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老将军上坟
王效堂

老将军是何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史殿武将军。他祭奠的是父母亲?不是,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也不是,他祭奠的是至今已逝世五十余年——当年沁县中学的恩师孙新校长。

老将军今年已七十多岁,以往年度由于事务繁忙,每到清明节,只能站在学校的操场,朝着山西晋城巴公方向给孙校长深深三鞠躬。为解多年来的心中遗憾,今年,老将军在儿子孙子陪伴下,一家三代人千里迢迢专程从石家庄来到晋城市巴公镇为孙校长扫墓。

敬献花蓝,向孙校长行三鞠躬礼后。他脑海里再度回想起在沁县中学的日日夜夜。思念中仿佛又听到了孙校长以往的谆谆教诲。"孙校长对自己恩重如山,没有孙校长当年的关心,自己哪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他心中想着,两腿不由得噗通一声跪倒在孙校长墓前。有道是:男人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痛心时。谁能想到将军昔日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面对生死考验,面不改色,此时仅会在恩师墓前感情失控,放声痛哭起来。儿子、孙子本想劝他节哀,谁知在话题中深受感染,不由也跟着啜泣起来。

1962年,年少时的老将军从沁源山村考到沁县中学。并在1965年从沁县中学考进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当年清华每年在山西仅招十人左右,沁县中学就独占了两名,可见该校当时在全省的位次与影响。

一个乡下孩子,一跨进沁县中学的校门,就像野牛闯进菜园拼命吃青菜一样,老将军当年在这里努力学习着,快乐着。可是由于他家祖辈务农,家境十分窘困,每月除了公家发给的助学金,还差2元钱无从着落。就这2元钱,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是当时对于一个贫困农民孩子来说,就是天大数字,买不起饭卡,交不起学费,就只能无奈地选择辍学别无他法。为此。老将军昔日为此经常难免伤心痛苦。

有一天,孙校长不知从哪知道了他的情况,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顺手从书架取下一册《斯大林全集》,在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几张1元、2元新币中拿出一张2元币送给他,然后说:"去把伙食费交了,家里穷会给学习带来困难,但不能因此放松和中断学习,希望你要用战胜贫困精神来不断激励自己,在学习中更加刻苦努力" 。老将军双手接过沉甸甸的2元钱,含着眼泪离开了校长办公室。在此后的岁月里,孙校长每月都要叫他到办公室,每次都是从那套《斯大林全集》取出一张2元新币资助他。他知道孙校长除了资助自己,一直还在资助其他困难学生。再说,孙校长家就他一人有工资,上有老下有小,三个姑娘也都在上学,经济并不宽裕。在中学期间孙校长还想办法安排他利用假期勤工俭学,帮助他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

除此之外,高中期间,还有一事令老将军永生难忘。高二时孙校长发现班主任对他们几个外地农村娃有偏见,为使这些山里娃在学习上不受影响。及时召开会议把这位班主任调走了。史殿武到清华后,孙校长担心他因家庭困难而中断学业。就亲笔给清华大学领导写信,希望校方设法资助他完成学业。孙校长不仅仅是作为一位校长关心着他的学生,而且始终以一位人民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心系祖国的下一代和共和国的教育事业。

儿子孙子费尽周折把哭肿了眼睛的老将军扶起来后。他定了定神,方才看到孙校长墓前墓后堆满了别人敬送的花篮花圈,挽带落的名字中不乏熟人、同学,其中有位老同学叫刘新春,在挽联上落有"一身正气披肝沥胆培育桃李满天下,满腹经纶高风亮节尽洒热血映红花"。史殿武记得刘新春上中学时,父母双亡,家境困难,只好辍学。孙校长知道这个情况后,说:"我们要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决不能让一个学生辍学。"然后孙校长告慰刘新春,伙食费差多少,孙校长帮他支多少。刘新春曾和史殿武说:孙校长为缓解他面临的经济困难,在1963年暑假,让他给学校打煤糕赚一些钱,不想他打好煤糕后,却被突发的大雨冲了个净光,给学校带来损失,自己担心交待不了学校,以后在学校再也抬不起头来。不想孙校长主动对他说:"这算什么呀!你当初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嘛,要赶快振作起精神来,复习好功课,争取考上个好大学,国家和社会还指望你做出更大贡献呢!"后来刘新春同学没有辜负校长的希望,考入了中央财经大学。他在以后的工作中非常出色,曾先后担任太原市党校党委书记、太原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太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并著书立说,颇有成效。

