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新店镇北城村德孝文化建设的探索
张树青

北城村第二届德孝文化节的召开,它显示出北城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传承德孝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的趋向。做人德为本,百善孝为先。文化广场的建设,《感恩亭》的建起、《孝老碑》的目瞻,它为沁县孝老敬老的文化增光添彩,可以说是开创了沁县历史上的先河。从那时起北城村就作为孝亲敬老第一村出现在沁县人面前。这次德孝文化节的举办是沁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好事,是沁县弘扬德孝文化的一面旗帜。"这是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华在北城村第二届德孝文化节大会上的讲话。

一首《感怀》动人心

"少小不知爱家乡,老了才知敬爹娘,

感叹父母已作古,孝敬只能烧烧香。

我劝诸君早尽孝,莫要老来徒悲伤。"

这首诗源发于一九九九年清明节,那时我当村支书。时任广州市副市长的张玉祥与南下时的老搭档——河南省外贸审计处处长张树德回乡祭祖和北京卫戍部队副团级干部张耀华、张耀中弟兄俩相逢。恰那年在外乡亲返乡者众。见此,张玉祥市长邀众乡亲共进午餐。"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在外乡亲与众乡亲,既然是十分亲切,欢聚一堂,开怀畅谈。这个说,父亲过世未能回来。那个说,我就没有好好伺候母亲几天。这时,担任我县副县长的张俊芳向各位乡亲敬了酒说:"我很激动"。突然涌出了几句顺口溜,给大家念了一下。大家拍手叫好。据说以后这首诗还上了报,变得雅而不俗。一时顺口溜在村间地头、农家小院传播开来,跟随着在外乡亲奔赴祖国各地。心灵碰撞的火花在北城这片土地上升腾起来。正如曾任广州市副市长张玉祥说的,一个孝敬于父母的人,就会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孝"、"敬"是"兄弟俩",在家有个"孝"走出去就能有个"敬",它们共同迈向的是"忠"和"义"的殿堂。没想到的是俊芳的顺口溜感动了我。由此,提出三点建议:一、建立通讯网络;二、加强相互联系;三、由村干部负责组建班子,把《北城村张氏族谱·村志》写出来。至于书的设计、审编就由俊芳来做。没想到的是张副市长还带头捐了资,于是就出现了大家一起捐的动人场景。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一个以德孝文化为主线,爱我中华,强我民族,构建和谐的《北城村张氏族谱·村志》诞生了!一个普通的体育娱乐场所变为一个"孝亲敬老"为中心的文化场所,它推动着北城村人进行着"孝亲敬老第一村"的建设。

德孝文化在北城

据《北城村张氏族谱·村志》的记载:1946年至1947年的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席卷全国,势如狂风暴雨。由于运动极左,全国各地死伤事件时有所闻,周边村死人的事常有。工作队见其它村轰轰烈烈,北城却冷冷清清,很是着急。而村干汉勋、兆祥、耀德的意见是工作要开展,但打死人这个口子不能开,硬是把工作队的意见顶了回去。结果在土改结束的总结会上,县长任贵清推广了北城经验,一个"落后村"一跃而成为"先进村"。

光绪三年遭荒旱,沁州大地逃荒者众。人们吃了野菜吃草根,吃了草根吃树皮,吃谷草时还要挑出黄亮一点的干草让给父亲过生日吃。饿死人、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瘟疫蔓延,横尸可见,野狼吃人。面对如此灾荒,张氏族人竟然没有饿死一个人。奇迹的出现是我族有一个理家能手、心存慈悲的大好人张映奎。他首先动员族人互济、均粮度日,自己带头开仓舍饭,他人来吃,照舍不误。有个河南人带着全家五口人逃荒因舍饭得以生还,家业初兴就委托孙儿董承恩来村建《感恩亭》,因日本鬼子扫荡未能如愿。在武工队张光先的引领下到张映奎墓前敬了香,大哭而去。

张氏族人在群运中"没有打死一个人",在光绪三年"没饿死一个人",还引发出董承恩报恩的义举。十二世孙张守先,没有为他带出许多大学生而自豪,却为没有能写成《张氏族谱》而遗憾。他的妻子周润莲心肠好能接生,一个赤脚医生成了人们心中的"活菩萨",自然人家也是个好媳妇。她好衣先让公公穿,好饭先让公公尝。公公有病她端茶倒水、喂药、挖屎弄尿也不嫌;还有一个叫张香莲的,侄儿媳妇为叔公养老送了终。

北城村的在外干部"没有一个受过党纪、政纪处分"。他们不忘初心,坚持党性;以德为本,孝亲敬老,努力工作,恪尽责守,以"老黄牛"的精神在工作着。我们的乡亲张俊芳"政协不歇,黑夜加班;协会工作,星期上班。"从徐阳的联系点到向阳村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从民俗馆到老促会,都在尽情地工作着。随着《北城村张氏族谱·村志》付梓发行,文化广场建设兴起,由白玉石铸就的《感恩亭》在广场上耸起,孕育而生的《孝老碑》挺立着,历史在演绎着这片沃土的文化。从"五行生万物,六合运三光"的"大德曰生"出现,老人们心在呼喊着"大德升腾,民族复兴;中德旺家,族人强盛;小德护身,延绵益生;损德伤身,败德伤心;有德有孝,全家欢笑"的德孝文化出现了。接踵将至的是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孝行天下"的金字大碑矗立于广场,新的二十四孝图展示开来,运动器材日臻完备,一个崭新德孝文化园就要出现了。

