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烛光人生
——特级教师王克章印象
小洲

从中学宿室经西湖、瘦西湖骑行一圈,是王克章老师每天的功课。如果赶上下班早,我总能与他会面。尽管年届八旬,仍旧精神矍铄,谈吐儒雅,整躬率物。

王老师是1937年出生,今年虚岁八十。他告诉我,前些日子,高44班学生给他办了一个风光的八十大寿。寿宴上的烛光勾勒出他清瘦的面庞,也一遍遍翻阅着这位老人曾经的日程,他的一生也如同那跳动的烛光,燃烧尽自己,照亮了他人。

王克章,高平人,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1961年9月分配到沁县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近四十年,退休之后仍坚持发挥余热,笔耕不辍。从大学毕业到沁县,至今整整55年了,他不跳槽,不挪窝,不歇担,毕生奉献于一校,毕生奉献于一地,毕生奉献于一业,其对我县教育事业之执着与忠诚,难能可贵。

六十年代初,沁县中学虽已成为省重点中学,但毕竟地处山区小县,条件苦,出路窄,好多人都不愿来。王克章在大学是课代表、高材生,鹤立鸡群,如果托人找个关系,完全可以留在省城工作。但王老师坚决服从分配,尽管离家很远,生活条件很差,他毫无怨言,一心扑在教学上,各方面都十分上进。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高中招生受到压缩,教职工被大量下调,决定去留完全靠教学成绩和业务能力,王老师被作为骨干留在了沁中。改革开放后,被捆绑的手脚放开了,许多外地来的同志调离的调离,外聘的外聘,改行的改行。这时间,也有人给王老师递来橄榄枝,一些学校甚至高薪聘请他去任教,王老师不为所动,心如止水。

这一阶段是沁县中学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王克章老师教育生涯的黄金时期,他不仅是单科的领军人才,更是教学一线的青年骨干。这时候,他一门心思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中,所带班级高考成绩在晋东南各校始终遥遥领先。同时,长期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多次参加全国名校交流培训和跨区域教研活动。一度与晋城一中的袁东升老师分领晋东南两大片区教研,时称“南袁北王”。此外,王老师还广泛参与教辅编写、函授教学、招聘考试等工作,他还是山西中语会二、三届理事,全国多维会理事。

沁县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蜚声三晋,王克章老师的工作也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他本人1984年光荣入党,在县领导关怀下,家属办理了农转非,从高平老家来到身边,王老师更加坚定了为沁县教育干一辈子的决心。

在沁县人眼里,王老师是少有的教育家和学者之一,他教过的弟子数千人,学有成就者也很多。在弟子们的回忆中,我们可以回溯王克章先生昔日在讲台上的风采。

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王克章先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他在山西省中语会上多次宣读自己的教育教学论文,其中就有《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文,他亲自撰写的《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论文还获得1993年长治市教师论文奖。

王老师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几十年里,他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教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他的讲课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一位同学回忆起王老师讲《武汉长江大桥》,带着学生登上城南二郎山,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何状物,如何抒情,拟作文题目《二郎山抒情》,热情讴歌家乡,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事后此举在学校引起争论,但最终被广泛认可。王老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不拘泥,反对照本宣科。他经常会设置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增强认知。很多同学对他“粉墨登场”,演活报剧、诗朗诵的情景记忆犹新。

爱学生胜过教学生。王克章老师是学生眼里的“严父慈母”,他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无私的关爱,万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权利。曾任太原市人大主任的刘新春在回忆文章中,深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父母又病故,在面临辍学之际,王老师不仅及时给以心灵安慰,而且主动找学校为他减免学杂费,终于使他完成学业。

有的学生因病退学,王老师硬给他保留学籍,以便病好后继续学业;凡遇到学生因家庭困难要放弃学业,王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帮他克困难,不惜自掏腰包为这些穷孩子交纳学杂费。他经常说,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只要有一点希望都应倾力而为。

当学生们之后遇到人生的难题,当学生在工作中作出新的成绩,他们都会在第一个想到王老师,向他倾诉,向他汇报。即使在“文革”特殊环境中,他也不忘给孩子们排解心中疑虑,鼓励他们抓好学习。如今,他的爱心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开出了花,凝结成一缕缕真善美的芳香,撒满社会的角角落落。

在我面前,王老师是个博学谦逊的长者,他心怀旷达,平静如水,一辈子的教书育人无不发自内心,他指给学生的都是自己认可的,他反对厌恶的,也是绝对不要学生们涉足的。简洁方正,率直无畏,是一个知识分子独守一辈子的人生信条和处世格局。然而,他的世界是如此丰富,他的心海是如此澎湃,他用一生真诚地拥抱脚下的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生长出的新苗,不觉已过半个多世纪。

锲而不舍,用一辈子做一件事,用一生完成一件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钉子精神,是烛光精神,是奉献精神。王克章老师就是用生命做事的人,一个外地人,为沁县的教育事业,耗尽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而无怨无悔,他的身上就充满这种精神。

前些日子,王老师为本报撰写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系列散文(未刊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通公民层面的反映和要求十分契合。在编发过程中渐渐发现,这几篇文章既有他对社会价值的认识和体会,也有他几十年敬业奉献的人生感悟,更像他55年旅沁生涯的自我定位——“我仅仅是尽了一个沁县公民的责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