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随着中华文明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历史留下的史迹,多数被时光消失,被岁月尘封;有的却沙里掏金,犹存至今。
社会在发展,朝代不断更迭,古老而文明的沁县其建置、治所、名称、辖域多有改变。大体来说,春秋时为晋国领地,地名羊舌,为一公族采邑,即羊舌氏食邑,地跨上党北部和临汾东部,治所在太里。汉为铜鞮县。南北朝北魏时为涅县,辖域沁县和武乡西部。唐朝天宝为阳城郡,乾元为沁州,辖域沁县和襄垣西北部,治所在故县镇。宋朝为威胜军,治所在段柳石围。后移至县城。明清为沁州,辖域沁县、沁源和武乡,治所在今县城。民国以来为沁县,治所在今县城。
春秋:铜鞮宫和羊舌氏
浊漳西源的铜鞮山(紫金山)和铜鞮河(白玉河)一带,远古时候,山青水秀,地肥水美,鸟语花香,物阜民丰。铜鞮山郁郁葱葱,画屏似的阻挡朔风寒流;铜鞮河鱼翔蛙鸣,一条玉带横淌东西。好大喜功的晋平公看中这方风水宝地,凭借民富国盛的霸王强势,在这里修建行宫,即铜鞮宫。宫殿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富丽堂煌,雄伟壮观。考古发掘,宫南北长七百米,东西宽一千五百米,验证了“铜鞮之宫数里”之说。晋侯在这里修建豪华离宫,既是对东边这块战略要地强化统治,也是秀肉,向诸侯国炫耀国威、武力,同时也接待诸侯国的使者,也曾软禁过郑国国君郑成公。
晋国实行周朝时的分封制。晋靖侯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后代,与晋国同宗同姓,为晋国公族,或曰公室,其封地(采邑)在羊舌(沁县),故其后人以采邑羊舌为姓。羊舌家族在晋国颇有声望,光耀史册的羊舌赤,字伯华,曾任晋国中军尉,孔子认为“铜鞮伯华而无死,天下其有定矣。”羊舌斡,字叔向,晋平公的太傅,提倡尊贤使能,不以貌取人。孔子称他为“晋之良大夫”。历代大、中语文课本中的《叔向贺贫》,为必选教材。羊舌赤、羊舌斡和其父羊舌职史称“三贤大夫”,太里有“三贤愤”,埋葬羊舌父子三人。
历史潮流向前,晋国被韩、赵、魏、半行、范、智六个异性卿大夫把持,设法族灭了羊舌氏,将其封地分为铜鞮 (沁县)、平阳(临汾)、杨氏(洪洞)三县。再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强盛晋国落幕。
再从太里村名说几句。太,大之极,甚也。里,即邑,城市。太里繁华的大城市。那时太里,街道纵横,商店林立,人烟稠密,繁荣昌盛。
北魏:南涅水石刻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塞外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趁机烽涌内迁。各族为争夺生存空间与统治政权,相互兵戎相见,你征我伐,烽火连天,长达三百余年。“五胡十国”中,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统治时间较长,对中国历史进程有积极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史称是一位杰出改革家,中国著名皇帝。他竭力主张改革本民族落后的东西,一切向先进的中原学习。禁止胡语胡服,身体力行,改姓为元,叫元宏。他要把都城从平城(大同)迁到洛阳,遭到守旧派激烈反对。但这位改革家矢志不渝,巧设计谋,打着攻打南朝的旗号,统领文武百官南下。到了洛阳稍事修整,传令继续前进。适逢暴雨数日,道路泥泞难行。文武百官上奏请求罢兵。孝文帝提出在洛阳建都方可。百官妥协应允,于是迁都告成。此后,留守平城的太子和一干守旧派密谋造反。孝文帝回师平乱,把平城皇室、达官贵人,统统南迁洛阳。沁县栋村出土碑文,孝文帝南下曾驻跸于此。
被迫南迁的人员,情绪低落、牢骚满腹,一路走走停停,拖拖拉拉。一行皇室高官来到涅河南岸,举目一马平川,水沛草米,物阜民丰,正是心中的乐土。适遇狂风暴雨,道路泥泞,便留住观望。此时洛阳诏书到,让这批官员筹划建县。原来北魏统治者意识到沁县地处战略要地,北控祁太,南扼潞泽,交通要冲,必欲牢牢掌控。于是征收赋税,大兴土木,很快浩大城建工程告捷,设置涅县。
