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关于沁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2017年3月2日在沁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沁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祥文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持续较大的下行压力,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县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项目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为引领,着力提升“六条路径”,坚定实施“六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53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5亿元,增长7.8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56亿元,增长13.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89万元,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83亿元,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89元,增长7.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50元,增长8.1%;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化学需氧量排放等约束性指标均控制在省市下达的目标之内。

(一)项目建设稳中有进,拉动作用持续保持

针对后劲不足、结构不优、投资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全县上下以“项目提质增效”为抓手,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和推进。一是深入开展“项目创新年”活动。按照《全市项目创新年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创新了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部门包联对口推进制度和月推进会议制度,建立了项目长效跟踪督查制度,各部门创新工作方法,加强跟进服务,确保了重点项目按时序推进。二是开展项目大起底活动。按照《长治市项目大起底工作方案》要求,对全县近年来列入重点项目盘子的项目进行了分类起底排查,协助办理审批(备案、核准)、土地、规划等手续35项。三是制定了《沁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联审联批实施方案》,开通了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四是围绕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领域,各部门单位积极做好项目收集、策划、包装和谋划,建立健全项目不断生成、落地发展的储备机制。五是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调整方向,以交通、水利、基本农田、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社会服务业为重点,抓住国家扩大有效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缓解了重大工程项目投资不足的困难。采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支付力度,保证了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六是进一步放宽社会资本进入领域和范围,鼓励政府和民营资本开展合作,共分两次推出发布PPP合作项目28个,其中有8个项目列入国家PPP合作项目库对外发布。通过以上举措,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增长,六位一体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

(二)改革创新渐次深入,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持续推进转型综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要求,编制出台了《沁县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6年行动计划》,精准发力推进8项重大改革,15个重大事项和12个重大转型项目。到年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均取得实质性进展,体制性障碍得到了有效破除。有机农业基地县创建,新能源产业壮大、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发展、“互联网+”、低碳创建、投资在线审批等重大事项取得了新的进展。确定的12个重点转型项目中县城集中供热、县城供水管网改造、潞宝金和生熟食料理品、农村道路提质改造项目全部完工;西汤水库新水源、沁馨家园保障房、6.8万吨/年煤制天然气、沁州黄公司2万吨中老年米粉及职业中学基础能力建设、定昌镇幼儿园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项目进展顺利;208国道至石刻馆旅游道路完成了所有的前期工作,具备了开工建设的条件。

“放管服”改革成功起步。坚持问题导向,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重点,逐步推开了“放管服”改革工作。一是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按照审改办的要求,完成了两个清单的编制并全部挂网运行。规范项目审批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出台了《沁县固定资产投资联审联批实施方案》,取消了所有备案项目的前置审批条件,将审批、核准类项目的环评手续由前置手续改为后置办理;二是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了工商、税务、质监“三证合一”,放宽了登记住所限制,简化了登记手续;三是加快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落实了相关领域综合执法监管责任;三是优化政府服务,努力打造“双创”综合服务平台,各部门单位积极为企业开办和成长提供“点对点”政策、信息、法律、人才等服务。通过以上举措,一定程度上破除了企业发展和群众办事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了条件。

公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根据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安排,按时序要求完成了参改部门业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出台了并完善了各项配套措施,启动了公务交通补贴发放工作,通过市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了公车拍卖。

启动了开发区改革创新。认真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省开发区改革创新会议精神,坚持差异发展、错位发展、赶超发展的思路和“规划引领”、产城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致力于打造创新型经济先导区、绿色低碳示范区、百企百亿产业集聚区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新引擎,编制完成了《沁县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和《沁县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方案(2016—2025)》,并通过了省市的审查。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落实为抓手,积极稳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了发展动力转换。一是华安焦化有限公司大力拓展下游产业、开发下游产品,6.8万吨煤制天然气项目大力推进,项目主体及设备安装基本完成,预计年内可投入生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实施了产业升级和链条延伸。严把项目审批关口,限制产能过剩项目落地建设。二是落实鼓励农民进城购房、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等一揽子政策,积极应对房地产库存加大的压力,全年共化解房地产库存710套。三是落实国家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各项措施,清理了不合理收费。四是围绕消费新要求,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米醋、桑果酒、营养米粉、矿泉水、有机蔬菜等出现了购销两旺的新趋势。

