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 当前第3版 PDF

地域文化之淳饶,取决于这一地域出产的文化人物。沁县所以有"文化之乡"之谓,实乃吴琠之功。吴琠 堪称五百年来沁县第一名人,不单是其仕宦最隆,更仰于他光风霁月的道德修为,后世崇褒尤嘉,雍正皇帝甚至表其为"一代完人",吴琠 在沁县人文历史上的作用举足轻重,拿同朝大学士张英对吴琠 评价来说,吴琠为"三立人生",堪称"不朽"。

古圣先贤曾提出"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唐代学者孔颖达对"三立"作了精辟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于是,"三立"成为古今中国人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标和理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代名君贤臣、英雄豪杰、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在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声调、不同的方法去唱响这人生"三部曲",今天,我们就追随先贤吴琠 的踪迹,去感知和重塑我们曾经的精神坐标。

廉政文化宣传片——
"三立"宰相
撰稿:石 波

沁州三件宝:鸡蛋、瓜子、吴阁老。

这是上党大地上家喻户晓的一句民间谚语。吴阁老指的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官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的吴琠。吴琠之所以成为沁州一宝,是因为他几乎超越了历代先贤,在去后的三百多年里,他的名字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

长治市青年学者冯潞在其力作《晋东南密码》中说,长治历史上有"一个半名人",一个指吴琠,半个指后赵皇帝石勒。尽管冯潞并不完全赞同《三晋一百名人评传》的这种观点,但至少可以看出吴琠之于沁州乃至整个上党人文历史的重要程度。

吴琠生活的年代正值大清王朝初定、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是以清官廉吏形象载入史册的。康熙皇帝把他视为信臣、左右手和百官的楷模;百姓把他看作是体恤民力、清廉自守的好官典型:后世把他当做勤政务实、正身率属的榜样。

吴琠的官声修为和精神力量至今仍具有现实的影响力。

第一部分 出身

吴琠字伯美,号铜川,明崇祯十年(1637)三月初一出生于沁州徐村。康熙四十四年(1705)闰四月十二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谥"文端"。

【同期音】琠,美玉也,弟兄三个中排行老大,所以表字伯美。又因故乡徐村村子前面有一条大河——铜革是河,这条河畔历代名人辈出,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取别号"铜川"。从一些诗文遗稿中发现,当时人们多雅称其"吴铜川"。死后皇帝赐的谥号为"文端",因此,后世多尊称其"吴文端",今天老百姓多称"吴阁老"。

吴琠祖上由山西太谷行贩落户到沁州铜革是县。父亲吴道默是廪生,在当地设有书馆,是沁州小有名气的塾师。吴琠祖辈乃至曾祖都以读书耕田为务,所以也可以说,吴琠出生在一个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书香之家。吴琠七岁入馆,十六岁考取优廪生员,十八岁中举,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年仅23岁的吴琠考中进士。

【同期音】满人入关,定鼎天下,重视吸收大汉辉煌的思想文化,通过科举网罗大批汉族知识分子进入士林。这使天下读书人看到了希望。吴琠赶上了这个机遇,年仅23岁便考中顺治十六年(己亥科)进士。说到吴琠参加科举考试,还有一段曲折经历。顺治十二年,就是十九岁那年,吴琠进京参加春闱,但没有考上,有的资料说是因病没能参加考试。回家发奋苦读三年后才考中。考中后也还不顺利,从23岁直到30岁,近八年时间没有安排官职,期间他参与了当地州府修城堤等事务,还游历了江南。直到康熙六年(1667),31岁时才出任河南汝宁府确山知县。这些经历和磨练对吴琠是有重要影响的。

这个山明水秀的村庄就是徐村,相传村名由来跟唐英国公徐茂公(李勋)有关,现在村子里还保留李英公庙和茂公墓等遗迹。徐村往东数里是春秋时期晋国羊舌大夫城和铜革是宫故城,徐村往西五里是铜革是县故城,尽管明朝初年这座县城就废了,但传承两千多年的文化底蕴还在,耕读传家的民风浓郁。

和吴琠同朝为官的阳城人陈廷敬路过沁州时写过一首诗,题目是《宿沁州怀吴铜川通政》,这首诗作于康熙二十年吴琠 任通政使司右通政时,诗中对徐村的人文特色有很好的概括:"地闻叔向贤,人云徐 后。旧迹渺犹存,遗风啬而厚。"

