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2版 PDF
关于沁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2016年8月28日在沁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沁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祥文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沁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5年,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县第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推进六条路径,积极推动六大发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1亿元,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3亿元,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8510万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2亿元,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29元,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27元,增长7.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等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目标之内。

(一)坚定落实稳增长政策,经济发展呈现平稳态势

着力抓好重点项目推进,投资拉动效果明显。面对年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增长乏力的严峻形势,全县上下以“项目提质增效”为抓手,坚持项目推进“六位一体”工作机制,县政府采取周报告、月调度、专项分析、现场办公、专项督查等措施,各部门创新工作方法,加强跟进服务,开展了项目联合审批、开通了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确保了重点项目按时序推进。全年重点工程“六位一体”任务全面完成。其中:项目储备金额达到1192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198%;签约项目19个,金额72.1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120%;落地项目83个,金额63.53亿元,完成市下达任务100.8%;开工项目83个52.3亿元,完成市任务130.8%;建设完成投资40.7亿元,完成市任务107.3%;投产项目85个50.94万元,完成市任务110.7%。项目投资不断加速,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

着力优化投资结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调整方向,县政府及各经济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向交通、水利、基本农田、农田水利、教育、卫生、现代农业、特色工业、新能源、新材料、服务业等行业领域集聚,投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得到拓展。进一步放宽了社会资本进入领域和范围,鼓励政府和民营资本开展合作,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分两次共推出发布PPP合作项目30多个,涉及城建、交通、健康养老、旅游、教育、卫生、园区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民间投资达到全县投资的80%以上。

大力促进消费。落实促进消费一揽子政策,以端午民俗文化节举办为引领,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各乡镇举办了各具特色的赏花节、采摘节等旅游专题活动,文化部门牵头举办了钓鱼、冬泳、自行车、球类等经营性赛事活动,依托电商协会、乐村淘等新发展了一批电商、微商及线下体验店。嫁接先进管理技术,实施了传统商贸流通项目改造等,消费拉动有了一定的效果。

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县政府定期召开经济分析会,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实施定向指导,狠抓了企业减负60条,小微企业13条、工业19条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落实,全县年内新注册中小微企业100多家,实体经济得到了壮大发展。

(二)改革创新渐次推进,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重点改革扎实深入。以释放活力、推动发展为目标,由县审改办统筹协调,完成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工作,县级部门权力清单已全部挂网运行。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推进简政放权,顺利承接省市下放的审批事项10项,取消年检年审事项3项,工商前置审批事项14项,精简审批环节32个,精减申请材料31项。全面启动运行政务服务中心,具有审批职能的部门单位全部集中大厅办公,并均授权到位。

转型综改精准发力。遵循全县转型综改实施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精准发力推进10项重大改革,20个重大事项和10个重大转型项目。到年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等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体制性障碍得到了有效破除。有机农业基地县创建、新能源基地县建设、有机食品加工业发展、旅游产业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等结转重大事项又取得了新的成就;2015年新增的省级低碳县创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得到上级的肯定,其他如实体经济壮大,美丽乡村建设等事项均完成了年度确定的目标。重点转型项目中百万吨矿泉水进入生产阶段,南湖文化园苏式一条街基本完工,中老年营养米粉项目厂房建成,西汤水库新水源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房建设完成了年度任务。

“三个突破”推进有力。一是金融振兴取得突破。财苑公司实力壮大,担保能力得到了提升。金融部门推出了创业贷、助农贷、惠商贷、幸福贷、安居贷等信贷新产品10多项。沁州黄集团公司等7家县内企业在山西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唯思可达公司、康禾农业有限公司在新三板上市。二是科技创新取得新业绩。全年共申报省级科技项目3项,省级农村技术推广项目2项,通过省级科技项目验收1项,全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件,申报年度“三区”科技人才21名。通过推荐评审,山西康禾农业有限公司跻身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行列。三是民营经济壮大发展。全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家,“小升规企业1户”,小微企业86家。

(三)结构调整有序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立足沁县资源基础优势,坚持六条发展路径,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实施了新增粮食产能、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围绕实施“双十”增收富民工程,有机农业基地县、“一县一业”基地县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创建工作,不断加大富民强县产业推进,全县年内新发展沁州黄谷子1.5万亩,酿酒原料高粱1万亩,核桃经济林2万亩,设施蔬菜3000亩,中药材基地5000亩,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8亿公斤。以潞宝金和生为龙头,新发展标准化肉鸡养殖基地20个, 全县畜禽养殖总量达到832万只(头、羽)。

二是发挥有机农产品资源优势、水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依托松村农业园区、尧山工业园区和县内龙头企业,围绕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水制品开发、循环经济和新能源基地建设等,加大力度推进实施中老年营养米粉、田园香杂粮加工、恒通新能源6.8万吨煤制天然气、沁园春百万吨矿泉水、振东药材加工、国新能源加气站、唯思可达6万吨冬虫夏草饮料等项目。到年底,中老年米粉加工、恒通新能源煤制天然气、唯思可达冬虫夏草饮料主体完工,沁园春百万吨矿泉水、振东药材加工、国新能源加气站、田园香杂粮加工等一批项目已竣工投产。创新招商方式,聚焦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对接引进了中核集团、中电投(北京)集团、宜辉光伏、英全光伏、永鑫煤化、澳大利亚十四只绵羊公司等央企、外企、民企,达成了光伏发电、水制品开发、健康养殖投资协议,这些增长点项目的投资建设,将为我县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把壮大发展服务业作为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扩张为方向,大力实施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项目,南湖文化园苏式一条街、山西牺盟会新军纪念馆、小东岭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旧址复建、吴琠廉政文化园全面竣工。下曲峪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初具规模,一批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蓬勃兴起。在沁县电商协会的带动下,苏宁易购、乐村淘、乐分商城、牛商网、京东商城入驻沁县,沁州黄公司、吴阁老土特产有限公司、沁州黄醋业等企业开通了网购渠道,晋味美有限公司创新模式,建成了加工储藏、电商销售一体化基地。我县跻身全国首批“电商扶贫试点县”和“百县千品电商扶贫试点县”行列。依托民俗协会、清韵戏曲盔饰合作社等文化实体,开发了一批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促进了服务业整体提升。

(四)城乡一体协调推进,城镇化建设成效初显

按照“区域一体、城乡统筹”的原则,着力推进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城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年末城镇化率达到40.93%,较上年增长了2个百分点。着力推进大县城战略,遵循县城总体发展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县城集中供暖、垃圾处理、市政道路及其他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备受群众关注的县城集中供热工程推进顺利,热源厂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已基本就绪;创新投入方式,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