(三)结构调整有序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实施了新增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围绕有机农业基地县创建,“双十”增收富民工程,不断加大富民强县产业推进,年内新发展油用牡丹种植4万亩,沁州黄1万亩,酿酒原料高粱500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亩,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83亿公斤。强力推进养殖标准化建设,年内新建汾酒集团肉牛养殖基地、晋泉韩家庄万头肉猪养殖基地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9个,家庭牧场85个,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1034.2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151万吨、0.434万吨、0.088万吨。

二是依托松村农业园区、尧山工业园区和县内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水制品开发、新能源基地建设,实体经济得到壮大发展。创新招商方式,聚焦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对接引进潞安集团、永鑫煤化、英全光伏、漳电新能源、北京佰仟亿、碧润泉科技等央企民企,达成了牡丹籽油加工、水制品开发、光伏发电等投资协议,这些增长点项目的投资建设,将为我县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认真贯彻国家、省、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扩张为方向,大力实施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社区服务、咨询服务等项目,中央粮食储备库建仓(一期)全面竣工;杨安乡瓮城山、定昌镇下曲峪、次村乡上村、牛寺乡桃园、新店镇徐阳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蓬勃兴起;在沁县电商协会的带动下,乐村淘、乐分商城、牛商网、当当商城入驻沁县,电商网购渐成气候;创新载体、创新内容,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端午民俗文化节,拉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整体提升。

(四)城乡一体协调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着力推进大县城战略。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县城集中供热、天然气入户、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备受群众关注的县城集中供热项目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供热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新打水源井3眼,改造水源井6眼,维修更换管网8公里,一举解决了县城“水荒”问题;新铺设供气管网4.55公里,县城内大型小区实现了天然气入户。采取PPP合作模式,实施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以档案馆、县医院外科楼、就业社会服务保障中心建成、文庙巷、三叉道等巷道改造和定昌镇幼儿园、西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工为标志,县城综合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华安小区三期、世纪家园、相府新城小区的交付使用,财富中心、滨港花园、城南保障房等房地产项目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推进县城扩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着力推进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打响“五道五治”攻坚战,动真碰硬,开展违建拆除、乱堆乱放整治、牲畜散养取缔、白化亮化、道路整治等工作,乡村面貌得到了改观提升。结合城镇化建设目标和扶贫移民搬迁,新店、故县、郭村、段柳等乡镇启动了移民小区建设,重点镇村实施了垃圾填埋、道路改造、供排水系统改造,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实效。

(五)着力推进生态建设,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一是以“两山”造林、“两网”绿化、“两林”富民为重点,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年内完成造林任务4.1万亩,建成园林绿化村4个;二是以25°以上坡耕地和整村搬迁村腾退土地、主要河流及一级支流汇水区非基本农田等5类土地为重点,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三是完成了千泉湖湿地公园河道拓宽、封山育林、封滩育草、生态护岸等全部工程,顺利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的验收;四是利用省级以工代赈资金380万元,实施了牛寺乡4个村流域治理、段柳乡双沟村基本农田、册村镇后沟村农田水利等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平方公里;五是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狠抓重点企业在线监测、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和黄标车治理等工作,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六是以构建低碳产业体系、转变用能方式,增强固碳能力为重点,开展了省级低碳试点县创建,碳减排指标达到省级先进水平;七是以源头涵养林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改善为重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取得可喜进展。

(六)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组建并派出扶贫工作队138支,驻村工作队员799名,帮扶责任人1147名。统筹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工程,完成了1903户5752人和31个贫困村整村退出的脱贫任务,顺利通过了国家、省、市扶贫成效考核和省级第三方评估。教育卫生继续发展。以初中校舍改造、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改造为重点,继续加快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定昌镇幼儿园、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第五中学操场及校舍改造、实验中学学生宿舍楼、册村中学操场及周转宿舍、新店卫生院改造等项目落实了中央投资并开工建设。五中宿舍楼、册村中学教学楼、新店幼儿园、松村、南泉卫生院及125个村级卫生室、人民医院外科楼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县城乡的就学、就医条件。就业创业成效明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就业创业政策,确保了就业形势的稳定,全年共新增就业1718人,实现产业再就业36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6人,以创业带动就业47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07%。建成保障性住房560套,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1270户,解决了22个自然村8858名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此外,文化、体育、档案、民政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新的进步。