【同期音】叔向是我国历史上的大贤,晋国名大夫,"古之遗直",流传有叔向贺贫、见微知著等故事。沁州太里村有叔向和其父兄的墓地。徐勋就是徐茂公,唐初名臣,战功赫赫,李世民赐李姓,封英国公。尽管史载徐为曹州人,但徐村确有他的庙宇和坟墓。这两位都是沁州历史名人,所以,"地闻叔向贤,人云徐后。"此外,给这一地域带来重要影响的还有一位名人——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相传王通曾在铜革是城东的紫金山设帐授徒,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勣、李靖等初唐八大国公曾在这里切究经世致用之学。这些名将良臣、先贤大儒在少年吴琠 的心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少年时期的吴琠多次登临家乡的名山之上,凭吊古人,抒发志向。我们从他的《思诚堂集》中可以看到。 其中一首诗《登铜革是 山》

我爱铜革是 山,独立诚矫矫。

上有紫径通,下有清流绕。

我来陟绝顶,俯厌众山小。

如何山下路,一望耿未了。

这首诗作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即吴琠考中进士的第二年。铜革是 山与徐村的月岭山东西相对,是吴琠常来游玩的地方,这里丹壑参差,盘结郁积,风光秀美,蕴含着灵毓之气,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吴琠 常徜徉其间,"我来陟绝顶,俯厌众山小。"确有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气象,此时的吴琠 可谓踌躇满志。

另一首《题文中子读书处》,铜革是 山也称紫金山,山上有文中子读书处:

废洞依稀石麓阴,山灵招我一来寻。

泥横残篆碑犹在,门掩苍崖鸟乱吟。

献策原知非钓主,退耕何事已违心。

浮沉千载谁能识,房魏区区尚古今。

吴琠 拜谒了文中子祠堂,面对"遗踪几度封蛛网,胜地千年任鸟耘"的凄凉之境,不禁感慨:世事浮沉,一代大儒渐渐被遗忘,而房玄龄、魏征等门人弟子却名垂史册。

月岭山是秦汉铜琠 城北一处佳境,山势如月,古庙林立,碑刻随崖。吴琠去世后人们在这里创建"吴文端公祠堂",祠堂碑记中这样说,吴琠少年常结伴"游憩其间,把酒临风,赋诗见志,每言吾性爱此山,安得结庐于此乎?"说月龄山是吴琠 生前登眺风浴之处。可见吴琠深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山水风物,特别是厚重文化氛围对一代名臣的成长不无影响。

第二部分 仕宦

吴琠是读书人出身,从五岁启蒙,一生勤勉。靠勤奋成就了他的仕途。河南确山令,是吴琠仕宦生涯的第一站。多年的"观政"使他从一介书生迅速转变成干练的地方官。

【同期音】确山尽管有"七省通衢"的地理优势,但明朝末年,连年战火,变得十室九空。吴琠没有被困难吓倒,拿现在的话说,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迎难而上,是当时十分勤政的地方官。

在确山,有影响的事概括起来有六件:

一是劝开垦,千方百计把流民召回来,发给种子,把生产搞起来,这是大乱之后的经济政策,吴琠很认真地执行这一政策,甚至想出各种办法,包括传说中的"买草根",终于使大批逃亡的农民回到土地上,凋蔽的民生出现了生机。

第二件事是擒盗贼,将为害乡里的大盗戴腾蛟捉拿正法,强化保甲制度和巡查制度,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下来,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

第三件事是设义学,延名师,期年之间,士风丕变。康熙八年,吴琠 以县令身份奉调河南省乡试同考官。同时,吴琠 还捐俸修理文庙,修整驿馆。

第四件事是服务"平三藩"战事,康熙十二年,清大军进剿吴三桂,使者往来如织,车马粮饷,吴琠 都能及时筹措,既不影响军需,又不增加百姓负担。

第五件事是割除政府痹政,改革一些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兵燹之后,驿务繁重,然确山与信阳间180多里没有驿站,吴琠 呈请上级将竹沟店巡检司移至去两地均八十里的地方,取名新安店。河南巡抚佟凤彩夸奖他"确山令年少才长,自我朝定鼎以来,无一令有见识到此者。"

第六件事是最见政治素养的一件事,吴三桂叛军逼近河南,有劝他遣家眷回乡暂避,吴琠 说,"逆贼必不能久。然人情易动难静,县令遣妻子归,民能安堵乎?"积薪楼下,戒家人曰:"有不虞,死之。"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誓死付国难。虽是"些小吾曹州县吏",足见其政治定力,完全具备干大事的基本素质。

七年后,即康熙十三年,因政绩"卓异"越级晋升为吏部稽勋司主事,一月后升任验封司员外郎,次年十月调任文选司员外郎。又过了一年,升任验封司郎中,后调考功司郎中、文选司郎中。在吏部供职3年,换了六个岗位,职位升至从四品。

