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沁县:凝聚企业力量 助推全面建成小康

上接一版

近年来,该公司从种到收,采取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保姆式服务方式,公司和农户直接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并实行最低保护价的收购办法,使农户种植有保障,连接市场有主体,农民种植放心,增收有依托,公司以专注辣椒产业,优化农业结构,助力扶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

该公司崔庆平介绍,公司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今年公司二期扩规投资3700多万元,带动沁县850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500户增收致富,种植面积也比同期增长了5000多亩,按亩产4至5千斤计算,可为老百姓增收6000元左右的收入。

2019年该公司以沁县为主,辐射周边县区发展种植辣椒面积15000余亩,其中沁县10000余亩、潞城1600余亩、屯留2000余亩,沁县辣椒种植面积涉及13个乡镇,256个行政村,农户5771户。其中贫困户4277户,非贫困户1494户。根据目前辣椒市场情况,按照最低保护价1.2元计算,亩产收入也可达到4000元左右,户均增收2000余元,今年,该公司根据市场行情将辣椒收购提高至2.0至2.2元,椒农收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为更好带动贫困户增收,该公司近期还采取鼓励贫困户带资入企,贫困户贷款5万元入企,即可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又使贫困户每年净得红利4千元,直接为乡村巩固脱贫成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真是感谢党的政策好,住上新房子,门口再就业,种地就业两不误。”贫困户李喜栓喜在心里,乐在脸上。他在该公司务工已经两年了,“以前打工总是收入不稳定,还顾不了家,现在自己也种植了辣椒,今年收成很好,也能卖上好价钱,还有稳定的就业收入,现在比以前的日子好多了。”

据了解,该公司计划在三年时间内,辣椒种植基地以沁县为主,辐射周边地区发展到4至5万亩,同时积极引进辣椒深加工生产线,延伸辣椒生产产业链,进一步提高辣椒产业附加值,带动3万余农户脱贫致富,以打造沁县“辣椒之乡”绿色品牌。

产业兴旺 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现在都60多岁了,出去打工也没人要,我的大棚是一亩半地,一年能种植两季,西葫芦(北瓜)下来一年能挣五、六万块钱,种一季西红柿还能收入2万多块钱,抛去开支一年纯收入也能达到近7万块钱,现在生活条件也改善了,经济也富裕了。”在沁县故县镇下清河村的日光蔬菜大棚里,61岁的贫困户吴海鹏正在采摘着鲜嫩的北瓜。

下清河村位于故县镇东南2.5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72户508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户151人。

脱贫攻坚以来,故县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群众增收这个“牛鼻子”,投资40万元,帮助设施蔬菜种植群众通水、通电,并落实28座日光温室大棚的棚内种植补助,同时委托沁县千里绿种植专业合作社集中经营管理,帮助群众销售,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初兴建日光蔬菜大棚产业是由沁县龙飞公司率先在故县镇下清河村实施设施蔬菜种植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由龙飞公司负责建棚,雇用下清河村民务工的形式,在全县掀起了种植设施蔬菜的大潮。之后,在部分村民掌握了种植技术后,故县镇党委、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群众自主建设日光温室大棚,拓展设施蔬菜产业,由此设施蔬菜产业在下清河村逐年壮大。

目前下清河村现有日光温室大棚54座,带动55户192人,其中贫困户16户63人,每户年均增收3-5万元。

产业融合 决胜脱贫在今朝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沁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持续发力,尽锐出战,投资8342万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26个,全县有机旱作农业面积逐步扩大,沁州黄小米种植达到8万亩,晋汾高粱达到5万亩,新发展辣椒2万亩,新建册村、南余交百万只肉鸡场、万家乐40万套肉鸡种鸡场,肉鸡产业逐渐延伸,新建沁州黄物流仓储,红之源辣椒酱加工等深加工项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后劲十足。以强劲攻坚态势,聚焦交好一本总账,打赢三场战役,做好三个衔接,强化六大保障,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

如今,沁县的老百姓正以斗志昂扬的精神走在全面小康生活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