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其志也坚 且爱也然
田大治

父亲走了,带着他未竟的事业,带着对母亲与孩子们无限的牵挂,永远走了!

父亲的一生是清贫的,父亲的一生也是充实的,在父亲短短七十三年的生涯中,留下来是许多对人生的思辨的文字和曾经得到过父亲帮助的人们对他的敬仰和爱戴。

父亲是我的人生导师,愧疚的是,作为小女儿,我对父亲更多的是索取,父亲给予我如山的爱,而对于年迈的父亲的辛劳、压力、精神打击全然不顾。失去了父亲,才懂得父爱的无私和宽广,才知道朝夕相伴的可贵和难得。

父亲最终是由于肝癌转移而离开人世的,就在癌细胞已全面扩散肝肺部位,生命即将走向终点,肠胃已经不能工作,整个人成了瘦骨嶙峋的情况下,父亲的大脑却异常清醒,完全靠个人毅志力在支撑。

父亲是坚强的。不幸的童年和坎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父亲逆境生存的坚忍不拔。父亲三岁失牯,奶奶一介柔弱女子四十载含辛茹苦,孤身一人供得两位伯伯和父亲成就学业,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穷孩子的理想学府——沁县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县一高小任教。但好景不长,"文革"中父亲被打成"黑帮"分子,被开除回家,人生再次陷入低谷。但父亲并没有被挫折打倒,回乡之后,父亲依然热心从事教育事业,先后在羊庄小学、乔村小学担任代课教师,尽管工资微薄,父亲工作仍十分努力,教学成绩年年优秀,深得村干部和学生家长的信赖。"文革"结束后,父亲工作得以恢复,先后在漳源中学、沁县中学初中、高中任教,父亲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环境,教学成绩十分突出,曾经将中学最差最乱的班级管理成全校最优秀的班级,那年高考这个班一下子考了十几个本专科,父亲在教育战线一时成为传奇式的人物,我们家里人也感到几分荣耀。

父亲干一行爱一行,无论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是后来调入沁县教育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父亲始终恪尽职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县市省劳动模范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甚至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彰,捧回了一个个金灿灿的奖杯。2002年离职之后,父亲欣然接受县报《沁州新闻》的聘请,担任特约编审,在他的扶持下,小报得到顺利成长。在新闻中心工作的十年里,父亲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对沁县本土文化开发做出积极的贡献。山西牲盟会决死队纪念馆的初创,就是其中一例,他潜心研究太行太岳革命斗争史,为撰写展览大纲,呕心沥血,几易其稿,从文字图片资料搜集整理到展馆布展,父亲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爱到了省专家组的一致赞誉。

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父亲在众多沁县籍文化人的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或为其写序题跋,或为其成书撰写文章,都已成为这其中的精品。特别是父亲年逾古稀依然担纲《沁县教育志》的编撰工作,三年时间,孜孜不倦,在生命进入倒计时,教育志编撰也进入尾声,直到弥留之际依然不忘叮嘱工作人员,做好完善付梓工作。父亲把一生交给了他挚爱的文化教育事业,无怨无悔。

在工作和事业上,父亲是当之无愧的一座丰碑,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父亲也堪称典范。对我们姐妹仨影响最大的是他身上那种正直无私、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品质,这种影响靠的不是喋喋不休的口头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熏陶。父亲出生在一个具有优良家风的革命家庭,虽物质清贫却精神富有,崇尚文化和知识,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父亲把读书看得无比重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信条,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经济虽不宽裕的父亲宁可住危房也要供孩子上大学,从1995年大姐上大学到2003年我大学毕业整整八年,父母亲节衣缩食,过年不买新衣服,平时不买香皂牙膏,连基本生活用品都要精打细算,八年的坚持换来的是孩子们一个个顺利毕业成家立业,父亲用他不懈的坚持铺就我们生活的坦途。讲到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我感动幸运的就是父亲对我的教育是最多的,遗憾的是没有在他的有生之年让他看到显著成效。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没有等到我完全懂事的那天,没有等到我可以为他颐养天年的那天,终身遗憾!

父亲一生致力于为孩子们的成功奠基,却不曾考虑自己,从1977年父亲进城工作到2001年父亲花甲之年贷款买房,我家共搬家八次,第九次才住进了现在的房子,父亲感慨:好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大太的地方,奋斗了一辈子,供了半辈子的书,最后留给自己的是一身外债,直到还完贷款,生命终结。

父亲心底无私,心胸宽阔,父亲有的是有容乃大的气量和胸怀,这是他留给我们一辈子都难以享尽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为拥有这样一位虽不伟岸,但却承载巨人心胸的父亲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