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政企合作等模式大力发展肉鸡养殖,实现“井喷”发展;沁州黄集团及沁园春矿泉水等大批深加工企业与全县6000户贫困户建立紧密链接加工机制,2118户贫困户贷款10590万元,享受每年4000元资产收益分红,还全部享受政府贴息;1210户自贷自用5768万元,用于自主发展生产。当年响应毛主席兴修水利号召,千名妇女兴修水库千女湖的石板上村, 借助沁县旅游品牌“端午民俗文化节”,开启乡村农家游等项目旅游接待业,高峰期出现24小时游客千人以上,仅电商土特产销售就达3O万元,2019年石板上村依托乡村旅游集体经济收入70多万元。
安民福民夯厚基 勤劳致富共脱贫
“为政之根,在于安民。”县长张宏伟旗帜鲜明指出:“民生改善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基石”。
家家户户新路通,纤陌绿树相映红。如今,沁县全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家户各呈新景。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城渔市,锦绣沁州景更新。脱贫攻坚以来,沁县累计实施水、电、路、网、房、舍、场等项目1134个,全面补齐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短板;投入资金2.6亿元整治村容村貌,硬化巷道1701.82公里,绿化村庄44.35万平方米;异地搬迁2474户,新建搬迁房16.3万平方米;306个行政村,村村实现水、电、路、网全覆盖,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和文体活动广场,山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交通难,一难变万难;道路通,一通变百通。脱贫的路子千万条,但每一条都离不开交通条件的改善。2016年以来,我县投资6亿元,强力推进478.226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切实助力脱贫攻坚。一条条“畅、美、洁、安”的乡村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切实解决了农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山区群众实现了“出门有路,抬脚上车”的梦想,不但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而且让万千群众踏着“四好农村路”奔上了脱贫致富路。与此同时,随着“四好农村路”不断延伸,我县以“交通+”新模式,实现了产业兴旺、人居环境美丽、乡村振兴等多重效应,为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先行保障,让美丽沁州正变身美丽经济,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如今,在沁县的每一个角落,思想扶贫的甘泉润物无声,鲜活的身边典型,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撑起了精神脊梁,打通了群众思想上的堵点,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已注入每个沁州儿女的精神内核。我县全面深化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从生产奖补入手,对1814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进行奖励补助,在85个村建爱心扶贫超市,让贫困户靠勤劳换取积分,调动贫困户主动脱贫和参与村级公益事业积极性相结合。从倡导“德孝”入手,开展“孝老爱亲”先进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选出先进集体15个,先进模范66名,全县306个行政村实现了“一约四会”“一墙六榜”全覆盖,至上而下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文明乡风,沁县率先从精神激励脱贫入手,大张旗鼓评选表彰全县“脱贫光荣户”“致富光荣户”,在全县营造出贫困户率先脱贫光荣、靠勤劳致富光荣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创作一批扶贫和勤劳脱贫的感人事迹,引领和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自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的群众自觉脱贫积极性。
基本生活有保障并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如何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富起来才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法宝”。
只有就业稳,脱贫才更有底气。沁县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人为重点,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努力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形成就业扶贫长效机制。沁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实现动态管理,2014年以来,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5000人次,转移就业4000余人次。为193名跨省务工贫困劳动力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120000元。并为全县34339名贫困人员代缴社会养老保险费34.34万元。让贫困群众用勤劳双手改变自己的现状,托起美好时代“稳稳的幸福”。
党建引领脱贫路 绿水青山景更新
“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检验党建看脱贫。”
在脱贫攻坚中, 县委政府向全县基层干部提出更高要求,把抓好党的基层建设作为抓好脱贫攻坚的第一关键来抓。坚持靶向治疗,精准滴灌,下足“绣花”功夫,让“党建+精准扶贫”成为脱贫致富的关键招数,全县上下形成抓党建引领大脱贫的新格局,实现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同频共振、互促双赢。严格要求“三严三实”在全县各基层全域工作中做细做实。沁县大力支持全县党员举旗亮员,创办领办各项脱贫致富项目,495名基层党员共引领发展脱贫致富项目430个,仅此一项,带动1万多名农民群众人均增收1600元。
我县全力推行帮扶单位一把手双周到村集中现场办公制,县乡村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一线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全县124个包村单位、277支市县驻村工作队633人,179名第一书记,坚持每周5天4夜驻村帮扶,实施帮助贫困户销售自有特产,寻找就业岗位,掌握致富技能,看病就医报销,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五帮”;聚焦剩余任务、失学辍学、基本医疗保障、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安全饮水、产业扶贫、兜底保障、账实不符“十清”;村情民意走访,基础工作巩固,政策措施落实、资金项目盘点,内生动力提升、作风问题整治“六大行动”,尽锐出战,把全县精锐力量主要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上。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沁县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坚持常态化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从2016年起共整顿后进支部124个,并将“五必访”“三必问”“4+1”包联好做法固定成规。如今,安家岭村变了,从软弱渙散村变成了坚强战斗优秀堡垒标杆,从一穷二白的后进变成了产业兴旺的典范;南里村变了,党建扶贫车间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芦家岭村变了,优秀干部包村种下“摇钱树”,特色种植带来了特色收入新变化;走马岭村打造“红色文化村”,为山村注入发展新动力。
支部引领激发村集体经济活力。沁县投入资金9925万元,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49个,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联动发展模式,把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为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实施提供了坚实组织保障。全县30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实现新突破,2020年底年收入5万元以上村将超过90%。
精准特惠扶真贫,不让山沟角落落一人。全县创新开展“五帮”活动,通过消费、教育、就业、扶贫、健康扶贫五方式,帮助农户销售农副产品、手工制品1600余万元,金融扶贫贷款16357.74万元,帮助联系外出务工人数8100余人,让阳光雨露洒向沁县每个贫困角落。
天道酬勤酬群英,精准扶贫拓富路。如今,经过数年综合艰苦努力,沁县精心打造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创建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一个曾以“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知名贫困县——沁县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县域经济新活力高质量发展,从2014年以来,38270人率先实现脱贫,179个贫困村整村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9年5月21日,沁县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一个曾戴了34年的贫困县帽子,在全县人民勤劳致富特色产业创业发展中正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沁县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务实干劲,奋力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加倍建设绿水青山新家园,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