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沁县松村乡,老百姓都知道有一支省里派来的扶贫工作队。在这支队伍里,有一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宋"的人,他就是省委办公厅驻沁县扶贫工作队队长宋平。
宋平是一位近30年工龄的老"办公厅",先后在多个处室工作,并在晋城市阳城县等地挂过职,理论功底深,基层工作经验丰富。2012年,宋平被任命为驻沁扶贫工作队队长,从此,他带领厅里调配的精干力量扎根松村、牛寺两个乡,一干就是四个年头,脚踏实地地奔走在群众增收的路上,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三严三实"的要求。
发展从改变开始
乡亲们到现在还清晰记得过去的五科村的景象:道路坑洼不平,许多家户的房屋陈旧破陋,站在"街中心"就可以看到很多残墙断壁,村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整个村庄显得没有一点生气。
面对这种情况,宋平多次与乡村干部交流,并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以改变"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为此,他一方面通过村"两委"会议、党员代表会议等形式,带头宣讲国家、省里的扶贫政策,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根据村里制定的发展规划,积极争取省市县优惠政策,帮助村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他通过各种渠道为村里协调扶持资金和扶持项目,先后实施了自然村郭家堂31户84口人整体搬迁工程,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争取资金40万元打150米深井一眼,架设50KV变压器一台、线路2000米,铺设入户管道5000米,彻底解决了人畜吃水和蔬菜大棚用水问题。此外,还投资100多万元铺设了从南沁线到村内的5米宽1.6公里水泥路,疏通河道2800米,砌石砸堰1000米,修整了800米的排水渠,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实施了村内街道白化、路灯亮化、景点绿化,同时对50家农户残墙断壁进行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改观。
在青修村,为改善村容村貌,宋平和支村两委班子科学谋划,多方筹资打深井一眼,建成100 m3蓄水池一座,铺装1000米管网,拓宽村中主街道1060多米,建起两座便民连心桥,对主街道所有残墙断壁进行整治并实施白化、亮化、绿化。同时还对活动场所院内进行了水泥硬化,疏浚河道2500米,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5年,宋平和他的队员又进驻了松村乡王家峪村。王家峪村是全乡9个贫困村之一,也是全县2015年4个整村推进村之一,村里多少年来破旧面貌依旧,出村道路年久失修,河道漫堤,残墙断壁比比皆是。针对王家峪这一现状,宋平把"五科、青修"的经验进行了嫁接,通过选好"当家人",带领村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王家峪共投资90余万元拓宽改造4.5米宽进村水泥路1.5公里,对村内3600米河道实施了清淤固堤工程,实施了14户3000多平方米残墙断壁的修缮和重建,开展了环境卫生大整治。目前,王家峪村的村容村貌变了,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变了,干事创业劲头更足了。
乘上产业富民快车
松村乡青修、五科、王家峪等村地上无企业,地下无资源,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仅是单纯的农业种植,产值不高,经济收入低。"农民要想富,产业是基础。"农民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有好的产业和项目。为此,宋平组织乡村两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征求发展建议,同时广泛收集产业发展和上级扶持政策方面的信息,鼓励党员干部示范引领,选择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核桃种植、肉鸡养殖等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现在在五科村和青修村,由党员干部带头兴办、群众积极参与,通过自筹资金、争取上级补助、银行贷款相结合的方式,投资350多万元建成的37座日光温室大棚已投产达效,平均每个棚可实现年纯收入3万多元,使种植户收入实现大幅增加。
设施蔬菜是朝阳产业,但在建设初期也曾遇到了一些阻力,其中五科村民骈雪刚由于担心种植大棚蔬菜挣不上钱,自己不但不愿意种,也不同意流转土地给别人。为此,宋平多次给骈雪刚做工作,详细分析市场行情,并借此机会组织两个村里的群众代表到长子县参观,通过实地考察打消顾虑,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