二、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7年是转型综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根本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深化“双改”,全力推进“双创”,努力促进经济稳步向好、民生不断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开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充分考虑转型需要,突出转型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十三五”规划目标衔接,确定2017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完成25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完成2.6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完成10.57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与上年持平;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达到187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达到6100元;

——固定资产投资根据新的统计口径设置。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减排、粉尘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约束性指标均控制在市下达任务之内。

为完成上述目标,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对标“六大工程”,推动投资有效增长

把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创新、传统优势产业提质、特色农业增效、新产业新业态“双创”孵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推进投资有效增长,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是依托国家重大投资项目库和市级项目云平台,围绕“六大工程”领域,强力抓好项目收集、策划、包装、储备等工作。建立健全项目不断生成、落地投资、滚动发展新机制,确保一批符合产业调整方向,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启动建设、投产达效;二是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对已发布的8个PPP合作项目要高端运作,做好项目包装推介,促使其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要紧紧把握政策,做好PPP项目的筛选,并促成落地;三是抓住长治市列入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利好机遇,对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两个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结合沁县的地域优势和发展优势找定位、找政策,以打造高铁经济带、区域商贸物流聚集区、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旅游目的地为重点谋划一批新的转型发展项目;四是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东西部产业战略承接转移的机遇,坚持“走出去”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以企引企,以商招商,一对一、点对点精准招商,争取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在我县落户;五是抓住国家投资向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生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粮食水利、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倾斜的机遇,抓紧做好项目筛选申报,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省、市投资,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采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确保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增长。

(二)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和基础性工作。要始终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结合起来,立足我县县情实际,打造 “六大工程” 沁县升级版,努力构建别具特色的沁县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措施。一要紧盯苗头性问题,未雨绸缪严防产能过剩。把好项目审批关口,运用法治化手段,严格限制钢铁、电力、水泥、焦化等产能过剩项目落地建设;针对我县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小而散的现状,鼓励企业之间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兼并重组、抱团发展,防止出现区域性无序竞争和产能过剩;按照企业自主、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稳步推进“僵尸企业”处置。二要扎实有效做好房地产去库存。深入进行房地产市场调研,采取限批、限供地等手段,适度减少商品房市场供应量;结合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等,鼓励农民进城购房,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和商品房转公租房,推进库存房地产销售。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三是落实好降成本措施。坚持把降成本和振兴实体经济结合起来,重点做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物流成本等方面工作,有效缓解实体经济企业困难,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新优势新动力。四是切实提高补短板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坚持把补短板与聚焦薄弱环节精准有效扩大投资结合起来,围绕产业转型、重大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等板块,谋划和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着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

