壹仟零壹元,谓之千里挑一。然后母亲扫轿车,进院时,围观者把一些纸屑撒向新娘,然后由司仪主持,先拜天地,后拜爹娘。不过大都是鞠躬了事。然后婆婆或婶娘在新娘进入洞房之前要上香,供奉姥姥蒸的长命饭等。长命饭,在这一天,姥姥就要打发两个人用食篦抬来,蒸的有鱼滚莲、富贵图等等吉祥面物。取富贵有余之意。

新郎新娘进入洞房,按旧时风俗,认为谁先说话谁低下,因此,双方竟相不语,以臻形成僵局,有甚者竟戒言几年。还有谁先关门谁管谁,以致二人抢着关门。还有谁先吹灯谁先死一说,故使油灯通夜不灭。屋中炕上有娘家陪来嫁妆被褥等,放时谁家放在下面就压住谁家,所以有新媳妇进门看见自己娘家被褥被压得话,有搬倒之一说。还有屋内两支红烛高挑,有一支快燃尽时,一齐吹灭,有双双到老之意。

现时,先由音乐团一敲大锣者,边敲边进入洞房,转一圈,谓之驱赶邪气(因为婚房过去人认为是“空房”,怕藏邪气,邪妖等怕锣声。)出去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一般吃饭就安排在新房,由一伙同辈人相陪,还是除四盘八碟外,新郎新娘主食是马马、兔兔。吃不完,下顿再吃,直到吃完为止。

这一天,男家要大摆酒宴,宴请女方宾客及众亲邻好友,亲邻好友要上礼,礼数根据各家情况而定。女方宾客要男方家舅舅陪席,陪酒者千方百计设法劝酒,大呼小唤,猜拳行令,整整折腾半天,到天黑拉回醉客为止。这一天,族人各家均熄火停灶,到婚家集体吃饭,大的家族婚队人数可达百人乃至千人。

过去婚房被褥一般人家多为自织的粗布,后来发展为洋布、绸、锻等,结婚或陪嫁用的被褥多数人家是婚前几天做,请邻家儿女双全的针线高手来做。除絮入棉花外,有絮入枣、豆、五色物者,意为早生贵子。最后做成要四个妇女分别缝四角等。

忙活了一天,直到帮忙的人散尽,除留下自家人及乱新房的后生们外,婆母及婶娘两人才为新人完成最后一项议程。拌儿女疙瘩汤,一人拌,一人手拿盛面升,边敲边念,

梆梆,

敲升的,

不过三年抱孙子嘞,

左手拌疙瘩,

儿女一不沓,

小嘞会念书,

闺女能纺花,

新郎喝了它,

工作顺沓沓,

新娘喝了它,

手巧会绣花,

你喝我也喝,

和睦闹人家。

洞房花烛夜,

最美疙瘩汤,

待到一年后,

媳妇抱着娃,

女婿牵着马,

欢欢喜喜走娘家。

现时,除了乱媳妇外,疙瘩汤还是要喝的。还有的是倒坐门槛,念法和过去大不一样(过去念左手拌疙瘩,男左女右,本身就是把女子放在不平等地位),现在,有人这样念:

梆梆,

敲升的,

不出三年抱娃子,

左手拌疙瘩,

儿女就生俩,

儿子考清华,

闺女念北大。

睡觉前,本家兄弟、妹子送砂盆,过去里面放馍、核桃、红枣,用红纸糊盆口。现在放喜馍一盘,红布包好,拿出放最高处。送砂盆时,同辈姐妹乱嫂子,口念:哥哥嫂嫂开门来,小姑或小弟送进砂盆来,红纸蒙口拳戳开,侄儿男女跟出来。