【同期音】从吴琠中进士后在家呆八年之久,可以断定吴琠是没有门路的,或者说青年时期的吴琠 就秉承贤良方正的家风,不逢迎巴结,不走捷径。这次越级提拔,完全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而且,到了吏部,一个月后再次被提拔,三年换了六个岗位,级别也提升了三级。包括以直臣闻名的吏部尚书魏象枢都夸他是"本朝选君第一"。吴琠显然已经成为朝廷里令人瞩目的少壮派。)

康熙十七年后,连任鸿胪寺少卿、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右参议、通政司右通政、太仆寺卿(从三品衔,正职)、都察院右都御史(正三品衔)等职。

【同期音】从考取进士到做官,吴琠是比较晚的,以通政司观政一度赋闲在家达8年,但进入中央机构后,上升很快,有时一年内连升三级,迅速由铨曹进入卿贰,担任了朝廷要职。按照当时朝廷的制度,具有向皇帝直接奏事资格的官员仅有130多名,吴琠位列其中。史料记载,这一时期,吴琠多次上章言事,每逢朝廷议事,都能"直抒已见,不激不随",《吴琠文集》中收集的四封珍贵的奏折,就是吴琠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时写的。其中,建议恢复督抚管兵制度和建议地方大员深入基层察吏安民的奏折,十分有见地,也是吴琠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康熙二十八年(1689),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吴琠 ,奉旨出任湖北巡抚。这次外放,是康熙计划进一步重用吴琠的标志。

巡抚、总督是清代处理地方事务的重要职务,人称封疆大吏。由湖北巡抚到总督四年多时间,吴琠不负朝廷重望,将一个"荒旱已极,亟待抚养"的蛮荒之地治理得井然有条。

在湖广巡抚和湖广总督任上,吴琠 以封疆大吏的身份,更加体念朝廷的意图,所做事情无不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同样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像下棋一样,周密谋划,细微布局。这四年多时间,他做了几件漂亮的事:

首先,解决湖北战后安定问题,这一次和在确山不同,以一省一域大局来考量。初到武昌,接连出台几项政府法令,禁止燃放爆竹,禁止滥差,禁止滥刑,优待士子(读书人),禁止私械格斗等,这五条禁令,三条是规范官吏的行为,两条是更化改俗的。没有一条压制和盘剥老百姓的规定,而是极大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所以几年下来,物产丰稔,社会安定,俨然盛世气象。

因此,老百姓把久旱之后盼来的一场及时雨叫做"吴公雨",实在是朝廷给他们派来了一位能臣、好官。另外,在湖广,吴琠还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上千人在他的努力下脱离牢狱之苦。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吴琠 对于天下初定,老百姓追求安定和朝廷与民休息的目标是一致的,吴琠 在湖广开辟了朝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较为宽厚的政治试验田。这也为他继而晋身总宪,掌管狱讼打下了基础。

【同期音】湖广,在清代指湖南湖北两省。正式官衔为总督湖北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正式简称为湖北湖南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因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省,因此通称为湖广总督。湖广古代为楚地,在当时为多民族聚居区,民风彪悍,因此,在吴琠出任督抚前后就出现了两起大的事件,一是武昌兵变,规模达到十几万人,占领十多个州府。而是武冈事件,少数民族因不满官府滥差而聚众闹事。吴琠 都妥善化解,显示了他超人的办事能力。

康熙三十五年(1696),吴琠 奉调回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掌管朝廷监察大权,期间担任会试副总裁、武会试总裁。九个月后着补刑部尚书,官居正一品。

在都察院和刑部,解决了多少朝廷积弊和疑案,没有具体数字,但他对于监督和司法工作,提出来明确的思想,将宽严相济的康熙政治具体化,这应当是他的一大贡献。

康熙说他宽厚和平,实在是当时的政治环境需要宽容,需要和平,因为当时朝廷内外敌人都已解决,正是内修政治的好时候,吴琠为此进入了中枢机构,成为内阁重要成员。

【同期音】长治市和沁县近年来推出的新编历史剧《吴琠 晋京》就取材于吴琠 从湖广回京担任会试总裁的这一段故事。戏中的吴琠宁可辞官也要纠出会试贪墨的同考官,表现了他刚直不阿、正气凛然的一面。这当然是虚构的,而实际上并没有出现贿考、泄题的事情。事实上,吴琠多次参加朝廷抡才大典,多次担当总裁和殿试读卷官,每次都完满无暇。倒是在吴琠去世后,康熙朝连续出现几次科场舞弊案。这里反映出,吴琠 的严谨慎躬,他是不会出事的,所以皇帝才信任他。再则,吴琠的性格不完全是"刚直"的,他虽能"面折廷争",但完全不是海瑞、陶渊明一类的随意掼乌沙之流,而更具有大儒者之智慧。

康熙三十七年(1698),吴琠 六十二岁,授保和殿大学士,进入了内阁。康熙四十三年成为首席大学士,内阁首相,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月三日,病逝于任上,前后担任内阁大学士六年零十个月,终年69岁。

