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菊花幽香。在一个阳光媚漫的日子里,我兴致勃勃去山西日报大楼里,看望二十多年未见过面的山西日报编委、工交部主任、高级记者桂小纯乡亲。
说起和桂小纯的相识,已有年头了。那是在九十年代初,我到南仁乡西圪陀村扶贫时,听说这个小山村竟有一位在山西日报当大编辑的桂静青,本人不仅文章写的好,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听村里人介绍,桂静青1930年3月出生,父母一生以务农为生,家里很穷,但他父母很有眼光,再穷也要供孩子上学,不能让孩子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当睁眼瞎子,桂静青也很争气,他自幼好学,非常聪明,在那战争年代里珍惜学习机会,17岁上就从沁县中学毕业,参加工作入党,曾任陵川县委宣传部长、屯留县团委书记、山西青年报总编、团省委常委、山西日报政治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并兼任报社对外宣传领导组成员、省地名委员会委员。
他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是保持沁县人的本色,尽心尽责。对党忠诚,为人善良,群众口碑很好,是从事党报工作40多年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任山西青年报总编期间,由于该报办的典型突出,在全国有较高的声誉。为此,毛主席特为山西青年报题写了报头,使报纸发行量成倍增长。1970年—1975年为办好山西日报,他带领50多名编辑和记者,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同心协力,甘为人梯,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被报社评为先进集体,并受到省里嘉奖和表彰。在报社工作期间,他撰写了大量社论、评论和杂文,采写过不少典型人物和宣传报道,他几十年如一日,为办好党报呕心沥血,忘我工作,被同志们誉为"老黄牛",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对外宣传先进工作者"、"山西省劳动模范",被山西日报多次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
1990年离休后,他老有作为,受新闻出版局聘任搞报纸审读,先后为《山西日报》等十几家报纸审读文稿七十多篇,为报纸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报纸办得具有指导性、可读性、贴近性,内容健康有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他还同原新华社山西分社社长马明,原山西日报总编辑陈墨章先生共同编著出版了三十多万字《热血铸丰碑》一书,奉送给新闻烈士的亲属和全省新闻战线各个单位,以先烈们对党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同行们在党的新闻工作中做出更大贡献。
听了老乡们介绍老桂情况,我内心是一片敬仰,为了把村里工作搞上去,我准备登门拜访他,请他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当老桂听说我要到他家,老俩口又炒菜又包饺子迎候,我虽和他是初次见面,好似久别重逢,为了给我找个扶贫资料,让他正在感冒的儿子小纯,连夜到报社冰冷的库房寻找,当时,虽是寒冬,但他一家这种浓浓的乡亲之情,如一股暖流,热遍了全身。对此,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这时,我从美好的回忆中,已来到了工交部走廊里,我发现对面急急忙忙走来一个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小纯。他听门卫说,有个沁县老乡见他,他就急忙赶来,想不到是我。然后他泡茶,热情招待。几十年不见,小纯还是和他父亲一样朴实无华,儒雅且谦虚,说着满口沁县话。
我在来时因未和小纯联系,所以在未上班前就来到报社等候,听报社他的同事说小纯,从山西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山西日报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经济战线上的新闻采编工作,由于本人刻苦钻研,勤于思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重要事件特别予以关注,采写了不少有影响、有份量的经济报道,在社会上产生效大的反晌。其中《服从态度——不该被遗忘的话题》获1988年山西好新闻一等奖;《筵席税,布满坎坷》获1989年山西省财贸好新闻一等奖;《重奖销售热,叫人冒汗》获山西好新闻二等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评为山西日报标兵和先进工作者;山西省委宣传部先后授予"山西省百名优秀编辑"、"山西思想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二等功。1998年采写的《保8%,争11%》和《鼓声急骤催人进》先后在《山西日报》一版头条刊出后,对时任总理朱钅容 基来山西视察时,该文被作为山西省委、省政府向朱总理的汇报材料之一。
在我俩交谈中深知,他和他父亲仍然一样,对家乡无限热爱,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感情,他关注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利用他的工作平台大造舆论,为乡亲们取得的成绩叫好,提高了家乡知名度。
他在工作上也处处是模范,在父母面前是孝子,他父母先后病了十年,他白天怕耽误工作雇人照顾,晚上他自己守在病床前。在妻子面前是好丈夫,在女儿面前是好父亲,女儿桂子很懂事又善良,在她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也热爱写作,文笔很好,并立志将来办个有特色的杂志社。他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五年级,只要他不出差在家,每天早上都是他给女儿穿衣服,梳辫子,送上学,他再忙再累不忘关心女儿的学习,所以女儿写作也是特别优秀,他和妻子一道把女儿从五岁开始到高中毕业写的日记、作文打印整理出来,以书名为《花季如歌》和《青涩年华》,由山西传媒集团出版,在社会上受到好评。
我俩谈的特别起劲,期间,报社通知他开会,我起身要走,他不让我走,说,只开十分钟会,他要我看报纸等一等,十分钟后他果然回来,接着我俩又谈下去,不觉我发现街上路灯已亮,他要留我吃饭,我执意要走。这时我想,小纯和他父亲一样,对人是特别真诚。
我离开灯火通亮的山西日报社后,不由回头张望这大楼里,曾有桂家父子俩在这里默默无闻耕耘,在这里父子俩为沁县所作的贡献,乡亲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并为桂家两代人都在山西日报卓有成效地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