加快有机农业基地县建设。一是按照有机农业标准要求做好肥料、农药、品种和操作规程控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机制,确保有机农产品实至名归,优质优价。二是结合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中央投资项目,扎实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园、绿色高效种植示范区创建工程,巩固和提升25万亩有机种植基地的品质。三是认真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措施,实施“稳粮、优经、扩饲”行动计划,不断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依托汾酒集团、潞宝集团、大象集团、潞安集团、振东集团、沁州黄集团和县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七大富民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年内新发展沁州黄1万亩、酿酒原料高粱1万亩、设施蔬菜5000亩、中药材1万亩、油用牡丹2万亩,肉鸡、肉牛、生猪养殖年出栏新增400万头(只),全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86亿公斤左右。四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供应安全。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着力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专家、村级农技推广员和科技示范户,做好新型农民培训,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优质的农业技术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五是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网购,努力实现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一是继续贯穿延伸农业、跨越农业、推进农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化的理念,坚持质量、品牌、标准 “三力齐驱”,依托沁州黄小米集团、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公司、沁州绿公司、康禾农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我县有机农产品资源的特色优势,通过产业扩张、链条延伸等手段,大力开发功能性食品、保健营养品、高端肉制品、洁净菜加工等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努力提高食品加工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抓好2万吨中老年米粉、肉鸡屠宰加工、熟食料理品等项目的投产达效。二是加大帮扶力度,促进沁园春百万吨矿泉水生产项目市场拓展、规模扩张、达产达效,尽快培育成中国矿泉水行业的领军品牌。支持沁州黄醋业、康禾桑果酒做强做大,抓好对接洽谈,力争碧润源公司10万吨、永鑫煤业5万吨矿泉水、小康绿源公司钙果饮料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做好与农夫山泉、娃哈哈、百岁山等企业对接。努力引进落地一批高端水制品项目,推进水制品产业提质增效。三是启动实施新兴潜力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创造条件、力促推动,确保恒通新能源6.8万吨煤制天然气年内投产达效;积极争取漳泽电力新能源、江苏远景、协鑫新能源、中电投、山西鑫世泰、北京佰仟亿、英全光伏等公司的光伏、风能、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启动实施;搞好全程跟踪和零距离对接服务,积极推进潞安集团牡丹籽油加工项目开工建设;抓住开发区建设的利好机遇,以新材料、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为方向,做好项目策划、储备和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适应旅游市场新趋势,举全县之力,着力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一是坚持“一区一节五线十园”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聘请国内顶级规划设计单位尽快编制完成沁县旅游发展规划,出台《沁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做好包装、策划和推介,推出一批具有水城特色的旅游景区,采取PPP合作模式,吸引国内知名的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建设;三是整合景区景点,规划旅游线路,提炼文化元素,完善旅游设施,塑造旅游品牌,推出水城旅游惠民“一卡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我县旅游消费,提高旅游产业收入;四是抓住国家支持旅游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和专项债券资金投资,加快旅游景区道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年内208国道至玉华山景区道路要建成投入使用,208国道至南涅水石刻馆旅游道路要按时序开工顺利推进,南涅水石刻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力争资金到位开工建设;五是继续完善下曲峪、徐阳、杨安瓮城山、景村为主体的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新发展岭头、大端、南涅水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以寻根探源、乡愁记忆为主题,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掀起乡村旅游新热潮;六是深度挖掘农耕文化元素,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深度接触,以东长线为轴线,由沁县发起联盟,打造农耕文明在山西品牌旅游线,举办自驾游、骑行漫游、农事体验等旅游活动,带动我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此外,要着力推动“旅游+”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传统技艺和先进工艺互相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相互渗透,着力推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产品。做好沁州三弦书、南涅水挑高秧歌、元王高跷、干馍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启动实施吴琠廉政文化园、矿泉水文化基地建设项目。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思路,办好一年一度的端午民俗文化节,使之成为我县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载体。

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细化分工提高效率为导向,统筹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技术研究、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健康养老、便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一是抓住经济开发区扩区调规的机遇,结合太焦高铁站布点,及早谋划与之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引入第三方投资,启动建设我县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基地,发展专业仓储、多式联运、连锁物流、冷链物流等产业;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网络。二是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县内企业嫁接互联网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水平,开拓市场空间,培育新型业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力争在各乡镇开辟50个电子销售网点,培育一批电商带头人;三是满足群众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修理服务、餐饮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四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采取公建民营、民建公助等多种形式,推动发展日间照料、敬老托老、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机构。年内西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册村镇敬老院要建成投入使用;五是加快健身中心、文化中心、文化游园等休闲健身设施建设,年内争取投资到位,开工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三)加快开发区建设,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加快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开发区是改革的前沿阵地,是综改的主战场,是转型的承载体,是引项目的“梧桐树”,是产业人才的“聚宝盆”,是城镇化的强依托,也是“改革、创新、转型”的先机所在。根据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会议和《山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若干意见》精神,我县于去年底启动了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今年是开发区建设的起步之年,加快开发区体现机制创新事关重大。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第四代开发区标准要求,依托已出台的两个方案,聘请国内顶级规划单位尽快开展沁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工作;二是采取中低产田改造及工矿废弃、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荒山荒滩改造、未利用地开发,公共用地优化等措施补充耕地。积极推进开发区融合扩区调规,以确保开发区建设用地供应;三是按照全域布局,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要素聚集、资源能源循环节约利用、产城融合为方向,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做好起步区布局优化调整和规划区的规划布局;以“九通一平”为重点,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开发区健康发展提供硬件保障;五是按照“三化三制”要求,全面推进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强化经济属性,同步推进财税管理体制、统计制度改革;以破除机制、体制障碍为目标,大力简政放权,赋予开发区审批、规划、执法等管理权限,优化开发区的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今年要围绕省、市关于转型综改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转型综改的宣传,努力营造改革氛围,形成全县上下合力共推转型综改的良好局面。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更加注重提高投资的有效性、精准性,把重点放在扩大产业投资、促进民间投资、补齐发展短板上,切实发挥投资的关联效应、乘数效应。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进一步放宽民营资本进入领域,深入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PPP合作。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所有县直部门的全部审批事项要纳入在线审批平台管理。建立联审联批和网上审批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实现网上受理、办理和监管,形成同步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互相抄送、信息公开的审批工作模式。实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对核准类项目,只保留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和重特大项目环评审批;对备案类项目,不再设置任何前置条件;积极推进国企改制。全面开展国有资产家底清查,积极推动国资监管体制向管资本为主转变,采取“一企一策”形式,对恢复生产无望的“僵尸企业”“空壳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产权划转、破产关闭,启动毛纺厂、汽修厂、巾单厂、化肥厂、淀粉厂、物资总公司、外贸公司等国有企业改制,推动资产盘活利用;加快金融创新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确保9月底前“农商行”正式挂牌运营。依托财苑国资公司、财兴担保公司等平台,加强与农发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加大市场化融资,直接融资比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深化项目用地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复垦工作,做好耕地补充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依托沁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双创”基地。