鲜卑族信奉佛教。北魏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与弘扬,所以风糜一时建县城同时,修寺庙、雕刻佛像。平城来的石刻高手,招募本地能工巧匠,组成专业队,采烂柯山之石,常年累月雕刻出无数栩栩如生的佛像,巧夺天工的佛塔,小巧玲珑的佛龛,放置洪教院供人们顶礼膜拜,祈求平安。
改朝换代,急风暴雨,沧桑巨变,这些宝贵石刻不知何时何因深埋地下。1956年,村民在村边取土露出石刻。后经专业人员发掘,修补,搬运县城文史馆保存。现今存放在二郎山“南涅水石刻馆”,供人们参观、研究。
南涅水石刻数量大,内容丰富,艺术造诣极高。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优秀文化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大唐:出土墓铭志
县志办张晓林《铜鞮墓志寻踪》,给我们打开一扇窗户,从另一个角度可窥视唐朝的社会概况和民情风俗。
国富民丰。众所周知,排场的丧葬礼仪,背后有雄厚的财物。单就制作一通墓碑,从精选石料,请名人撰文刻石,无钱谈何容易。唐朝从太宗到玄宗一百三十年,史称盛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疆域辽阔,国威远播。正如伟大现实主义“诗圣”杜甫所描写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狼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当时“海内升平,路不拾衣,夜不闭户,商旅野宿”。国富民丰,货物充足,物美价廉,一斗谷物一二十文钱,一匹绢一二百余文钱。《铜鞮墓志寻踪》搜集了沁县出土历代墓碑志62通,其中唐朝45通,约占三分之二。(宋朝4通,明朝9通)数字对比,不言而喻,唐朝的确物阜民丰。
开放宽容。出土的唐朝墓碑主人,不单有本地人士,还有许多全国各地、在沁县作官而定居于此的外省人。粗略统计:陇西(甘肃兰州一带)4人,河南省南阳、颖川、弘农(灵宝)3人,陕西省扶风(凤翔)、西河郡(大荔县)2人,广西梧1人,江苏省彭城(铜川县)1人,河北邯郸1人,山西雁门(代县)、汾州(汾阳县)、太原、襄垣、武乡5人。由此可见,唐代开放、宽容,广纳人才,唯才是举。人才自由流动,择地而居。同时,也反映出沁县这方热土之民风古朴,人民善良,善待外人。
特色民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随着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提高,丧表葬礼仪逐渐完善。丧葬习俗受科学知识的限制与宗教意识的影响,繁文缛节,但其宗旨是对死者思念、哀悼、评价,让死者灵魂平安到达另一世界,保佑后人幸福安康。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民族,丧葬礼仪大体程序是:临终整容理装,报丧,设灵棚,出殡。下葬。随葬的东西因人而异,墓志铭为其一。
北宋:铜川神虎军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夺取了将领们的军权,并改变兵制,集全国武装力量于中央。重文轻武的结果,致使武备松弛,军纪涣散,无战斗力。外患无穷。北边西夏、辽、金不断侵略,南边交趾(越南)也趁机北犯。
宋神宗8年(1075年,)朝庭招募新兵。威胜军(沁县)二百三十七人应募,组建“铜川神虎第七军”,由任真统率,奔赴南疆。决战于富良江展开。宋朝大军一字排开,战鼓擂响,千军万马,排山倒海冲向前。越寇溃不成军,狼狈逃窜。战后论功评奖,铜川神虎军冲锋在前,战功卓著,任真提升为指挥使,其他都受到不等奖赏。
神虎军凯旋荣归,没有忘记诺言,提议修座关帝庙。原来神虎军南征路过桂林时,见一宏伟庙宇,进香许愿:神灵保佑,剿寇凯旋归里,一定修庙祭祀。乡亲们积极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竣工告成。这座关帝庙虽带有传统的宗教色彩,其实是座纪念馆,记载着沁县人民子弟兵远征南疆、抗越卫国的光辉伟业。可恨被日军毁于抗战年间,仅留庙前牌楼一座,现为县政府门楼。
抗战:上党“小延安”
