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残疾人能实现自食其力已是不易,而能干出一番事业更要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艰辛。在新店镇蒲沟村有这样一位残疾人,他身残志坚,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敢想、敢做,凭着一股吃得苦、耐得烦的劲头,硬是闯出了一条育苗种菜的致富路,从此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当地有名的“种菜达人”, 从被帮扶对象成为能帮助别人的“领头雁”。他就是杨庆峰。
有了自己产业,脱贫就有了保障;生活就有了希望,日子更有奔头了……近日,记者走进新店镇蒲沟村,真切感受到了精准脱贫为贫困户带来的新变化。
因病致贫还欠下巨额外债
夏日的骄阳红似火,6月25日上午,一场雨过后的新店镇蒲沟村田间地头庄稼长势喜人。在蒲沟村西头,49岁的杨庆峰正在他的蔬菜大棚里打理西红柿、茄子和黄瓜。只见一畦畦生机盎然的蔬菜遍布在整个大棚里,嫩嫩的蔬菜苗生机勃勃,翠绿诱人。
看着他精心种植的蔬菜枝繁叶茂,杨庆峰憨厚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育苗种菜如今是他的“甜蜜事业”,让他尝到了育苗种菜的甜头。随行的新店镇副镇长苏虎峰介绍说:“杨庆峰人勤快,现在已是我们镇的育苗种菜能手、脱贫致富的典范。”
提起育苗种菜户杨庆峰,在当地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靠自己辛勤劳作改变了全家的命运,不仅战胜了命运的不公,还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
1995年,23岁的杨庆峰自感腿疼,行动不便,到处求医但是一直确定不了病因,后来在晋城一家医院做了CT后,结果诊断为“股骨头坏死”。一个靠劳力吃饭的人,却得了这么严重的病,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家人充满希望的生活突然黯淡无光。
为了治病,杨庆峰远赴河南洛阳、郑州等地求医问药找中医治疗,先后吃了十多年中药,医药费每年就得花销4万多元,仅靠种五亩地为生的他因病致贫。为了看病他到处借钱,几乎亲戚朋友都借遍了,还欠下巨额的外债,经济拮据的杨庆峰很苦恼,也很迷茫,一度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常年需要吃药,家里缺乏劳动力,又无固定经济收入,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境地。“前些年过年的时候都没有钱买东西过年,成天光为钱发愁。”杨庆峰说。凭着一颗摆脱贫困的坚定信心,他拄着拐仗开垦出荒山荒坡,四年时间开荒16亩,种植了十余亩玉米,每年增收2万多元。尽管这样虽然能贴补些医药费,但是对于欠下的巨额外债仍然是杯水车薪。
依靠勤劳双手实现稳定脱贫
近年来,沁县扭住产业扶贫不放松,为稳步推进全县脱贫攻坚进程,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全县种植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多元产业支撑群众脱贫增收的能力。
杨庆峰一家4口人,在3年前日子还过得紧巴巴,由于残疾且家庭非常贫困,2014年,在开展精准扶贫中,村两委把他家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上贫困户,自尊心强的杨庆峰觉得并不光彩,怎么能改变生活现状?杨庆峰做梦都想着脱贫致富。但摆在他面前的事实是,除了一股子想改变的劲头,自己又是残疾人,没技术、没资金,啥都干不了。在三级帮扶人的引导和关心下,杨庆峰开始盘算如何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摘帽。
“自从我家被确认为贫困户后,镇村帮扶干部多次打电话或者入户了解情况,提出结合村情实际和个人意愿制定脱贫项目,谈发展产业的事 。”杨庆峰说。杨庆峰贫困不失志,认准党和政府开展的精准扶贫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大好机遇,结合当地良好生态环境,从此,杨庆峰开始了他人生的“逆袭”之路。刚开始,他与妻子张虎英商量着一起创业,让小日子过得更好。夫妻二人在自家小院小规模种植蔬菜、育菜苗,便去新店镇和临近襄垣的一些村镇赶集卖蔬菜苗。
尝到育苗卖钱时间短见效快的甜头后,杨庆峰由单一的蔬菜苗品种扩大到育茄子、西红柿、西芹、辣椒、葫芹、白菜等。2018年,杨庆峰参加了沁县扶贫办组织的种植技术培训后,他利用积攒的一些积蓄,精心挑选了村西头一处自然地理条件适合种大棚蔬菜的场地,发展了2个蔬菜大棚,把全副心思放到育苗种菜上,用勤劳的双手改写着命运。他运用学到的科学技术,使用农家肥,发展培育菜苗,种植绿色蔬菜。他还去南池村山东籍种菜大户李建德那里学习育苗技术,(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