康熙的内阁实际上是康熙皇帝的左右手、智囊团,吴琠 拜相后,不仅得到玄烨更加倚重。"中外章奏,见辄洞然,旧典虽久而不忘,偕办阁事者咸赖之。"俨然内阁的台柱子。

【同期音】康熙时期是不设宰相的,皇帝权力高度集中,后世将殿阁之臣一般等同宰相看待。但这一时期的大学士有别于后来雍正朝,雍正设立了军机处,权力更加集中,所以康熙内阁大学士是有一定权力的。吴琠进入内阁时,主要殿阁之臣有王熙、伊桑阿、阿兰泰、张玉书、李天馥、马齐等,后来陆续增加了佛伦、熊赐履、张英、席哈纳、陈廷敬等。大家经常将吴琠 和陈廷敬拿在一块讲,一是因为两人都是晋东南人,又同朝为官。二是因为陈廷敬的老家开发成旅游区皇城相府,又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大出风头,人们以为吴琠不如陈廷敬。历史事实不是这样的。吴琠比陈廷敬大两岁,中进士比陈廷敬(顺治十五年)晚一年,但是吴琠进入内阁比陈廷敬(康熙四十三年)早五年,陈廷敬当大学士时,吴琠是首席大学士,陈廷敬则没有达到这个高度(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为总裁官奉旨开始编撰《康熙字典》,11月告病回籍,五十一年去世,徒有名耳)。但我们不能这样简单来分高下,事实上,两个人都是十分优秀的。《清史稿》里有一段总论,说的就是康熙朝的大学士,"玉书等遭际承平,致位宰相,或以文学进,或以功能著,或以节操用……"这样看来,陈廷敬优势在文学,吴琠优势在功能。相比较吴琠 实际功绩要大于陈廷敬。

吴琠一生为官39年,先后二十任。可谓仕途通达,少有坎坷,官至宰辅。我们将吴琠一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做官前,八年观政,磨砺心志;第二是确山令七年和中央铨曹的锻炼,特别是在吏部、礼部、兵部和监察机关任职,或主持本部门实际事务,得到进一步历练。第三个阶段出任封疆大员,两度治理湖广(湖北湖南),是展示政治才能的重要时期。第四是进入中央政治集团核心,包括担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担任主管监察和司法的最高长官,深得皇帝倚重,连续担任文武会试总裁,主持全国抡才大典。康熙三十七年补授内阁大学士,最后担任了首席大学士。

吴琠有幸遇上了被后世称作"千古一帝"的英明君主康熙,进入了最高决策层,亲自参与治国理政,以一代辅臣的智慧和审慎名垂"康乾盛世"的功臣之列。

【同期音】吴琠 的政治生涯基本上是一个正抛物线,没有遭受过贬谪、弹压,除了仅有的一次被罚俸外,几乎是平步青云,节节高升。即使是在康熙本朝,这样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

有人说吴琠 是贤良大夫、太平宰相。是什么让他规避了波诡云谲的政治风浪,创造出几乎完美的人生?吴琠 成功的秘诀又在哪里?

第三部分 修为

这座耸立了三百多年的丰碑,静静地迎侯着旭日,送走了晚霞。前来凭吊的后人,无数次辨识着这艰涩的文字。

"嘉才品之兼优,久资心膂;鉴荩诚之自矢,特畀钧衡。慎以居躬,每赞襄乎国是;清能容物,更仪表乎官常。"

"特迁政府,俾佐化权,翼翼小心,盖笃荩诚之悃,休休大度,尽消偏党之私,寄以腹心……"

康熙御赐碑文对吴琠的才能和品德给以很高的评价,在康熙看来这位心腹老臣是忠诚的,而且能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把主持军国大事的重任交给他。吴琠不拉帮结派,不利用职权任用私人,内阁出现空前的团结局面,显示出光风霁月的长者风度。他作事谨慎,处理国政时又能宽容大度,可以采纳不同的意见,是官吏中的楷模。

"清慎勤"是当时流传最广的"官箴",历代官吏都以此自勉,意思是要做到清廉、谨慎、勤勉。吴琠 也一样,"清慎勤"在他身上不仅有完全的体现,而且还反映在更多方面,我们综合近三十年来多位研究者的观点,归纳出四个方面:一是清廉自守,二是智慧超群,三是诚实严谨,四是宽厚和平。也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廉、能、诚、和四个字,或许这正是他赢得成功人生之所在。

【同期音】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吴琠不仅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文化教育,而且时刻按照理教道学的标准要求自己。他把完善自身,不断提高修养,当做毕生的功课。

