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本期共4版(1-2-3-4)
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实质与四大体系
刘 耀 清

有机旱作农业,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1—23日视察山西时,为我省指明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近年来,我县积极响应,先后在定昌、段柳、漳源、新店、次村等乡镇持续实施了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县、封闭示范区、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乡、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村的创建工程,收到了理想的效果。但在实践中,在一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技术特色提炼不够、内涵把握不够精准、技术体系不够健全、经营体系尚有差距,标准和模式不甚完善等方面的差距。有必要对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与体系进一步全面理解,把握内涵,健全体系,实现创建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的初衷和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特别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山西少雨缺水,要保护生态、节水发展,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

第一、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

第二、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

第三、要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第四、要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以上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体,体现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基础、方向、重点和目标。

基础: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对于这一基础,要充分挖掘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优势,总结成功典型和经验并发扬光大。

方向: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对于这个方向,要把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长期坚持。

重点: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对于这一重点,要集中科研、推广和农民智慧、传统农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真正成为科学体系,具有学理和实践支撑。

目标: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对于这一目标,要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打造有机旱作农业的标准和模式,使其成为能够代表我国的现代农业重要品牌,在国内立起来,在世界立起来。

一、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实质

有机旱作农业有着特定的内涵,应从学理和战略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从学理层面理解和把握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

从学理上讲,作为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有机旱作农业是相对无机、灌溉农业而言的。无机农业起源于工业化,农业大量使用工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工业产品,这些产品是化学无机物,所以称为“无机农业”或“化学农业”。生产这些无机产品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能源,故又称为“石油农业”。无机农业奠定了现代农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形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导致了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相互不和谐,农产品质量的不安全等问题。

有机农业是对无机农业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偏差的纠正。在“有机旱作农业”中,有机农业的内涵是: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的互惠关系,本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杜绝农业化学产品的投入和农业面源污染,投入有机肥料及有机物,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保障有机、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互惠互利、永续良性发展。

所以,要把握有机旱作农业的三个基本内涵:一是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障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惠。二是杜绝化学品投入,增加有机物投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清洁生产。三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永续发展。

与此同时,还必须把握有机农业的内在精神:

有机农业的内在精神,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种维护土壤健康、生态系统健康以及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它仰赖自然的力量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内在循环;而非使用外来的有害物质。有机农业结合了传统、创新与科学,希望能创造更美好的环境,并且提升所有生命的生活质量与适当的关系。”目的是“让各种有生命的生物都健康”。

要想种出有机产品,就必须用有机的方式去生产。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质是生产不出健康产品的。农作物生长就像人体一样,也需要各式各样不同的营养成分。但化学肥料仅含氮、磷、钾三种成分,并不足以维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农作物需要的养分有88种;除土壤中的各项养分外,更重要的是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因为它们能将各种营养成分合成农作物所能吸收的型态。但不论是化学肥料、农药或除草剂,都会伤害土壤中的微生物。至于各种病虫害,那是农作物的症状,而不是病因。因为农作物本身没有足够的养分,不健康,才会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解决的方法应该是治本,让农作物长得强壮健康有抵抗力,而不是用药把虫杀光。使用农药或杀虫剂甚至不能说是治标,因为害虫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农药或杀虫剂会伤害土地、伤害其他有益微生物,反倒使得生物链不平衡而病虫害更加严重。

因此,在有充足营养支持下生长的农作物,才是营养健康的。而有充足营养支持的农作物,才能够生长出农产品原本应该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也就是人们对某个食品本来味道的感觉,即:就是“这个味道”,就是“好吃”。有机农作物不使用伤害土地及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当然是比较健康也比较环保的。因此,使用有机的方式,才能够种出最优质的农产品。

有机,不只是耕种,还包含生产、分销和食用不同层面的内容。生产过程不投入“化学物质”等违禁物品,分销过程和食用过程也必须尊重自然和执行国家有机标准。生态学告诉我们:“你不可能单纯地只做一件事”。所以,在农产品到食品过程中,不只是怎么种,还牵涉到怎么储存、怎么加工、怎么包装、怎么吃法,如果有一个环节执行的有机标准不到位,最终的食品就不是有机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

