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漳源泻玉不老泉

清、浊漳河在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于一处,从此便称漳河。对此,宋代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说:"予考察其义,乃清浊相揉者为漳。"

清漳河有东源和西源两个源头,浊漳河则有南源、西源和北源三个源头。其中,浊漳河西源又称铜革是水,发源于沁县漳源村附近。

这漳源村原名六口,宋太宗"下河东"时,开辟太行道路过此地,认为此名对行军不利,改名"交口",后因此处是浊漳河的一个源头,便改名为"漳源"。

不过,人们还是习惯称漳河泉为漳河源头。因此,在沁县大大小小的泉水当中,漳河泉的知名度实乃第一。沁县名人清代吴王典 有《漳河源头》诗云:"漳河源头何处寻?古碑残墅碧云深。一溪瀑翠清如醴,万里飞声势若 。客路无尘朝帝国,乡山有径到灵岑。携来共羡登临事,谁识当年老子心?"

漳河源头是古沁州八景之一,名为"漳源泻玉",位于沁县城北15公里的漳河村。村内有漳河泉,泉上有庙,庙因泉来。一座三孔石拱桥穿过前面的大水池,后面有一方形小池,上下两边各有一个石头雕成的龙头,分别用于进水和出水。泉水从上龙头口中流出,注入池中。

沿着泉上的石阶缓缓而上,便来到漳河庙。漳源镇漳河村赵书伟介绍说,这座庙自五代始,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经数十次重建重修,不断增广其宇。庙中供奉的漳河神即八仙中的张果老。相传张国老曾隐居于此,《沁州志》中有记载,"先生隐中条山,往来汾沁间,时止漳源。"唐代时这里还建有张仙翁行馆,因张果老号通玄,也称通玄先生庙。后人把通玄先生奉为河神,历代祭祀都十分隆重。

昔日香火鼎盛,钟磬和鸣,而今庙下清泉依然喷薄,饱含着旺盛的生命力,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