他一生为官累近20任,从县令做到宰相,最令百官敬畏、百姓钦服的是他的"持己清洁""正身率属"。在调动离任和父母亲病故时,同僚和乡亲送他一点礼物,他婉言谢绝,总是"单骑而去"。父母去世先后在家守制八年,闭门谢客,不接待任何人,也不干预当地任何事务。他管束自己家人也十分严格,长子吴时谦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进士,终身没有做官;侄子参加殿试,因卷面不整齐没有被录取,他身为宰辅,不予说情。他不搞攀亲结贵那一套,没有任何裙带关系。他的四个儿子都娶得是普通人家女子,一个女儿也嫁的是老百姓家孩子。他宦成之后,不置产不置地,老家仍是蓬门陋巷,父兄身上布衣敝履。兄弟、子女个个读书种地为业。而他多次捐俸救济灾民,多次捐款修建文庙、学宫、道路、桥梁。《沁州志》记载:吴琠及后人先后九次捐俸修建沁州文庙和学宫,这也是沁州文庙规模超越上党各县文庙的原因。

【同期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清史列传》说:"居政府,室无妾媵,口不言清……"吴琠从来不说自己是清官,或者不标榜自己,因为清官不是装出来,而是一个人的本色。为什么把"室无妾媵,口不言清"两句话连在一起说,我觉得正是史家的良苦用心。吴琠一生不纳妾,和宋氏夫人白头到老,在封建官僚中更是难得一见。古来清官很多,但也多是三妻四妾,吴琠没有,宋氏夫人是他深山避难时,父亲给他定下的娃娃亲,宋氏十四岁就嫁给了他,但多年不生育,母亲动了给他娶妾的念头,他和家人都坚决不同意。吴琠在《宋氏夫人行述》中对妻子有一个很好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位难得的贤妻良母,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今天,我们讲"严以修身",修什么?就是要克制自己的贪欲。人言"食色性也",能在这"食""色"上把持住,是修身的根本。

史料中对于吴琠的才能作用的表达有这么一些词汇:卓异,选君第一,直憨能事,有才有守,才品之兼优……概括起来就是德才兼备,这一点至今也是我党考察任用干部的标准。单说才能,吴琠 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干才,不论放在什么岗位,都能做出了不起的成绩来。也因此吴琠得到一再擢拔重用,他的功绩表现在营造清初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中,在康熙朝平定三藩、社会趋于安定的大背景下,化解民族矛盾,建立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秩序,积极发展生产是主要任务。吴琠作为主要决策者之一,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三藩平定之后,他建议削减藩镇兵权,实行府兵制度,这是接受历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避免军阀尾大不掉的重大政策调整。在吏部岗位六年,他致力于革除旧弊,制定选拔官吏的新机制;在任御史时,直言进谏,力陈时弊;在湖北巡抚、湖广总督任上,果断平定地方骚乱,干脆利落,没有后患。可以说凡是朝廷感到棘手的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吴琠。吴琠 "有才有守"能把事办好,特别是他执掌十多年的刑部,采取一系列松紧适度的政策,使社会秩序迅速恢复,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另外,他还能识人,敢举荐,所用得当,无偏私。同时又极富创新思想,他不唯上、不唯书,谋断有据,干练果断,办法比别人多。早在确山任知县时,为调动百姓开荒种田,他出计"买草根",实行开发性救灾,为朝廷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他以一个地方小官的身份同皇帝提出新建议,表现了他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吴琠 第三个人文特征是"诚"。康熙说吴琠"唯诚实耳"。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初四,皇帝赐赠吴琠一副对联"约失之鲜矣,诚乐莫大焉。"吴琠 的堂号叫"思诚堂","诚,是吴琠为人做官的一个大的原则。他立足实际,调查分析,据实上奏,对朝廷诚心实意。他在三大政治集团明争暗斗的现实中,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始终深得皇上宠信。他不观颜察色、唯唯诺诺,也不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而是一切为国家长治久安,社稷安危着想。他是谏官、御吏出身,说话讲依据,办事讲原则,所有涉及社会稳定的问题他都要提出来。曾有一段时期,皇帝怀疑他有结党营私之嫌,但他不申辩,而是照常坚持办好自己的工作,很快得到甄别,委以重任,有时一年连升数次。他一生为官十分谨慎,面对朝中大事,公心为上,国事为重,惟恐有负天恩,不敢一日懈怠。

【同期音】诚实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品德。但诚实不是迂腐和鲁莽。孔子云"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吾所不欲",对于徒手和老虎搏斗,不借助任何工具就涉水过河,这种冒冒失失,死了也不后悔的做法孔子是不赞成。而是提倡"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一定要临事而知谨慎,善于谋划,然后才能成功。吴琠一生做事十分谨慎,他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典型。他也是勤政的典范,在基层政府他带头深入民间,和老百姓一起插秧劳动,为了查清案情甚至微服私访,在中央政府洞晓内阁大小事务典章,中风后坚持到内阁上班,甚至夫人去世的邸报送到都顾不得拆开。他说一日能行走的就干一日事,最终累倒在任上,这种精神实在令人起敬。

