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到了,每每想到今年无任何理由回村过年,心里不免一阵酸楚。东林,生我养我的小山村,依恋了大半辈子的家乡,承载着我五十多年来满满的回忆……
孩提时代,我是一个恋家的小女孩,母亲的衣襟是我出行的依靠,破旧的窑洞是我避风的港湾。在父母及哥哥的庇护之下,我在村里度过了无知的幼年、快乐的童年和活泼的少年。
走出村外求学的年代,是我乡思最浓的时候,并不遥远的路途,给了我数次逃学的机会,徒步回家,经历了母亲喋喋不休的数落和父亲严里带怒的呵斥之后,厚着脸皮饱食一餐,然后带着一兜干粮,一路嗅着烤干的玉米面馍馍的香味儿,返程偷偷溜进校门。当然,随之而来的是班主任的责罚,但内心还在暗暗窃喜,因为又回了一次村,进了一回家,唤了一声娘。
长大成人,步入工作岗位,而后成家立业,回村的原因就不仅仅是思乡,更重要的是肩负起孝敬双方父母的责任。礼拜天、节假日回家成为我的必行之事。记得从小随娘下地劳动,收工回家的路上总要拾一小捆柴禾供回家做饭,久而久之已成为习惯。有了工作,虽已能挣为数不多的工资,但也没丢掉捞柴抱禾的本能。礼拜天回家,抄近道徒步十几华里,需翻一座不小的山,路上总要拾一捆柴禾,母亲每次看见抱着柴禾进大门的疲惫不堪的我,总会在微笑的脸上挂两串泪珠儿。
十年前,母亲病逝,双方四位老人只有婆婆还健在。随着工资的渐涨,生活也日渐宽裕,有了以车代步的能力。于是,回村探母便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隔三差五,得空便驱车而归。婆婆是个比较体面的老人,吃、穿、用都想超越村里的同龄老人。为了博她一乐,三十多年来我们尽量满足她的每项需求。村里的红白喜事生日暖房大小事我都力争回村赴宴,一则是想回村体验一下乡情,二则是顺便看望一下婆婆。开饭时,我总觍着脸和桌友说:“给我婆婆盛一点点,省得她今中午下地做饭。”每次桌友们都很慷慨。看着将要盛满的碗,我感激不尽,连连致谢!遇事的主家也心领神会,急忙盛一碗热汤递过来:“快给老人送回去,趁热吃!”乡亲们的情谊让我感激涕零!
其实婆婆也用不着我这么厚着脸皮给她讨饭吃,老人虽已跨越耄耋之年,但一向很坚强,独立生活,从不迈进儿女家的门槛。下地窖这种高难度的事她都要替身强力壮的儿子去做!接近花甲的我们,在她眼里都是孩子,每次回家看她,烧火做饭她都是独当一面,弄得我们都像客人一样先是观望,而后海吃。我禁不住常常在朋友圈里嘚瑟自己有一个勤劳能干的好婆婆。
然而,好景不长,噩耗不请自来,婆婆突然驾鹤西去,走得那么安详,没有丝毫痛苦,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悲痛和遗憾!
往年的这几天,我们定打点行装,准备驱车回家陪婆婆过年,目睹乡村的春节气氛,感受家里浓浓的年味儿。今年,再没有理由回家过年了,恋村恋家的情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