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用文明撑起健康“防护伞”

我省出台的全国首部专门聚焦治理公共场所随地吐痰问题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于本月起正式实施。无独有偶,《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也于本月起施行。在重点治理随地吐痰、便溺,乱扔垃圾,高空抛物等不文明行为的同时,患流感戴口罩、公筷公勺和“一米线”等一系列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好习惯均被纳入《规定》《条例》,旨在通过法治手段促进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养成。

文明行为,不仅是个人家庭文明行为生活的映照,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这两部地方性法规,为我们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活观,提供了很好的遵循。

笔者以为,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首先要从摒弃不良习惯做起。在今年这场战“疫”中,许多地区都向市民发出了深化文明实践的倡议:外出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门、少聚集,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离,共筑公共秩序文明;自觉养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共筑公共餐桌文明等。摒弃不良习惯,积极传播文明健康新理念,会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夯实基础。这些战“疫”中的好做法、好习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去推广、去践行。

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还要从移风易俗弘扬新风抓起。可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组织等阵地的引领指导作用,并通过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带动,积极倡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恶俗”陋习禁办,反对天价彩礼、铺张浪费、攀比炫富、封建迷信和黄赌毒。同时广泛开展文明健康的民俗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让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形成新习俗、新风尚,在上党大地凝聚起充满正能量的精气神。

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还需出台相关举措,奖优罚劣,进一步鼓励市民守文明、享文明。可建立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对见义勇为、志愿服务、慈善公益等文明行为进行记录,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将文明行为记录作为优惠、奖励的重要参考。此外,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还应加强对不文明行为的日常检查,及时发现、制止、查处,对严重不文明行为,开展联合惩戒。

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文明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坚决摒弃各种不良行为,共筑文明健康新风尚,用文明撑起健康“防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