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让公筷引领“新食尚”
本报记者 井娇

新冠肺炎疫情下,餐饮卫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为此,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餐饮行业协会等呼吁和倡导“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度,希望在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让公筷公勺、分餐制成为外出吃饭就餐的标配。

不少人认为,其乐融融的聚餐场面“公筷”横亘其中显得有些“生分”,不如“私筷”方便、“不见外”。

其实,传统习惯和观念我们可以试着去改变,特别是使用“公筷”夹菜简单易行,应当能够尽快普遍实施。像新冠肺炎一样凶险的“人传人”病毒,呼吸道传播是其“大通道”;不少家族确诊病例,除近距离飞沫传播外,“私筷”共夹一盘菜也是主要“祸根”。

现代科技表明,筷子细小凹槽里藏有许多细菌,会引发痢疾、肠胃炎等疾病,用餐前需彻底消毒;而“私筷”可能会将病毒交换给他人,家庭式常见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碗筷就有极大的“嫌疑”;若与甲肝、戊肝、手足口病、伤寒、肝癌患者混用餐具,病毒也可能通过唾液传染健康人。更有研究表明,在外出聚餐吃饭,乃至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可以把各种疾病的传播概率从42%降低到17%,可以说效果十分明显。

疫情过后,亲朋好友、单位同事、接待客人、红白宴席等聚餐场面定会接踵而来。有关部门可要求餐饮行业为聚餐桌上配备“公筷”,每个人都要主动使用“公筷”,防止“病从口入”,也防“病由筷传”。当每个人都能自觉成为餐桌文明的践行者,“公筷”也就会成为一种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