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奋力创建全国有机旱作特色农业示范县(系列报道)
谈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与体系
刘 耀 清

有机旱作农业,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1—23日考察山西时,为山西指明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特别指出: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山西少雨缺水,要保护生态、节水发展,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第一、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第二、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第三、要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第四、要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四个方面的要求是一个统一体,体现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基础、方向、重点和目标。

基础是: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对于这一基础,要充分挖掘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优势,总结成功典型和经验并发扬光大。

方向是: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对于这个方向,要把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长期坚持。

重点是: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对于这一重点,要集中科研、推广和农民智慧,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真正成为科学体系,具有学理和实践支撑。

目标是: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对于这一目标,要从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打造有机旱作农业的标准和模式,使其成为能够代表我国的现代农业重要品牌,在国内立起来,在世界立起来。

一、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实质

有机旱作农业有着特定的内涵实质,应从学理和战略两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从学理层面理解和把握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

从学理上讲,作为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有机旱作农业是相对无机、灌溉农业而言的。无机农业起源于工业化,农业大量使用工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工业产品,这些产品是化学无机物,所以称为“无机农业”或“化学农业”。生产这些无机产品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能源,故又称为“石油农业”。无机农业奠定了现代农业,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形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导致了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协调、相互不和谐,农产品质量的不安全。

有机农业是对无机农业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偏差的纠正。在“有机旱作农业”中,有机农业的内涵是:注重农业与生态环境的互惠关系,本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杜绝农业化学产品的投入和农业面源污染,投入有机肥料及有机物,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保障有机、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互惠互利、永续良性发展。

所以,要把握有机旱作农业的三个基本内涵: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惠。二是杜绝化学品投入,增加有机物投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三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永续发展。

与此同时,还必须把握有机农业的内在精神:

有机农业的内在精神,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有机农业是一种维护土壤健康、生态系统健康以及人类健康的生产体系。它仰赖自然的力量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在地的循环;而非使用外来的有害物质。有机农业结合了传统、创新与科学,希望能创造更美好的环境,并且提升所有生命的生活质量与适当的关系。”目的是“让大家都健康”。

要想种出有机产品,只有用有机的方式才能得到。使用化学合成的东西是种不出健康产品的。就像人体一样,农作物生长也需要各式各样不同的营养成分。但化学肥料仅含氮、磷、钾三种成分,并不足以维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农作物需要的养分有88种;除土壤中的各项养分外,更重要的是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因为它们能将各种营养成分合成农作物所能吸收的型态。但不论是化学肥料、农药或除草剂,都会伤害土壤中的微生物。至于各种病虫害,那是农作物的症状,而不是病因。因为农作物本身没有足够的养分,不健康,才会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解决的方法应该是治本,让农作物长得强壮健康有抵抗力,而不是用药把虫杀光。使用农药或杀虫剂甚至不能说是治标,因为害虫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农药或杀虫剂会伤害土地、伤害其他益虫,反倒使得病虫害更加严重。

因此,在有充足营养支持下生长的农作物,才是营养健康的。而有充足营养支持的农作物,才能够生长出农产品原本应该有的风味,也就是人们对某个食品本来味道的感觉,即是就是“这个味道”,就是“好吃”。有机农作物不使用伤害土地及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当然是比较健康也比较环保的。因此,使用有机的方式,才能够种出最优质的农产品。

有机,不只是耕种,还包含生产、分销和食用不同层面的内容。生产过程不投入“化学物质”等违禁物品,分销过程和食用过程也必须尊重自然和执行国家有机标准。生态学告诉我们:“你不可能单纯地只做一件事”。所以,在农产品到食品过程中,不只是怎么种,还牵涉到怎么储存、怎么加工、怎么包装、怎么吃法,如果有一个环节执行有机标准不到位,最终的食品就不是有机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

有机旱作农业的“旱作”,是针对缺水的自然条件提出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山西由于缺水,农业无法实现“灌溉”“水浇”,必须有效利用有限的雨水资源,实行“旱作”。所以,在有机旱作农业中,“旱作”的内涵是:从我县丘陵沟壑立地条件的实际出发,发展水利设施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把握选择抗旱品种;深耕疏松土壤,便于最大限度地接纳雨水;实施秸秆还田、增加腐殖质,提高土壤积蓄雨水的能力;杜绝化肥农药投入,防止土壤板结;施入腐熟农家肥和有机肥,发挥保持土壤疏松易于雨水渗透的作用;运用旱作技术,适时中耕锄地,发挥“锄头上有三分水”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六管齐下”,才能实现有机旱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和谐、永续发展的目标。

(二)从战略层面把握有机旱作农业的实质

从战略层面把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实质,是把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内涵实质的重点。具体有四个方面:

第一、有机旱作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

化肥、除草剂的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必须杜绝化肥、除草剂等化学品的投入,保护生态环境,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长期坚持。

第二、有机旱作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路线

分散的丘陵沟壑立地条件,是抗旱的最大制约。这一现实,决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在技术路线上,必须走有机旱作农业路子,也必须长期坚持。