第二届德孝文化节硕果丰

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任村副主任不到两年时间,新店镇党委、政府让他主持村委工作。他第一件事就是举办第二届德孝文化节,人们有异议,但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他是谁?他就是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张永泉。这时,离重阳节只有二十七天的时间了。怎么办?找俊芳。此时一个古稀老人骑着电动车往返在县乡道路上,有时晩了就索性在村里住,他从会议的发动到组织,从会议的程序到大会的布置,从荣誉证书、奖匾、敬老匾的设计到书写,直到文化节召开前夕还在同老促会的同仁们商酌着一些未尽事宜,审查着每份稿件。这时人们无意发现新店镇党委书记张宏伟、镇长张伟的名字出现在捐资榜上。消息一下子传出,人们便振奋起来。支部、村干为领导加油而高兴。他们忙碌着,有的进城拉版面,有的到徐阳借彩旗。而张永泉正在考虑着广场的扩建,思谋一切所用资金的解决。很少出门的老人们知道了也出来捐款了;有一个叫刘伟的第一书记捐资了;在村兴办的"七一"华富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也慷慨解囊了。"万里捐资到家园"的市长夫人周艳秋的名字出现后,推动乡亲们的捐资形成了高潮。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捐资献爱心。这些可敬的人们用自己的爱滋润着村人心中文化广场——北城村德孝文化园。

时光荏苒,转眼就到了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可老人们还记得第二届德孝文化节观礼台上的领导们,他们说,俺村的孝老敬老第一村建设有着县上的支持、镇里的重视、村干部的工作,还有县老促会同仁们的努力,让人感动。在春节前,老促会同志们向老人家庭送对联,他们真是播撒真、善、美的使者,传播正能量的功臣,说来一点也不为过。北城孝老敬老的风气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大的变化。上届的好媳妇杨彩英,伺候着双母失明的婆婆,临终办事没和妯娌之间较长短,承担了办事的债务;有一个老人,儿媳不太孝顺,就因为这媳妇没评上模范,在全村孝老风气的影响下,改变了对老人的态度,后来专门给老人换了新衣、新被,还向老人道了歉。后来就评上了"孝老敬老模范"。有一个张爱芬,一个史润梅待婆婆很好。我的老婆史怀香,六十五岁伺候着九十七岁的婆婆,外出伺候小女儿坐月子也时刻关心婆婆生活起居,这次评上了好媳妇。还有两个"好闺女",一个是张改英,招了个上门女婿一起待她妈;另一个张素萍,他的弟弟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就让儿子给自己的弟弟顶了门,还自己伺候着她的老父亲;北城大坡上张树奇是一位"好儿子",哥哥家拖累不能伺奉母亲,弟弟是个"现实宝",不能动。他种着几十亩地,一边照看弟弟,一边伺奉着八十三岁的老母亲。小的孝敬老的,老的关心着小的。大坡上还有一个背儿媳妇的老公公叫张树堂,那年大儿媳因儿子有了病,一气气疯了,逢山上山、遇河过河,到崖边也胆大。一次往山上跑却从山上滚下来,跌倒了圪针窝。树堂给儿媳妇拔了刺,二话不说背起儿媳妇回了家。在两口子的关心下,儿媳妇病好了,孙子也长大了。二儿子那年去了,老俩口担心孙子也到了人家,不知哭了多少遍,二儿媳一见动了情,留下来同老人一起生活,由老人的三儿子和她共同养活老人的孙子。

北城村"孝老敬老"的善举感动了全体老人。如果说《感怀》是前奏曲,族谱就是乐章。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有一位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八十三岁的王虎山先生高兴地说"感恩亭"的建起,"孝老碑"的起竖,就在那一刻,这个文化广场就有了灵魂。当这些有形的建筑以无形的影像矗立在人们心上的时候,生命的活力就展现在人们面前,促使着人们不断挖掘着传统文化的潜在,不断地滋润着心中的乐园——德孝文化园,不断推进"孝老敬老第一村"的建设。随着广场体育器材的完备,新二十四孝图的展示,用花岗岩做成的第二届德孝文化节纪念碑"孝行天下"的金光大字闪现在广场上,我想到了新店镇党委政府对文化广场的投入;想到了年轻村干部的工作;想到了县老促会全体同仁的努力。我看到了他们韧而不拔的精神,超强的耐力,热心的工作。感动之际,一首诗便脱口而出:一首《感怀》扑心怀,梅花未开心花开,欣赏园内丰果硕,更喜薪火后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