"君子和而不同",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吴琠立身处事的根本原则。康熙说他"宽厚和平",这四个字字义相去不大,总的来讲是说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吴琠是个具有宽广胸怀的政治家,他在各个职位上,无论是对下级还是百姓,总是宽大为怀。在总督湖北时,有个州官十分骄横,百姓痛之入骨。吴琠 没有将其一棍子打死,而是严加斥责晓以利害,以观其效,惩前毖后的办法竭力挽救。在处理武昌兵变时,吴琠不动声色,宽严有度,将冤假错案平反,深得人心。在总揽纲宪:执掌禁谳中,他注重刑事案件的公正和持平。他反复教育下属,做官不能不用刑,须一眼看定,察其重轻,不可枉操生杀大权,谆谆告诫各级,"人非圣贤,岂能一民不冤、奸宄无漏乎?但谨慎评审,勿悖才,勿任意,庶己无愧于心耳?"对于国家的专政工具,态度是极端慎重的。他曾担任《三朝国史政治典训》总裁,修删历代刑法律典,由于他宽厚和平的治国思想,使清初的法令比较温和,使当朝长期未出现战乱兵燹,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同时,他还重礼教育、教化作用,使清初社会走上有序的发展道路。

【同期音】吴琠自幼经历了明末战乱,颠沛流离,但得到了很好的家风薰染和教育。他从基层一步步走到政治最高层,深知百姓疾苦,体察百官苦衷,当然更希望在一代明君康熙的带领下开创安定统一的国家秩序。无论是廉、能、诚还是和,都是为这个政治理想服务的。

康熙四十四年春天,康熙第五次南巡,吴琠 在朝理政,终日痰咳不止,但每日仍坚持赴朝供职。二十四日,痰喘大作,几至颠仆,被家仆抬回家中。临死时,口授遗疏,一语不及家事,其公而忘私精神实为难能。

此时,康熙在南巡途中,正和群臣念叨。"如果大臣们都能象吴琠一样,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然而就在此时,一颗相星陨落了。康熙闻讯,感慨万分,以致刑部大位好久空缺,他说"吴大学士新丧,朕心不忍!"在审定翰林院撰写的碑文时,康熙总觉得吴琠的好处没有写出来,勒令重写。……饱含着对一位勤政务实的股肱之臣深深的依恋。

今吴琠 逝世已三百多个年头,他的官声、政绩、德业文章己成为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成为后代百世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第四部分 政声

吴琠 去世后,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写了一篇情深意笃的祭文:"公以身系天下之重,……惟公之仕宦为最隆,公之忠勤为最著""公之仕宦可约举者三,试之以吏,任之以官,倚之以弼亮是已。"用"试""任""倚"三个字概括了康熙皇帝甄别使用吴琠 的过程,从下级官吏的"考验",到封疆大员的"信任",再到朝廷柱石的"倚重"。吴琠以超乎一般的"忠勤"和几近完美的"政声"经得住考验,赢得了皇帝的信赖、百官的敬服。"遂极人臣未有之遇,而为千载一时之盛。"得君之至,位极人臣。

张英在这篇祭文中对吴琠 的人生也有一个评价:"公之忠勤可约举者三:一曰立德,一曰立功 ,一曰立言是已。"说吴琠一生称得上古人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不朽人生。

【同期音】"三立"人生,也称"三不朽"。春秋时,有人问,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做不朽呢?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治理好国家;"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两千多年来,始终是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史上,只有孔子、周公等少有几个人堪称"三立"。

那么,吴琠 到底能否达到这个标准?是不是符不符合这样的评价呢?张英的评价会不会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有必要对他一生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入探讨。

我们根据史料将他在不同职位上的作为进行了一番梳理,觉得可以概括出以下几条:

第一,在国家经济恢复和社会安定等方面建立功勋。吴琠一生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治理地方上,能紧紧抓住民生的根本,采取恰当的措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确山,劝开垦、擒盗贼、设义学、筹军需等,面对十室九空的局面,吴琠 就千方百计把老百姓召回来,大规模垦荒。面对盗匪猖獗,亲自出马,计擒匪首,安定人心;在这两项任务完成后,立即开始更化改制,兴办学校。康熙十二年"平定三藩"提供军需,确山能及时筹措,既不影响军需,又不增加百姓负担,都有赖于此前连续几年的经济恢复。在湖广巡抚和湖广总督任上,吴琠 以封疆大吏的身份,更加体念朝廷的意图,所做事情无不关乎民生关乎发展,同样做了一些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基础性工作。

