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拜龙王起源于何年何代,无法考证。但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人们对龙王爷的敬重也是十分虔诚的,认为龙王爷是掌控雨水的神仙。所以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建有龙王庙,每逢风雨失调、即久旱不雨或大雨不止时,乡民就要到龙王庙烧香祈祷,来求龙王降雨、风调雨顺,为此作为祭拜龙王爷的龙王庙,自然成了很神圣的地方,呈现出一派香火缭绕,烟雾升腾的景象。在我们沁县北乡的一些村庄,乡民还将每年的取水求雨变为迎神赛社活动。尤其封建社会,遇上天气特别干旱,连县太爷也亲身参与祈祷。
旱情不很严重的时候,是浇碾子。过去迷信说法,碾子是青龙,让青龙来满足人们的愿望。
浇碾子一般选正当午时进行,所有参加人员都头戴柳条帽,选十二个十二周岁以下的孩子推着碾子转,选一个属龙老者,先给碾子恭恭敬敬磕三个响头,然后手拿碗往碾盘上浇水,边浇边念:“不淋淋,不淋淋,虔诚君子浇碾嘞,浇一点,下三天,浇一碗,下满川”,反复浇,反复念,直到把一大桶水浇完为止,如果连浇三天不下雨,就该举行请龙王的大型祈雨仪式了。
浇碾子一般是村里上了年纪的人组织,属于民间活动。祈雨则要动用财力物力,是村上一件大事。过去由村上社首主办,社首首先要召开一个由家族代表参加的会议,主要是商讨祈雨的开支、执事及其它人选,参加人员及择定日期等事宜。执事是祈雨总指挥,必须是熟悉祈雨规炬,在村里有威望且品行端正,诚实可信人来担任。抱水罐者必须选一属龙小伙子,还有护驾、抬龙驾者等。
祈雨那天,吃过早饭,人们就陆陆续续来到指定地点集合。这时候,社首、执事、护龙驾、抬龙驾小伙已准备停当。他们个个头戴柳条帽,挽着裤腿,赤着脚,执事要穿上黑色袍子,其余小伙子一袭青衣,显得非常隆重。执事等到人差不多到齐的时候,就摆上供品,边烧香边高喊:“叩拜龙王”。听到命令,大家纷纷下跪,跟着执事念:“老天开恩,救救万民,和风细雨,下上三天,三天下透,唱台好戏,唱上三天,感谢神灵”。拜罢之后,开始轮流跪香,每人跪一柱香。另外专门有一老者负责击磬(其实是防止跪香者打瞌睡),白天黑夜,连跪三天。期间,每天下午还要去河边饮龙,全体善男信女头戴柳条帽、赤脚、挽裤腿,鸣锣开道,恭恭敬敬边走边喊“南无阿弥陀佛”,一大群孩子跟在后头,男孩拿擀面杖,女孩拿簸箕,去河边洗擀杖,”“洗簸箕,边洗边念,“湿du小子洗擀杖,湿du闺女洗簸箕,”烧香,磕头后返回接着跪香。如果再跪三天也不下雨,就把龙王爷搬到院,在太阳底下晒,称“晒龙王”,实际上是对龙王的一种惩罚。全部环节,不一定非要走完,如果环节未走完,已下雨,下面环节就不走了。要请剧团搭台唱戏,谓之谢雨戏,放鞭炮,贴对联,最后还要给龙王摆上二八大供,做上新衣裳。就是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规模虽小了,可也还要摆供,放电影或请盲艺人说书。
如果本村没有龙王庙,得去外村请龙王。规模可就不一样了。最前面是二个人用柳棍抬着一面大锣,走几步敲一下,一大群头戴柳条帽、赤脚、挽裤腿的善男信女,簇拥着怀抱水瓶的小伙,水瓶要用红布塞瓶口,红布包裹,左右是护龙驾小伙,执事走几步喊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其它人跟着一齐喊,沿途路过村庄还要接雨,也是头戴柳条帽,赤脚挽裤腿站在村口,等请龙王的人过来,也齐喊“南无阿弥陀佛”。到了地头,还是先上供、上香,完毕后,如果去漳河神庙,请上漳河神牌位,去洞里石雕龙嘴接上水,红布包裹,回来后跪香,程序基本相同。
这些旧习俗,反映人们在过去,不懂科学,靠天吃饭,只能求龙王,靠老天,实是一种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