有机旱作农业的“旱作”,是针对缺水的自然条件提出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山西由于缺水,农业无法实现“灌溉”“水浇”,必须有效利用有限的雨水资源,实行“旱作”。所以,在有机旱作农业中,“旱作”的内涵是:从我县丘陵沟壑立地条件的实际出发,发展水利设施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把握选择抗旱品种;深耕疏松土壤,便于最大限度地接纳雨水;实施秸秆还田、增加腐殖质,提高土壤积蓄雨水的能力;杜绝化肥农药投入,防止土壤板结;施入腐熟农家肥和有机肥,发挥保持土壤疏松易于雨水渗透的作用;运用旱作技术,适时中耕锄地,发挥“锄头上有三分水”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六管齐下”,才能实现有机旱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和谐、永续发展的目标。

(二)从战略层面把握有机旱作农业的实质

从战略层面把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实质,是把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内涵的重点。具体有四个方面:

第一、有机旱作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

化肥、除草剂的投入,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必须杜绝化肥、除草剂等化学品的投入,保护生态环境,,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长期坚持。

第二、有机旱作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分散的丘陵沟壑立地条件,是抗旱的最大制约。这一现实,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技术路线上,必须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也必须长期坚持。

第三、有机旱作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比较优势

有机旱作是我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历史源远流长,独具一格。以精耕细作、纳雨蓄水保墒、用养结合为核心的传统有机旱作技术,构成了我们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弥足珍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省探索并产生了以精耕细作、抗旱保墒、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结合为主要特点的“三庄一寨一山一川”(壶关晋庄、闻喜东官庄、屯留王公庄、昔阳大寨、柳林董家山、陵川平川村)、“小麦十杆旗”等一批旱作农业典型;尤其是坡改梯、沃土肥田、培育具有保水、保土、保肥“三保”功能的“大寨海棉田”技术,更是成为旱作技术的经典范例,在全国负有盛名。

新世纪以来,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等旱作节水技术,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旱作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效融合。经过历史积累和长期实践,基本形成了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这是农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比较优势,很有长期坚持和发扬的必要。

第四、有机旱作农业,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农业和农村占据着全县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理顺了,才能有绿色发展的坚实基础。

总之,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技术路线、比较优势和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路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我们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实质,加深对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重要性、战略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把握有机旱作农业内涵实质要防止两种偏向

实践中,全面把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实质,还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偏向:一是把“有机”与“旱作”割裂的偏向,有机旱作农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技术体系,不能把有机旱作农业理解和实施为有机农业+旱作农业,要防止割裂实施的偏向。二是急于求成的偏向,有机旱作农业是一个科学的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实践中既要积极推动,又要遵循规律。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二、保障有机旱作农业规范发展的四大体系

保障有机旱作农业规范发展,需构建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的四大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品牌体系。

(一)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是有机旱作农业的灵魂和立家之本。构建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重点要念好“土、肥、水、种”四字经。

土——乃万物之源。由风化的岩石粉末、微生物及枯枝落叶、空气、水分等构成。是一个纯净的、活的自然生态系统。土壤,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所有生命体的营养都来源于食物营养,食物营养来源于作物的营养,作物的营养来源于土壤的营养。以此逻辑推理:人的生命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是土壤的营养质量。在耕地上种庄稼,几乎所有的措施都要通过耕地土壤才能发挥作用,以此,深耕土地、平田整地、改良土壤、秸秆还田、建设标准农田,提升土壤蓄水蓄肥保墒能力,是有机旱作农业的立地基础。

主要措施:因地制宜平田整地、整修地埂;深翻土地、加厚活土层;建设水平梯田、秸秆还田,提升农田土壤蓄水蓄肥保墒能力。制定有机旱作农田标准,把宜耕农地建成适于有机旱作的标准农田。