在花篮和花圈中,有一封常菊花写给孙校长的感谢信。信中写到:她在高中读书,因腿疼在亲戚家治病,孙校长知道情况后,当时身体不好血压又高,却坚持让人带路,一步不挪二寸,累的满头大汗,步行两里多找到亲戚家住处,看望安慰她。让她感动不已,使她一辈子都难以忘记这个情景。

有个学生叫卫玉庆,学习不下功,有一次上自习在外玩,正好让孙校长碰上,他骗孙校长是上厕所,没想到孙校长陪他到了厕所,在那臭气冲天的地方戳穿了他的谎言,批评了他足有半个小时。他哪能想到,这个晋东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解放初曾任晋城副县长,如今全省赫赫有名的沁县中学校长,仅为教育一个学生不撒谎,在臭气冲天的厕所,站立半个小时。这件事令他十分感动,从此他发誓认真学习,终于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他工作后,曾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世界博览会金奖,在卫玉庆口里,孙校长不仅是严师,而且也是"慈父"。

史殿武指着孙校长墓前的一个个花篮告诉儿孙,不少穷学生在孙校长的关心下,不仅本人及家庭改变了命运,还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才,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孙校长青年时代就从事教育事业,他深知办学校"教师为本、人才第一",教师的水平和态度决定办学的质量。因此,他担任校长期间招揽了不少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的优秀人才。当时沁县中学雄厚的师资力量,放在现在办所像样的大学都差不多。这些教师中有的年长老成,有的血气方刚还未结婚,有的被错划为"右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孙校长都能一视同仁,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并在生活上尽量照顾。他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外地教师全部报销探亲差旅费,想方设法调剂大米。凡外地教师带来就读的子女及弟、妹,一律享受助学金。对婚姻存在困难的老师孙校长亲自出马,四处托关系,帮助介绍对象,并为两地分居教师增加探亲假。当年孙校长给教师找对象的事,一度在上党地区传为佳话,受到地委表扬。孙校长不仅对广大师生关心,对个人存在的特殊问题也特殊照顾。有位外地老师吃沁县和子饭就胃疼,孙校长就亲自安排总务人员,凡是吃和子饭时就给这位老师买两个烧饼。总务人员看不惯,孙校长就和气地给这些同志讲道理,让他们心服口服,并愉快的为那位外地老师去买饼子。张宏韬老师是山东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准备调回老家的手续已经办妥,离校辞行时,孙校长跟他讲:"我们一块工作、学习这些年,实在不容易。你走了,咱们学校的教学工作受损失,是明摆着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感情上难舍......"。说着说着,两人相对痛哭不已。后来,张宏韬主动把调令交回,从此住下来直到离休。他求贤若渴、胸怀宽阔、关爱他人的优良品格,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稳定了教师队伍。

史殿武借用臧克家《有的人》之诗告诉儿孙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孙校长是前者,所以不仅他的学生怀念他,与他一起工作的同志纷纷写文章纪念他,而且沁县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已去世的沁县中学副校长汪延祺生前曾在怀念他的文章中写到:孙校长是晋东南地区最早的党员,对党忠心耿耿,襟怀坦荡,为人诚恳,工作敢于负责,有老干部作风,而且精通教育,是一位人人敬仰的好校长。沁县中学在孙校长主持校政以来,年年向国内名校输送人才,北大、清华届届有人。早在上世纪50时代,沁中就被人们誉为"人才摇篮"、"三晋名校",塑造了沁中最辉煌的历史时期。

时过正午,饥肠辘辘,老将军在儿孙扶挽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孙校长的墓地。

这位德高望重的孙校长,时常引起人们无尽的思念。为此,在沁的老同志们对他作了如下点评:孙老本是人中龙,我党长治第一人。先知先觉播火种,救国救民歌大风。创业艰难领沁中,礼师爱生腹经纶。沁州教育誉三晋,严禁治学功绩丰。人格品德化为魂,世代激励沁州人。与时俱进铸辉煌,孙老遗愿绘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