第二天新郎新娘起来,重新给公公婆婆行磕头礼,婆母送红包,红包多少根据自家情况定。上午给先人上坟,表示家里添人进口,中午在婶娘家吃喜面等。

道喜有关道喜,有个美丽的传说,大约在明末清初之至,城里一杨姓大户人家和城南一王姓大户人家处了亲。婚日那天,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可等到一群同辈小伙把新娘涌入洞房后,才发现新娘变成了两个,一伙人目瞪口呆,把送亲的娘舅及叔叔兄弟都叫来,也难分真假,这可怎办,只好等送亲的人吃过饭,匆匆往家赶。(这就是过去留下来送亲不在亲家过夜的原因)回到家里和闺女她爹妈一学说,他们心里也着急,但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好等到天亮再说。这里娶亲的这家半夜给乱媳妇炒上菜,摆上酒,乱媳妇乱到第二天清晨(这就是过去留下来乱媳妇的原因)。这里媳妇她爹妈一晚反过来掉过去睡不着觉,为第二天上新亲家门找理由,最后还是老婆子想了一个让老汉给闺女梳头的主意,(在家就隔三差五给闺女梳头,闺女出嫁,再给闺女梳一次头,让女婿家顺顺当当)一大早,脸也顾不上洗,怀揣木梳急匆匆赶往女儿家,亲家这头也是心急火燎一晚没睡觉,早早已经等在大门口外,女方这边亲家说,我是给亲家道喜来了,男方这边亲家也说同喜同喜,一边说一边双手拉住亲家手就往媳妇屋里走,一进屋,乱媳妇的都住了手,老丈人心里非常着急,表面上很平静地说:“闺女过来,让爹给俺孩梳梳头”。这时,假新娘眼看事情要败露,扒开众人冲出门一溜烟走了,两亲家及众人立即就追,一直追到村外,假新娘一闪身进了村外一座寺院,这时寺院住持刚刚起床未及上早香,听到有人叫门,把门打开众人把事情一诉说,道长听了后说:“肯定是西厢房的站厢神作怪,这位尊神经常不守清规,化作少女外出作乱已有过几次”。众人一同赶到西厢房果然发现站厢神塑像头上还有汗水,道长立即拿来一大铁钉及锤子,用铁钉钉在站厢神脚上,口里一边说:“再叫你出去作乱,你再作乱”。从此以后就有了道喜的说法,也有了不让留头闺女进新媳妇洞房的传说。

回门:第三天,新郎及新娘回娘家,谓之认亲,新娘家炒四盘八碟,请自家兄弟等陪席,主食吃饺子,嫂子及其他人给饺子里包辣椒等,乱新女婿取乐,新女婿郑重其事给丈人及丈母娘磕头,丈母娘给女婿送红包,送多少也是根据各家情况而定。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有讲究,新女婿到女方家拜年,选择的日期应该是双,一般是初四,夫妻同来同往要连续三年。正月里,本族家要请新媳妇吃饭,以便进一步了解、熟识、增进情感。一般新媳妇住到十五前,要回娘家过第一年的元宵节。这一天早上连闺女在内把烧香供奉的枣山每人一块切开,以示包括闺女在内的团圆节。如果过十五不回娘家,娘家要和本家叔叔大爷及一些至亲好友送十五,送十五枣山是娘家必备之物,另外还有其它礼品,其他亲朋好友就不需讲究了。这一天婆家要大摆宴席,因为这是娘家亲戚第一次上门,并邀请自家亲朋好友作陪。新媳妇在娘家住满百日,是一定要回婆家的,同时奉上给公公婆婆等人所做的“百天鞋”,主要是想让公婆验证一下自己的针线活功夫,但不白做,送鞋之后,公婆一般都出钱,以表示对新媳妇的奖赏。

现在我们提倡新事新办,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有不少青年夫妇变为旅行结婚或举行集体结婚典礼,还有的利用节假日举行朴素的结婚仪式,也有的办完结婚登记手续,在工地、营房举行简单的婚礼……这些文明新风,应该大力提倡,但一些传统的具有中华民族美德的习俗也应该加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