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书写传承故事 挖掘民俗文化
文 / 劲丰

民俗即民间风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是千百年来民众所创造的一系列知识和认识系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承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模式。它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附着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上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民众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独特风格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的沁州大地自从有人类活动起,也有了属于沁州本土的民俗文化,而且在传承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沁州民俗,是沁州儿女在这块得天独厚的沁州大地上生息繁衍、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沁州人血脉之中的深刻记忆,是沁州地域文化得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时代符号,也是沁州人共同的文化脉络和精神寄托。

沁县资深学者王中庆先生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先商族起源于浊漳河西源。他写的《晋之南商之源》一文,2010年3月在《山西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认可。由此可知,沁县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正如文人局长王向明在《厚重的沁县文化》一文中写的:“沁县是文化县,沁县耕读传家,沁县的文人多,沁县的文化底蕴深厚。沁县的这种文化现象,确有其历史的渊源,有其繁荣的土壤。沁县的每一个人,都受沁县文化的浸润,时刻能够汲取沁县文化丰富的营养,感受沁县文化的博大精深,分享沁县文化给予自己的荣光。”他从“沁县之源——先商文化,沁县之根——铜鞮文化、沁县之本——耕读文化”等方面生动阐述了文化之乡沁县的历史悠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人文荟萃。

说到沁州民俗文化,浪音(本名张怀奇)和马留堂两位老师通过对丰富多彩而又底蕴深厚的沁州民俗文化进行搜集、整理,编著了《沁州风俗》一书,该书比较系统地讲述了沁县的民俗文化。我曾参与了《沁州风俗》一书的审稿,通过对该书的文章校对,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沁州民俗文化的喜爱和理解。然而因水平所限,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写过一篇地地道道的民俗文化作品,比起文友吴曙伟对民俗文化的坚持和钻研,真是自愧不如。

吴曙伟是一位躬耕农田的农民文学爱好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和搜集流传于沁州大地的传说、故事、民俗,写了好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三年间就著书三部。他的第二部书,也就是《守望乡土》一书印出来后,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县内读者向他求书者络绎不绝。起先,他怕出的书鲜有人问津,再加上经济有限,印刷数量不大,结果却是一书难求,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大家说,读曙伟的作品,勾起了儿时的记忆,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了解了沁州大地许多美丽的传说……

曙伟是土生土长的沁县人,他眷恋着脚下这片热土。在每天放牛下田,辛勤劳作之余笔耕不辍,倾情民俗文化,几近痴迷。为了自费出书,他节衣缩食,农忙过后在本村附近打工,他说自己是搬砖头养活小笔头。他的这种情系民俗、热爱文学的精神令人佩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沁县自古有耕读传家之风,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沁县的山是大美的山,沁县的水是甘冽的水,沁县的人是热情厚道的人。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一代代勤劳朴实的沁州儿女,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书写着奋进的诗篇,描绘出美丽的画卷。古铜鞮、威胜军、老沁州、沁县、北方水城,每个时期都有灿烂的文明,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巨大的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故事和传奇。美好的民俗故事、神奇的历史传说,等待着更多像曙伟这样的热心人、有心人去搜集、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