【同期音】解决湖北战后安定问题是朝廷头痛的事,"平定三藩"湖广是前沿阵地,问题很多。这一次和在确山不同,以一省一域大局来考量。他初到武昌,接连出台几项政府法令,禁止燃放爆竹,禁止滥差,禁止滥刑,宽待士子读书人,禁止私械格斗等,这五条禁令,三条是规范官吏的行为,两条是更化改俗的。没有一条压制和盘剥老百姓的规定,而是极大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所以几年下来,物产丰稔,社会安定,俨然盛世气象。

此时的吴琠 对于天下初定,老百姓追求安定和朝廷与民休息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吴琠一生主要努力方向。吴琠 在确山和湖广开辟了朝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试验田。

【同期音】康熙二十七年,在家丁忧期间,接到藩司来函,说给沁州增加赋税1300两,当即去信说明情况,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看出吴琠对于朝廷政策的把握和对民生的关注。他说:"所谓简明赋役全书者,不过删繁就简,使其明白易晓耳。非于原额之外,可任意增减"。体现了他敢于为民请命、发展民生、休养生息的一贯思想。有时,吴琠 甚至亲自参加劳动,跟老百姓一起耕作,《沁州志》就记载了一个故事,他到武昌赴任时,专门从家乡准备了很多瓜菜等作物种子,带到那里发给乡民种植。

吴琠 尽管没有直接参与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等康熙初年的大事件,但他"面折廷争,疏陈利病"对于国家政治秩序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首倡恢复府兵制。纵观中国历史,藩镇割据、宦官乱政、外戚干政等等灾祸不胜枚举。清朝260年基本上没有出现藩镇作乱。三藩作乱时,很多地方督抚因手中没有兵权,只能束手待毙。吴琠 敏锐地看到兵权过于集中的危害,果断上《请复巡抚道员管兵疏》,建议朝廷使总督、巡抚、道员各管兵将,消减提督、将军和总兵的兵权,主张增加总兵名额,划分辖区,分其兵权。这是"三藩作乱之后的兵权改革的具体措施,使清朝永绝藩镇割据之祸,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再比如,康熙二十七年"武昌兵变",平三藩后,朝廷裁撤兵员,散兵落魄无依,推夏逢龙为首,攻巡抚总督衙门,巡抚柯永 投井。吴琠授命接任湖北巡抚,处理兵变善后事宜,平反冤假错案,不动声色妥善完成裁兵工作。在任湖广总督时,公捕"武冈事件"首犯,罢免激起民变的官吏,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第二,在推动文治教化,为国选才方面做出贡献。康熙时期比较重视人才选拔,朝廷多次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对科举考试也十分重视,吴琠 对于推动文教和科举可谓情有独钟,多次参与"擢拔名俊",为国选材的工作。吴琠先后参与或主持过七次科举考试:康熙八年任河南乡试同考官;康熙二十九年任湖广乡试监临官、武乡试主考;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会试任副总裁、读卷官,武会试总裁、殿试读卷官;康熙三十九年任庚辰科会试总裁,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同期音】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会试,吴琠 以内阁大学士身份主持了这次选才工作,所选进士305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朝廷名臣,如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雍正朝任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年羹尧(字亮工),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赐一等公。这一科所选人才多在雍正、乾隆朝发挥了作用。

吴琠还注重对基层官员的选拔任用,将有才有德的官员推荐到重要岗位上。吴琠在吏部就以"本朝选君第一"闻名,到地方任职也积极兴办教育,选拔人才。他生平留意人才,但从不妄交滥举,"所荐引皆廉能吏。"如张鹏翮、金国正、张泰交等。

【同期音】康熙四十年四月一天,兵部引荐金国正,皇上问大学士伊桑阿"金国正如何?"伊桑阿说吴琠 知道。皇上转问吴琠,吴琠说:"金国正为人健壮,才技优长,从前征葛尔丹时,愿意自出家财随军效力,臣曾启奏过。"皇上说:"你说好,定然是居官好。"从《康熙起居注》中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吴琠 知人善任、客观公正、知无不言、敢于负责的精神。