(四)注重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强化规划引领。着力推进“多规合一”编制,遵循全域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绿色、有机、生态的基本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北方水城、美丽沁州总体发展目标,以县域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引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边界,城乡规划为基础,生态保护红线为底线,统筹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配套等,深化规划体制机制改革,消除规划空间差异,形成统一衔接,集约高效,功能互补、覆盖全域的空间规划体制,真正做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协调机制”规划管控。为行政许可、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引导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具体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一套技术标准要求,做好技术层面的对接,完成坐标系转换;二是编制完成中长期战略发展纲要和各分项发展规划;三是委托专业技术机构进行“差异”性对比分析并协调消除。完善空间布局,统一划定控制线,形成规划管控“一张图”;四是制定各部门“多规合一”控制体系和管理程序,形成常态化、动态化、实时化的协调、监督、反馈工作机制。

加快推进大县城战略。以县城扩容提质为目标,着力完善市镇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再提标、垃圾处理处厂完善工程。启动自来水管网二期改造、集中供热二次管网、天然气管网延伸、城北35千伏变电所新建、环西湖、南关防洪排涝渠治理、城南新区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出台《县城规划区房屋征收与补偿试行办法》,启动富民巷片区改造试点和沁馨家园二期工作。完善县城新区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260套,建成公共廉租房200套。

扎实推进重点镇、中心村建设。以“六完善”为抓手,进一步改善重点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年内完成道松牛线改造16.5公里,窄路面改造8.1公里,80公里公路防护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工程14处,解决5000余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270户农村危房改造续建,新开工2000口人异地扶贫搬迁;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以千人以上建制村,农民安居工程集中安置点和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为重点,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厕、改圈和粪污治理;完成20个贫困村动力电改造和两个乡镇10千伏线路改造,实施100个村移动宽度网络覆盖工程。年内争创省级1个、市级2个、县级15个美丽宜居示范村,积极推进“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

加快产域融合。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开发区产业聚集、项目聚集、人才聚集的积极作用,把开发区范围内的村庄、居民点纳入规划、科学谋划撤村并点。推动以产兴城、产城一体、城乡联动发展格局形成,引入合作伙伴,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巩固“五道五治”成果。以提升县容县貌、乡容乡貌、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户容户貌为目标,坚持“拆、建、管”三位一体,进一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五道五治”行动常态化、长效化。突出文化品位塑造,实施借墙造景、依山建景、见缝插景、沿河置景“四景”并举,通过“五道五治”,实现城乡人居环境面貌根本改善。

(五)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扎实开展省级低碳试点县、国家级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县创建,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美丽沁州建设步伐。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