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李鹏飞:大山里的“老树痴”
本报记者 郭学红

一脸质朴,一股韧劲,一把镐头,一腿泥巴,立志让一座座荒山变绿坡,是松村乡古台村的李鹏飞在沁县大山上植树时留给人们的印象。

“宋建刚、田海川……大家快上车,今天我们要去桃园村种树。”每天天刚蒙蒙亮,有一群人迎着晨曦,开始了荒山绿化新的一天,山就这样被汗水一点点浇绿。这些人正是沁县恒绿源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成员,合作社共有80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 人,李鹏飞是合作社的负责人。

1994年,李鹏飞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他就和60多岁的父亲一起走进林场与树结缘。提到李鹏飞,不能不提他的父亲李来林。这个连名字都和树有关的老人,从沁源县到沁县从未走出过大山,和林业打了一辈子交道,不过他大半辈子的工作都是在林场伐树。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到上世纪90年代,林场伐木被逐渐限制,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开始了。

“今后国家会花大力气栽树,你就接我的班,在咱沁县栽树吧!”就这样,李鹏飞子承父业。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变“锯子”为“镢头”,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在多年的造林中,李鹏飞发现,每年栽树工没少搭、罪没少受、钱没少花,但是成活率很低,究其原因是:组织义务工造林只讲规模不求实效导致质量不高成活率低下,即使成活了,但管理不好,甚至没人管理,保存率也低,于是他决定彻底改变传统的造林模式。2000 年,在县林业局的帮助下,他组建了一支造林专业队,10 多个20 岁左右的年轻人,带着理想背着行装挺进了大山深处。他们因地制宜,创造了在石质山区,采用客土回填、泥浆蘸根,用石头垒大坑;在丘陵地区,采取反坡梯田、地膜覆盖等多种造林模式。几年来,鹏飞造林专业队共完成荒山绿化十万多亩。

2016 年,李鹏飞成立了合作社。在队员们的辛勤付出下,每年5000 多亩的荒山变成了绿坡,贫困户平均年收入也超过了12000 元。这些年,李鹏飞变成了“老树痴”,除了林木种植,几乎没干过别的,要是有人对树“不客气”,他肯定会上前拦着,说“小树长成材实在不易”。

如今,沿着蜿蜒的山道,走在沁县的大山上,举目远望,一片片绿林在明媚的阳光下愈发耀眼,从山坡一直延伸至山脚的公路。看着这些,李鹏飞说,他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