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8版(1-2-3-4-5-6-8)
南里:项目为王 产业为基 打造强乡富民新篇章

项目为王,转型为纲。

南里大地,春潮涌动。

东盛通畜禽养殖有限公司生猪养殖二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沁县聚锋畜禽养殖有限公司总投资200万元沙猪养殖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山西吖吖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1100万元,引进小米加工设备和锅巴生产加工设备……4月18日,2020年南里乡项目推进会上,各个项目的负责人为南里乡的乡村发展再添新元素。此次开工的项目各有特色,体现了南里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唱响了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序曲。

市委书记孙大军在南里乡就扶贫产业进行调研

南里乡位于县城西南10公里处,段中线、新漫线交叉而过,地处交通枢纽,自古为商贾必经(龙门山上有经商古道遗迹),物流繁华之地。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有3万亩耕地、1.6万亩林地,共有3074户,7780口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38户、2930人,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现有未脱贫户有12户、23人,贫困发生率为0.3%。

2020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南里乡党委政府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关于项目建设的安排部署,聚焦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思路,坚持转型调产为纲,“一个重点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工作机制,在持续发展培植有实力、有潜力的本地企业基础上,着力在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精心搭建一批诸如食用菌种植、绿色蔬菜种植、农作物深加工、光伏发电、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乡情招商,引进和巩固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产业项目化运营。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让组织“兴”起来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线指挥部”。南里乡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建设目标,全面推行“三步四循环”工作法,总结提炼了“三步四环五星”的具体做法,产业项目、重点工程、重大四项都通过“四环”程序严格推进,在推动落实工作中凝聚了党心民心,激发了干事创业激情。该乡把党员联系户制度作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1+1”扶贫帮扶工作,发挥党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主动承诺践诺,先后解决群众反映的述求216件,推进落实危房改造政策137户,实施煤改电516户,实施改厕95户,救助贫困学生106人,成功举办了南里乡消费扶贫启动仪式,活动共销售贫困户农产品10万余元,达成20余万元订购协议,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坚定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积极营造“一雁高飞众雁随”效应,形努力实现党建与发展的同频共振,让党建“软实力”引领发展“硬实力”,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以农为本变通融合 让产业“强”起来

南里乡立足“好山、好水、好土”优势,着力改变单一种植业结构,提高亩产效益,转型升级种植业。现有日光温室大棚89座,日光温室大棚种植基地8个,种植户户均增收3万元,“土疙瘩”变成了“金窝窝”。 2018年引进长治红之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六包一免”提供保姆式服务,在全县率先种植1000亩,亩均收入3500元,经济效益远超玉米种植显著。2019年立足全县,辐射周边种植15000亩,其中沁县种植10000亩,涉及13个乡镇256个行政村,6000户农户种植,其中4300户是贫困户,在大旱之年实现亩收入达到3000元,户均增1800元目标,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主导产业。2020年投资4000万元,建设年产3万吨干净椒二期工程扩建及深加工建设项目,全县种植规模达到20000亩,南里乡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尖椒生产加工基地,年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销售利润达到0.9亿元,可带动26000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300多人,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把“守住民生底线、打造农业亮点、开创项目新篇”落至实。

南里乡移民新居及人文礼仪文化广场

3万吨干净椒二期工程扩建及深加工项目

光伏发电

光伏供暖

红之源辣椒有限公司

凤凰展肉鸡养殖公司

传统养殖提档升级 让村民“跑”起来

南里乡积极推行现代化养殖,实现传统养殖提档升级。脱贫攻坚以来,南里乡采取“龙头企业+公司+村集体”的模式,梅沟村、东林村、赵家沟、北底水村分别创办凤凰展养殖公司、立群养殖公司、金凤晨养殖公司、聚锋养殖公司,与潞宝、大象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设起3万只规模的肉鸡养殖大棚10座。东庄村创办东胜通养殖公司,与大象集团合作,建成规模1500头养猪场,中里村创办晋飞农牧公司,建成存栏12万只鹌鹑养殖场。圪陀村老虎岭农牧有限公司,投资900万元建设存栏1500只规模的种猪繁育基地1个。北底水在66426部队帮扶下,建成2400头生猪养殖场。石火、龙门、赵家沟分别建起三个肉羊养殖场。目前,全乡共建成肉鸡养殖基地4个,生猪养殖基地3个,肉羊养殖基地3个,按照资产收益模式,吸收14个村、近1000万元扶贫产业资金,带动全乡70%的贫困户,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增收。2020年,南里乡又千方百计引进宇辰科技公司,在北底水投资9000多万元新建100万只蛋鸡、饲料加工、有机肥加工基地,目前已经完成征地工作,力争年内投产达效,将实现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养殖的跨越,带动全乡村民跑进致富快车道。