“七七事变”,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烧杀抢劫,毁我家园。国难当头,大敌当前,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太行山,与决死纵队、牺盟会进驻沁县,开辟敌后游击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华山脚下,漳河两岸,全民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沁县为上党树起一面抗日红旗,报载“沁县是晋东南抗战模范县”。
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彭真、安子文领导的北方局(后改为太行太岳特委)进驻小河,后移驻松交。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进驻小东岭,后移驻南底水。薄一波带领决死纵决、牺盟会进驻开村南沟。晋东南各界抗日救亡组织,工救会、农救会、妇救会、文教会等,在沁县召开第一次大会,然后把总部设在大沟和圪达。
“上党银号”在郭村发行。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东林后沟创刊发行。党政军及各界抗战组织集中进驻沁县,对沁县以及晋东南抗日救亡是极大的支持与推动。
抗战初期,影响山西抗战大局的几件大事,就发生在沁县。其一,“小东岭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1938年3月,在小东岭召开的由共产党领导、朱德总司令主持的八路军、中央军、晋绥军和决死纵队参加的高级将领会议,与会者三十余位,济济一堂,共商抗敌救亡。会后,八路军在黎城响堂铺伏击战和在武乡长乐村围歼战,重创日军,粉碎了日寇九路围攻晋东南的阴谋。其二,“西林整军”。薄一波领导的决死纵队,为了提高战斗力,1938年夏,在西林举办了两期培训班,学员三四百人,由朱德、鼓德怀和左权从南底水骑马来讲课,极大地提高了部队政治和军事素质,为以后在临汾车站、沁源王陶战斗取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初期,沁县群众真正发动起来了,各编村建起各种救国会。扩军、征粮、游击,样样都出色,贡献巨大。出粮多。据统计,抗战前三年全县出粮约十万石以上,人均一百五十多斤。出兵多。抗战八年,沁县征兵二十三批次,参军八万七千六十六人。出干部多。抗战期间,八路军和决死队纵队举办过多期培训班,培训出数以千计干部,输送到前线和地方工作。后转战大江南北,参加新中国建设。出经验多。抗战初期,沁县召开各种会议,晋东南各种救国会设在沁县,于是晋东南各县代表云集于此,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薄一波的“戴山西帽子,办我们的事”,在特殊形势下,发展与巩固统一战线,统战工作,毛主席也肯定这一点。
无须赘述,抗战八年,沁县人民舍小家,保大家,做出巨大牺牲与贡献,值得铭记与歌颂。
当代:“走沁县的路”
建国初期,农村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工业如何支援农业的问题凸现出来。沁县人民先走一步,创办联合加工厂“万宝金”和小型化肥厂。县领导充实了农工部,组建专业队伍,农科人员下乡培训,工人进村支援。县委书记申鲁明及时总结经验,写了一篇《一个新的矛盾和解决的办法》,刊登后引起上上下下多方关注。《山西日报》连续发表长篇通讯,《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走沁县的路》,《大公报》“万宝全”颂。山西省在沁县召开了“地方工业 支援农业”现场会,各省市组团前来参观取经。于是,在全国掀起了“走沁县的路”热潮,有力促进了全国农业大发展。
浊漳西源,太行、太岳会聚处,山青水秀,地肥水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华山巍巍,漳水扬扬,沁州精神,光芒万丈。这里的人们,向前、向上,崇尚仁义礼智信,践行勤俭真善美。世风淳朴,人性和气。羊舌——铜鞮县——威胜军——沁州——沁县。上党明珠,光耀史册。羊舌三贤——南涅水石刻——铜川神虎军——上党“小延安”——“走沁县的路”。辉煌伟业,千秋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