肥——是提供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根据土壤营养成分含量的检测结果和所要种植的某一种农作物生长对营养成分及数量的要求,科学配肥、合理施肥,增强土壤肥力和生产能力,保障和维护土壤的生态平衡。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

主要措施:全面秸秆还田、投入腐熟农家肥和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进行检测化验,明确土壤营养成分含量,根据土壤营养成分含量和所种植农作物对土壤营养成分含量的要求,进行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生长特性,缺什么施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该什么时间施什么施多少就什么时间施什么施多少,以标准化的施肥法,满足农作物所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需要。

水——乃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所以,在保障土壤吸水、保水、蓄水能力的同时,有条件的实施集水和节水工程,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关键环节。

主要措施:因地制宜推广防蚀固土蓄水、秸秆覆盖保墒、生物节水、沟垄种植、免耕少耕、深翻深松等技术措施。重点在于实施“五水”有机旱作农艺科技:一是秋耕壮垡促进渗水:秋季深耕20 厘米以上,进行耙(耢),消灭坷垃,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土壤熟化,改良土壤结构,结合秋耕进行施肥,增强冬雪消融渗水能力。二是顶凌耙耢促进蓄水:春季风多降雨少,土壤水分散失快,通过顶凌耙耱(耢),破除地面龟裂,弥补裂缝,消灭坷垃,切断土壤毛细管,保蓄土壤水分。三是浅耕踏墒促进保水:随着温度上升,杂草萌动发芽,在播前6—10天进行浅耕操作,以除草活土,提温保墒,破碎坷垃,利于播种。四是镇压踏实促进提水:视土壤墒情,坚持压干不压湿的原则,在播前、播后进行一次或多次镇压,使土层下松上实,促进下层水上升,利于出苗。五是中耕松土促进保水:谷子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使土壤含氧量不断减少。通过中耕松土,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向土表运送,减少蒸发散失,使得大气中的氧气不断进入土层,二氧化碳不断从土层中排出,提升谷子的呼吸功能。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因氧气充足而活动旺盛,大量分解和释放土壤潜在养分;并且能够增大受光面积,土壤吸收太阳辐射热能,使得热量向土壤深层传导,提高土壤温度;通过中耕,使土肥再次得到搅拌而相融,从而促进谷子新根发生,提高吸收能力,繁茂生长,增加分蘖。

种——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作物高产,多抗,优质的内在因素。农业生产不论采用什么先进工具或应用任何现代化技术,都必须通过种子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种子是食物链中的第一个环节。用适宜良种牵引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措施:尽量运用农民认可的传统品种和适宜品种。注重提纯复壮,培育出合格的种子。

由于技术体系的技术性很强,在工作推进上:一要充分肯定和尊重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传统农艺和技艺,这是实践经验的精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二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运用科技手段丰富和提升传统农艺和技艺水平;三要制定有机旱作技术的“傻瓜化”集成技术标准体系,以易于被农民接受和使用;四要下功夫培训农民,让农民成为现代有机旱作农业的行家里手。

(二)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有机旱作农业的产业载体,核心是按照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能够彰显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的产业体系,要突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两个重点。

农业的产业优势在于“特”,丘陵区的地理地貌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必须突出这个优势,着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把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与区域特色的农业资源结合起来,扩大优势农产品生产,用特色优势农业承载有机旱作农业。

我县传统的谷子、高粱、小麦、玉米、红薯、胡萝卜、萝卜有着特殊的营养及药用功能,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追求营养健康和功能保健的消费热品,这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主打“特色”“优质”牌,加快培育优质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是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主导方向。

循环农业是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推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构建有机农作物—秸秆—养畜—畜禽粪便—有机肥肥料—有机农作物等上下游互逆的循环链。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必须落脚到市场,形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这才是产业结构性改革的初衷与使命。仅有产业优势,没有市场优势,生产出的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到好价钱,就不是产业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持续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

培育市场,关键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必须下大力气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知名品牌,用品牌引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要着力改变品牌多、小、杂、乱现象,加大整合力度,重点打造几个有机大品牌,有效避免内部无序竞争状况。