激发乡村新活力 让人才“专”起来

近年来,南里乡培育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步伐在加快,注重从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群体中培养创新创业带头人。以“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为工作理念,乡政府鼓励能人乡贤回乡创业,并在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与保障。中里村栗晋国是阳煤集团退休干部,主动出资5万元治理村河道,并引进潞安集团与村委合作,建设200亩野樱莓种植基地;中里村返乡青年杨卓成立鑫杰公司,引进加工制造业,投资260万元,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成年加工6万平方米钢化玻璃、玻璃制品生产线,解决劳动力20人,其中吸收15人为贫困人;圪陀村发挥传统油坊优势,投资50万元建成姥姥家油坊,在本村发展油葵基地100亩,采用古法榨油方式,生产有机食用油,村集体增收2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唐村返乡青年程强成立山西吖吖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现已完成厂房5000平方米、办公用房1200平方米新建工程,厂区硬化6500平方米,并配套水电路和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小米加工和小米锅巴加工设备,加工小米和生产小米锅巴,解决30多名劳动力就业,其中吸收20名为贫困人口。

侯家庄村蔬菜大棚

中里村鹌鹑养殖基地

鑫杰钢化玻璃公司

吖吖食品有限公司

唐村双孢菇种植

中里村蔬菜大棚种植

梅沟羊肚菌种植

梅沟肉鸡养殖

南里村辣椒采摘

东庄村生猪养殖

紧扣时代主旋律 让文化“火”起来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在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社会正能量方面,南里乡特别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南里乡境内有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社华北版旧址(后沟村)、山西新军西林整军旧址、侯家庄惨案遗址,2018年被命名为沁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其中新华日报社(华北版)旧址被列为山西省德育教育示范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革命传统,讲好革命故事,南里乡在南里村党群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了红色展厅,红色的岁月、红色的尖椒描绘出一幅幅红色南里的美丽画卷。唐村以其近千年古民居建筑保持相对完好而著称,2018年12月,入选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单,是长治市入选的七个传统村落之一,沁县唯一的一个村。目前,传统村落已经成为唐村的一个文化名片,《日出边村一2019新年瞽书会》在此地拍摄,对进一步宣传唐村、扩大唐村古村落的知名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9年南里乡唐村又入选全省第二批旅游扶贫示范村。近年来,南里乡以乡村建设为契机,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元素、故事融入其中,设计村民广场、文化广场19处,打造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乡风文明宣传墙,于潜移默化中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让南里乡的文化火起来。

高效率推进光伏 让空地“亮”起来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基于辖区有的乡村产业发展乏力,群众参与度低,南里乡探索长效扶贫路径,紧紧抓住国家相关的政策优势,推广新产业,将光伏发电产业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闲散地发展光伏产业,切实打造富民工程、惠民工程,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其中侯家庄利用党群中心屋顶等空闲位置投资25万建设小型光伏电站,年收益3万元,带动37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元。东林村、杨家庄、孟家庄、唐村、东庄、赵家沟、上张庄等7个村也充分利用闲散地,建立集中7个光伏电站,年村均收入8万元,带动500户贫困户均增收1000元。

路径决定命运,突破源于出路。南里乡坚持“抓住大户、管好中户、培育小户”的原则,大力扶持来南里投资的企业。经过几年发展,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门路,80%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户均产业增收达到4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都全部超过5万元,11个村达到10万元,共减贫2907口人,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路子。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当前环保要求,投资2000万元实施乡南里乡太阳能复合能源站供暖项目。党委书记王振华说“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南里乡不断强化发展意识,提高谋划能力,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始终把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严格落实重点项目例会调度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在南里乡落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