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颂中医药事业的壮丽七十年
沁县老年学学会副会长 陈柱海

我是沁县中医院的一名退休中医医生,是沁县定昌镇北关村抗日烈士陈克昌的长孙。从事中医临床46年,见证了中医药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形成了完善的中医药体系、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壮大的辉煌历程。我深深感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促进了中国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到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对发展中医作出的“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独特作用。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2016年12月6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标志着党与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与呵护,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使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作为在党和政府怀抱成长起来一名中医,为中医药壮丽的七十年而娇傲,为中医药壮丽的七十年而歌颂。

一、中医药人才得到空前发展

中医药不仅是一门医学,更重要的是一门科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国宝,涉及天文、地理、哲学,有着朴素的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认识诊疗、预防、养生调护及政务管理,社会治理都有着很好指导性。中华文明几千年不衰不败得到发展的事实,印证了中医文化的正确性,得到了历任中央领导、名人的认可和应用。

我国有大量的中医名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服务,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疗法得到国际认可,在部分国家还有法规,中医不仅是为中国人民健康服务,更成为世界人民健康养生之法宝。

各级各类中医药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不仅为他们治病养生,而且成为与全世界人民沟通、合作的渠道和桥梁、纽带,为“一带一路”经济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国家文化外交的一种特殊渠道和作用。

中医药人才在解放初寥寥无几,从业人员散乱无章,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七十年后的今天,中医药发生了三大飞跃,(从业人员素质飞跃、人才队伍飞跃、科研创新飞跃),已不是解放初期,看病求医、缺医少药的局面,从根本转变到质的提升,现在人才有高、中、初等及中医爱好者,从医者都有学历、有职称,分布在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县乡医院、村卫生所等形成了庞大的队伍,努力为人民健康服务。

大学生硕士招聘,人才队伍老、中、青三结合,发生了质的飞跃,保障了中医事业后继有人。

二、中医药医技得到“质”的提高

目前已不是一根针一把草三个指头号脉的年代,中医药技术有了突破性大发展,除保留了“望闻问切”诊疗手段外,还广泛应用了现代医疗设施,与中医手段结合,大大提高了中医疗效及人民群众对中医的认可度。

在建国初,境内仅有几大中医院校的基础上,各省都有中医药大学,市县有技校、卫校或中医培训班,有政府办校、私有办校。各级各类培训,为中医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不可计数的高素质人才。

从过去师带徒,三年出师,现在是大专院校毕业,理论充实,而且各科研究生、硕士生比比皆是。有全科、有专长、有医师、有护理、有从医的、有搞管理的、有搞药材的、有研发创企的,没有科学素质的保障是不可能完成的。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深造进修,促进了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提高。

三、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壮大

省市县都有中医院、中医研究院、所,对住院病人能进行三级医师共管共治,有严格的查房制度,既能门诊、也能住院,而且是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既方便了病人就医诊疗,又保证了医疗质量。祖国医学有汉、蒙、藏、苗等民族之别,都是中医特色文化的体现,是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

国家设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才对中医的“精典”进行发掘研究,有的进行理论创新,从人的生理、病理、药理、经络及各科的舌诊、脉诊、望诊、闻诊、问诊、手诊、耳诊等,结合现代文明病,理论上有了新的创新,如络脉理论、浊毒理论、瘀毒理论、糖毒理论等等。

在治疗方法上,在服药、注射、静滴给药的基础上,又有针炙、拔罐、按摩、热疗、刮痧、穴位埋线、针刀、气功、理疗、音乐、心理、食疗等中医特色适宜疗法,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接受并广泛应用,成为我国广大群众防病治病、养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在街头巷尾、养生店铺、中医院、所中广泛应用,在群众中基础深厚,大大方便了群众养生治病,为疾病防治有了群众性基础,特别是养生、治未病(亚健康)思想的普及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

同时,每年各级各界有中医药学术交流会,具有年度化、经常化、专科化、国际化的特点,通过学术交流,沟通了思想、拓宽了思路、创新了技能、创造了科研成果、发展了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文化大发展、大创新、中医药走向世界、国家文化外交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交流平台。

网络管理、网络看病、网络会诊、上下联动、节省了资源,方便了群众。

广播、电视、讲座、节目、义诊、手机微信群等方式普及了中医知识,宣传了中医文化,提高了防病意识,增加养生知识,改变了人民的”轻预防重治疗”防病治病的落后观念,提高了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推动了中医文化的大发展,大创新。

同时,在诊疗住院费用报销上向中医药倾斜,方便了群众就医,减轻了就医负担,也对中医药的迅猛发展有了助力保障。

四、中医药事业进入了现代化行列

从中药野生采集到中药人工种植,中药颗粒剂的形成与应用,单味药单成份提取、复方中草药全成份提取、单味药全成份提取,即方便了医生处方,又方便了群众就医用药,保证了药物及临床疗效。中药的指纹化、标准化,促进了中药生产制作工艺质量的保证,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从中药的原始煎熬到丸散膏丹炮制,发展到饮品、水剂、药酒、橡皮膏药、单方到复方、口服到肌注、片剂到胶囊、胶丸到滴丸、静滴等都更加现代化、人性化。

如今县级中医院也有了CT、放射、检验、超声、心电,样样俱全,这些现代化医疗设施既保证了中医药发展和医疗质量,又促进了中西医结合,还保证了医疗设施创新为我所用。

五、中医特色文化享誉世界

中医已经成长为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诊疗看病的医学,而成为了一种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文化,贯穿在各种人群的”饮食、养生、诊疗、防病、治病的全过程,诸如:饮食疗法、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气功疗法、武功疗法、导引疗法、理疗、熏蒸、汗法以及运动、说唱、娱乐、磁疗、洗浴、街舞等都是中医养生文化的派生和体现,已经或正在传播到世界各国各地,大小不等的中医馆、养生馆、药膳馆、食疗馆、按摩店、气功馆、武功馆等,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养生的归宿地,这些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和应用,正在和必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特殊的中医文化贡献。

新时代,把中医药事业推向了新征程,令人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中医药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我今天虽然退休,但仍生活在这样的充满兴奋的阳光时代,我要为新时代的中医药事业做出我最大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