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沁县叫铜鞮县,历史十分悠久,大约从春秋末期一直到明朝建立,长达1800多年。沁县历史上是什么样子?今天和过去有哪些联系?本文以唐朝为例,说说那时候的沁县乡村。
唐代在县以下基层社会设置有两类组织,一个是乡、里,一个是村、坊。前者是准基层政权;后者属于居民社区自治组织。唐代的铜鞮县有多少乡有哪些村,志书均没有记载,近日笔者整理 《铜鞮墓志寻踪》一书,发现唐代地名当中有不少沿用至今,现辑录于后:
1、太平乡。乡治在今故县村。唐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孙君墓志铭载,孙感与夫人李氏以证圣元年岁次乙未壬月辛已朔廿九日己酉同窆於大平乡之原礼。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赵君志载,赵信以神龙元年三月庚辰朔五日庚申,与弟玄翼同坟葬於铜鞮县西北一里太平乡源礼。唐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铜鞮赵氏墓志载,赵德与夫人翟氏以长寿二年壹月卅日同窆於太平乡之原轸。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公元856年)铜鞮靳氏之志载,靳辉与妻史氏,以大中十年岁次丙子七月壬子朔廿九日庚午同葬於铜鞮县西七里太平乡南籍村南三里。因前三方墓志均出土于故县村附近,根据这四方墓志推断,太平乡治即今故县村,相当于现在的定昌镇。第四方墓志出土于南集村,可知唐代的南籍村,即今天的南集村。
2、尧山乡。乡治在今尧山村。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铜鞮段君墓志载,段君葬於尧山乡段村西南三里平原之上,西眺伏牛谓上天汉,南观尧岫言□□河,东俯汝水而长流,北仰覆甄而永固。这里的尧山即现在的尧山村,段村即现在的端村,端村在以前称段村。段君墓西面的伏牛山,南面的尧岫(九连山),东面的汝水(迎春河),北面的覆甄山(北神山),四个地名均与现在的地名相符。这里也可以推测,今天的端村唐代的段村。
3、崇唐乡。唐故王府君墓志铭载,王锐以大中七年癸酉岁五月二十日掩辞人世,葬於铜鞮县北崇唐乡交口村东南一里。唐代的崇唐乡,乡治在什么地方,还需进一步考证。但这方墓志是从现在的漳源镇交口村出土的,可知唐代已有交口村。近些年人们把交口村更名为漳源镇村,不知交口村的历史悠久,是不尊重历史的人所为。
4、长安乡。唐懿宗李漼 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铜鞮牛庆墓志载“牛芬为牛彩之后,别业潞州铜鞮长安乡乱柳店人焉。府君讳庆,与夫人李氏,以咸通十二年岁次辛卯十月癸卯朔卅日壬申乱柳店东南五里高原礼也,东王村人崔再兴边”。从这块墓志铭可以看出,长安乡是当时铜鞮的一个乡,位置大致在现在的沁县城,乱柳村(段柳)是唐代从潞州到并州必经之路上的一个驿站。东王村至今仍存在,与霍沟村相连。
5、礼仪乡。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铜鞮吕仁英墓志载,其先河东郡人,以开元廿四年十月廿七日葬於城西一里礼仪乡之原畛。由此可知为铜鞮的一个乡,在今故县镇西边,具体位置尚需考证。
6、乌苏里。唐代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二年(公元871年)李策剑墓志载,李其为先陇西郡人,今为上党郡铜鞮县乌苏里人,以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迁厝于阏与城东南二里伯乐水之右。这里提及的阏与城、乌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从这块墓志可知,乌苏在唐代时为里。伯乐水即今天的圪芦河。
7、樊村。唐高宗李治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樊君墓志载,樊威上党铜鞮县人,后稷之苗裔,樊於其之後,望仕蒲州。此墓志出土于交漳村后一户人家。从这方墓志可以说明,樊村不是以往人们所说为少数民族在五胡乱华时住扎而得名,原来是樊姓人家唐代在那里居住而得名的。
8、待贤村。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铜鞮赵山岳墓志载,赵与夫人程氏以大和五年合葬於待贤村东南一里之原。
9、北余交村。唐高宗李治永淳二年(公元683年)铜鞮吕青志载,吕青其先吕禄之後,因官而居,葬於余交村东南二里之源礼也。东临平阜,西据清渠,北拒横原,南通□□,副子山弘。根据志文推断,这里的余交应为现在的北余交。
10、北漳村。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张亮墓志载,张亮本潞州铜鞮县人,以君叹之岁建子之月,□□□□于张村北三里卜定坟茔。因此方墓志出土于定昌镇北漳村,可知北漳村在唐代已有,叫张村。
11、西任村。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任容墓志载,任君为上党铜鞮县人,以天宝十四载岁次乙末十月丁亥朔廿二日戊申,卜葬於西任村西南四里,今津泊西廿步平原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