(三)经营体系

经营体系是有机旱作农业的运行保障,重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有效的经营主体,再完善的技术体系、再合理的产业体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把构建和完善经营体系放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突出位置,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构建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经营体系的龙头,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龙头企业:鼓励引导支持工商资本、工商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批有规模、有技术、有市场、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对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要针对龙头企业少、小、弱的现状,重点在用地、资金等政策上给予扶持,尽快补上龙头企业的发展短板,使龙头企业成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头雁、承载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社:资源合作、信息合作、生产合作、流通合作,资金合作、技术合作,引导小农户进入合作社,是解决“一家一户”进入现代农业、进入产品市场的必要途径。

家庭农场:对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要核定经营规模和示范标准,给予重点扶持。

(四)品牌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的内涵,就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要成为重要品牌,有机旱作农业的农产品要成为品牌农产品。

旱作农业品牌体系主要是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按照上述内容,建立和形成完善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品牌体系。

农产品品质的品牌有三个:一个是有机产品,一个是绿色产品,一个是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要具备有机或者绿色的品质。

有机产品

有机产品是按照有机农业方式生产,产品是按照作物本身的自然要求生长的,产品质量是绝对安全的,这里我们主要说说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包括有机粮食、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等、有机茶产品、有机食用菌产品、有机畜禽产品、有机水产品、有机奶粉、采集的野生产品以及用上述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

有机食品判断标准

1、原料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或野生天然产品。

2、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

3、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注重生产过程监控,健全的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强调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推行基本不用化学投入品的技术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一般需要有转换期。这个转换过程一般需要2-3年时间,才能够被批准为有机食品。

4、有机食品必须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认证制度是一年一认证。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绿色食品标准共分为两个技术等级,即AA级绿色食品标准和A级绿色食品标准。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绿色食品标志还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通过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包括:一是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二是原材料来自本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

农产品品牌就是赋予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一定的特殊标识,使其具有独特性,同时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是农产品品质和服务的象征。具体来说,农产品品牌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区域公共品牌。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环境内,以独特的自然资源、种植养殖技术、或特定的加工工艺为基础,经过长期积累和丰富而形成的,区别于市场上同类竞争产品的农产品标志和符号。它的品牌权益不属于某个个人、企业或集团所有,而为区域内相关机构、企业等主体共同所有。且区域公共品牌不能注册为普通的商标,只能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两种形式表现。

第二、企业品牌。与区域公共品牌的“公共性”相比,企业品牌具有“专属性”,是由某家企业组织或个人独自拥有的,其它企业不能够分享企业品牌所带来的利益。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企业品牌的优点是经营者相较于区域公共品牌,更愿意主动去为品牌建设贡献力量。如 “中粮”“北大荒”“好想你”等都是本土化的农产品企业品牌。

第三、产品品牌。产品品牌是对产品而言,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产品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设计等方面的组合体;二是代表有关产品的一系列附加值,包含功能和心理两方面的利益点,如:产品的品质、所能代表的效用、功能、品味、形式、价格、便利、服务等。

第一、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生产需要,制定、修改、完善品牌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到“有规可依”。制定完善的农业投入品管理、产品分等分级、产地准出、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制定简明实用的操作手册,建立起既符合农产品实际又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农产品企业要和种植户达成战略合作,在农产品供销期间,加强种植户的品牌观念,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口感等提供保证,为农产品品牌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一方面,推行农产品条码制度(产品准出证明或二维码标识)或视频追溯系统,建立产销区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加大农产品投入品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禁农药、兽药、渔药的生产、销售、使用等违法行为,提高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打造突出的农产品品牌形象。结合当地文化与产品特色,挖掘品牌自身内涵,设计具有当地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品牌符号,塑造鲜明的品牌个性。具体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包装等。打造完成后对整体品牌形象进行品牌商标注册和版权登记,取得产权保护。

总之,通过以提升生态环境为载体、提升土壤质量为主线,提高产品品质和旱作农业生产效益为中心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综合发展模式及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持续运营,农业“转型升级”“产业兴旺”,将我县建成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县的目标方可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