第三个贡献在于吴琠为清朝司法实践作出积极探索。吴琠 担任刑部尚书9年,秉持公正,断狱持平,议罪量刑,特别谨慎。他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滥用刑罚,非常注重刑事案件的公正和持平。他说:"做官不能不用刑,然须一眼看定,察其重轻,不可使皂隶操生杀之权"。清初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老百姓一旦有违官府意愿,就难免遭受各种刑罚,致使一些地方屡屡激起民变。吴琠亲自处理"武冈事件"等官民矛盾,切身体会到"爱财惜命"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官吏严禁滥差、滥刑。他教育各级操生杀大权的官吏,"谨慎详审,勿恃才,勿任意,庶几无愧于心。"对于国家专政机器,要极端慎重,尽可能做到不错杀一人,也不漏网一个坏人。吴琠 公正持平的法制思想对于清初政治稳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同期音】康熙在评价当朝大学士时给吴琠 的评语是"宽厚",不仅是说他为人胸怀坦荡、宽容雅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的政治主张是宽厚的,天下万民都是朝廷赤子,要体恤民生之艰难,要重视人民的尊严,要推广儒家的人本思想和治国主张。吴琠 的思想对康熙是有影响的,所谓"同气相求",康熙使用吴琠就说明了他对这一思想是认同的,这从康熙朝后来政策中是可以看到的。某种意义上说,吴琠为康熙宽松政治起到了示范和榜样作用。

【同期音】我们说"严以用权",就是不能讲公权私用,更不能滥用。私用玷污了自身,滥用损坏了社会。吴琠讲"勿恃才,勿任意"就是这个道理。

吴琠 在朝廷不仅树立了司法公正的榜样,他还是勤勉政务的榜样、廉洁自律的榜样、团结协作的榜样,以及勇于创新和敢于担当的榜样。他熟悉阁事、洞晓典章是勤勉;他带病坚持工作,倒在工作岗位上是勤勉;他微服私访,平反冤狱是勤勉;他劳心阅卷,精心奏事是勤勉,他的一生可以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拒收财物,单骑而去是清廉;他不攀炎附势,不拉帮结派是清廉;他唯才是举,知认识人是清廉;他专心政务,夫人去世而不知是廉洁;他临终只字不言家事是清廉。《清列传》说他"性资凝重,操履端方",光风霁月,一代良臣。

吴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平三藩时驿务繁重,然而确山与信阳间180多里没有驿站,吴琠 呈请上级将竹沟店巡检司移至去两地均八十里的地方,取名新安店。河南巡抚佟凤彩夸奖他"确山令年少才长,自我朝定鼎以来,无一令有见识到此者。"陕西大旱,朝廷要求将屯于荆州的漕米用兵船运往襄阳,吴琠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方案,大大节省人力物力,事半功倍。在武昌发现诸多因卷入"兵变"的冤案,吴琠盯着刑部批文,深入调查,翻案重审,平反冤狱数百人。在百姓中赢得很高威望。这些都是鲜活的例子,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同期音】吴琠 是御史出身,像魏征一样是谏臣、直臣,但他不是激烈偏激的人物,他反对言官御史以弹劾为能,主张养人廉耻,提倡"德政"。凡事从公起见,可以服人。包括他参革的人都服他,这是多大的正能量?皇帝倚重,百官敬服,百姓感恩,但吴琠 没有洋洋得意,而是泰然若素,一点也看不出骄傲的样子。 在杨尤奇《祭相国吴夫子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者立品,宁为狷,无为狂。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耶?"这是吴琠 对这位同乡后学者的谆谆教诲,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吴琠 的为人处世原则,时刻克制自己,有才有守,可做一个直臣,绝不能忘乎所以。

在内阁他仍旧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仅保持了良好的办事效率,而且保持了殿阁同僚之间的团结,出现了大清立国以来最为同心协力的内阁班子,康熙最忌讳大臣之间结党营私,尤其是内阁大臣,过去明珠、索额图等山头林立,康熙尤为恼火。吴琠主持内阁后,朝廷内外真正出现了偃武修文的新气象,康熙皇帝终于可以悠然自得地南巡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了。

说了吴琠的品行操守,也就是"立德",我们再看看他有哪些值得传世的言论和思想。综合以上的作为,我们将吴琠 的思想简单概括为两点;一以民为本,二宽仁为体。围绕这些思想他有很多言论,在当时都是十分难得和独到的。比如,主张官员走出衙门,了解民情。实际上就是调查研究,察吏安民,改变官场作风,再比如,"爱财惜命",他经常和各级官吏讲的四个字,甚至认为是做官的基本标准,这是儒家"民胞物与"思想的深刻体现,也是吴琠民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吴琠清廉不言清,功高不居功,躬身实践,言行一致,不是标榜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是真理学家。

吴琠 "宽厚和平,持己清洁"的水晶般品格,不仅在当时,被康熙皇帝作为最倚重的大臣,视作群臣的榜样,就是在今天,吴琠 言行一致、德才兼备、襟怀坦荡的精神品质仍然是我们所追求的。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吴琠 就是一面镜子,其忠勤、爱民、清廉、宽容的美德,是耸立在道德高地的一座丰碑。让我们发挥其砥砺操行、标拔志气、美育心灵之用,进一步发展和弘扬廉政文化,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掌握规律,振奋精神,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