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北方水城——沁县

沁县好名,三点水驻在心畔,诗意盎然。沁县好地,天然水乡清泉流淌奔涌,亘古不停,在常常因涸而瘠的北方有这么块宝地,是上天莫大的恩泽。

走过铜革是、沁州、沁县三个命名阶段,沁县历史的天空色彩斑斓。沁县最初作为军事需要而设,殷商为阏与国,春秋始称铜革是。沁州延续了铜革是的军事文化,从它的设置到地位的晋升都浓浸刀兵之气。2500多年来,一直是上党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北朝烽烟、宋金对垒、满清入关,这里在战火中繁衍生息,传承文脉。辛亥革命成功,沁州改名沁县使用至今,1882年的铜革是县,1122年的沁州,再续新篇传奇。沁县儿女赤胆忠肝,十万人毁家纾难,在家门口创立起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无愧民族脊梁。

战火硝烟终究散去,沁县承载着上党人文之厚重却能绵延永祚,"冀南文薮""文化雄帮"是沁县的文化象征,近30处文物保护单位、300余处文物景点,人文胜迹星罗棋布。康熙阁老吴王典 生长于此,文中子王通讲学传道于此,一方沁县水土养育和丰润着中国历史文化里的巨擘大家。

自古名士多狂狷,沁县的名景名人偏偏低调异常,陈廷敬名声大噪,同朝为臣,官位更高,地位更显赫的康熙帝股肱之臣吴王典 似乎低调得快要湮没埋名。沁县后人也沿袭着先祖的内敛,心中万千崇仰,却不拿先祖名气去兑换什么金银绫罗。南涅水石刻、铜革是宫、先轸庙,旅游手册上未必有它的名字,国内那么多座号称围棋发轫地的烂柯山,而您可曾听说沁县亦有一座。低调且内敛,发现沁县,似有点难。

发现沁县,难在于"隐",并非其珍,隐藏难觅,而是沁县之美,早已悄悄将游人蕴含在内,置身其中。沁县"半城之域"都浸在碧波涟漪里,千泉水"镶"城,人在画中游,不知不觉的,您自己已是景中一隅,怎好抽身出去冷眼"发现"。

千泉之县,北方水城,对沁县来说不算过誉。煤海山西,能独立保有这么处天然水乡,真是天工开物的造化神奇。全水域均为无过境、无污染之源头活水,全境大小支流126处、湖泊湿地62处、泉水270多处。光是听听沁县水域的美名,北海、迎春湖、西湖……泉水叮咚,也是醉了。

北方水城,上善如水,赏水嬉水品水,端午龙舟赛、沁园春矿泉水产业,皆由泉而来,厚积薄发,到今日名声渐响,已成沁县新景新名片,仿佛两股奔腾支流,汇入水城泽国。

除去水文化、水产业,沁县不乏传统名吃和特色产品,就像国米"沁州黄",山西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资源集约,生态为先,将旅游文化、生态产业实现捆绑式发展,生态经济方兴未艾。

千泉之域,北方水城。水遂心意,可解沁。

山西晚报记者 刘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