第三,有机旱作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比较优势

有机旱作是我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历史源远流长,独具一格。以精耕细作、纳雨蓄水保墒、用养结合为核心的传统有机旱作技术,构成了我们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弥足珍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省探索并产生了以精耕细作、抗旱保墒、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结合为主要特点的“三庄一寨一山一川”(壶关晋庄、闻喜东官庄、屯留王公庄、昔阳大寨、柳林董家山、陵川平川村) 、“小麦十杆旗”等一批旱作农业典型;尤其是坡改梯、沃土肥田、培育具有“三保”(保水、保土、保肥)功能的“大寨海棉田”技术,更是成为旱作技术的经典范例,在全国负有盛名。

新世纪以来,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等旱作节水技术,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旱作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效融合。经过历史积累和长期实践,基本形成了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这是农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比较优势,很有长期坚持和发扬的必要。

第四、有机旱作农业,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农业和农村占据着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是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理顺了,绿色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技术路线、比较优势和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路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我们要从这样的战略高度,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实质,加深对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重要性、战略性还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把握有机旱作农业内涵实质要防止两种偏向

实践中,全面把握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实质,还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偏向:一是把“有机”与“旱作”割裂的偏向,有机旱作农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统一的技术体系,不能把有机旱作农业理解和实施为有机农业+旱作农业,要防止割裂实施的偏向。二是急于求成的偏向,有机旱作农业是一个科学的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实践中既要积极推动,又要遵循规律。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久久为功。

二、保障有机旱作农业规范发展三大体系

保障有机旱作农业规范发展,需构建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的三大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

(一)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是有机旱作农业的灵魂和立家之本。构建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重点要念好“土、肥、水、种”四字经。

土——建设标准农田,提升土壤蓄水蓄肥保墒能力,这是有机旱作农业的立地基础。

主要措施:因地制宜平田整地、整修地埂;深翻土地、加厚活土层;建设水平梯田、秸秆还田,提升农田土壤蓄水蓄肥保墒能力。制定有机旱作农田标准,把宜耕农地建成适于有机旱作的标准农田。

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某种农作物生长对肥力的要求,科学配肥、合理施肥,增强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维护土壤生态平衡,这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

主要措施:全面秸秆还田、投入腐熟农家肥和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进行检测化验,明确土壤营养成分含量,根据土壤营养成分含量和所种植农作物对土壤营养成分含量的要求,进行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生长特性,缺什么施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该什么时间施什么施多少就什么时间施什么施多少,以标准化的施肥法,满足农作物所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的需要。

水——在保障土壤的吸水、保水、蓄水能力的同时,有条件的实施集水和节水工程,这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关键环节。

主要措施:因地制宜推广防蚀固土蓄水、秸秆覆盖保墒、生物节水、沟垄种植、免耕少耕、深翻深松等技术措施。

种——推广和普及抗旱作物品种,用适宜良种牵引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这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重点和难点。

主要措施:尽量运用农民认可的传统品种和适宜品种。

由于技术体系的技术性很强,在工作推进上:一要充分肯定和尊重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传统农艺和技艺,这是实践经验的精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二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运用科技手段丰富还提升传统农艺和技艺水平;三要制定有机旱作技术的“傻瓜化”标准,以易于被农民接受和使用;四要培训农民,让农民成为现代有机旱作农业的行家里手。

(二)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有机旱作农业的产业载体,核心是按照有机旱作农业的内涵要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能够彰显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的产业体系,要突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两个重点。

农业的产业优势在于“特”, 丘陵区的地理地貌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必须突出这个优势,着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把有机旱作农业的技术体系与区域特色的农业资源结合起来,扩大优势农产品生产,用特色优势农业承载有机旱作农业。

我县传统的谷子、高粱、小麦、玉米、红薯、胡萝卜、萝卜有着特殊的营养及药用功能,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追求营养健康和功能保健的消费热点,这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主打“特色”“优质”牌,加快培育优质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是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主导方向。

循环农业是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载体,是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要着力推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构建有机农作物—秸秆—养畜—畜禽粪便—有机肥肥料—有机农作物等上下游互逆的循环链。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必须落脚到市场,形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这才是产业结构性改革的初衷与使命。仅有产业优势,没有市场优势,生产出的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到好价钱,就不是产业结构性改革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持续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

培育市场,关键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必须下大力气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批知名品牌,用品牌引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要着力改变品牌多、小、杂、乱现象,加大整合力度,重点打造几个大品牌,有效避免内部无序竞争状况。

(三)经营体系

经营体系是有机旱作农业的运行保障,重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没有有效的经营主体,再完善的技术体系、再合理的产业体系,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把构建和完善经营体系放在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突出位置,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构建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经营体系的龙头,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龙头企业:鼓励引导支持工商资本、工商企业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一批有规模、有技术、有市场、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对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要针对龙头企业少、小、弱现状,重点在用地、资金等政策上给予扶持,尽快补上龙头企业发展短板,使龙头企业成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领头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合作社:资源合作、信息合作、生产合作、流通合作,资金合作、技术合作,引导小农户进入合作社,是解决“一家一户”进入现代农业、进入产品市场的必要途径。

家庭农场:对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要核定经营规模和示范标准,给予重点扶持。

通过以提升生态环境为载体、提升土壤质量为主线,提高产品品质和旱作农业生产效益为中心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综合发展模式的持续运营,农业“转型升级”“产业兴旺”,将我县建成全国有机旱作农业特色示范县的目标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