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龚保山:70年,贫困山村变世外桃源
杨泽兴

牛寺乡位于县城北部20公里处,境内南有华山,东有烂柯山,西有龙珠寺,涅河自西向东横穿而过。70年前的桃园,山大沟深,沟谷纵横交错,是一个贫困的小山村,而如今的桃园,果树飘香。我们今天要走访的老党员龚保山,就住在牛寺乡的这个小村落里。

下午4点,我们驱车来到了老党员龚保山在走马岭的新居,入目所见,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小区内外绿树成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真的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几经辗转,我们终于见到了他——一个典型的农民伯伯:手里握着镰刀,裤子半卷起来,黝黑的脸膛,淳朴的笑容,身上还带着田里的草叶子。提到移民新居,他说:“原来我们住的地方都是窑洞,村里面沟多山多,不平整,一到了雨多的时候,就担心窑洞不安全。”桃园村所在的地方,沟壑纵横,地表土壤裸露,极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在政府的组织下,从去年起,村民们就陆续搬进了移民新村。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边交谈边朝桃园村走。1968年,龚保山刚刚从沁县中学毕业,正好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把沁县走了个遍,在这期间,他深深的感受到了家乡的落后现状。1988年,他在村里当了主任,一年后担任了支书,这一干就是13年。当时村里吃水极其困难,每户一天要挑三次水才能保障正常生活,对于家里只有老人的农户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更艰难的是,村里沟多山深,出入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每到下雨天,村路泥泞不堪行走。牛寺乡又是沁县乃至长治市典型的林牧乡镇,耕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对于靠天吃饭的村民们来说,吃不饱饭就是个天大的问题。13年里,在组织的号召和指导下,他带领村民们栽桑种果、铺设自来水管道和村外的马路,使村民们做到了“人均一亩果,户均一亩桑”,家家都有自来水,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难、行路难、赚钱难的三大难题。车子停在他家的门前时,我们看到有一道石头砌成的石壁,他解释说,“因为这里的土很松,容易滑落,就用了这个办法。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铺路,我自己用小车拉了整整200多次才把这些石头拉回来,也是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了。还是党的领导好啊,没有新中国,哪来的幸福生活。”余晖映照到龚保山的身上,老人慈祥的目光望着远方,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他的老伴告诉我们:“我家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2011年,二儿子夫妻两个煤气中毒,儿媳妇当场就去世了,那会儿孙子才一岁,他一个人带着个小孩怎么过活呢。”说到这儿,老人泣不成声。“后来村里给他评上了低保户,孙子读书也不用发愁了,现在明德小学读四年级,每学期政府给补助500元。孙女从四年级开始就接受了国税局的补助,一直到初中。上了高中以后,还接受了‘雨露计划’,每年1000元,还有面粉和食用油,今年考上了吕梁学院,就准备上学了。”谈起儿孙们的现状,老人脸上的哀伤才慢慢的淡下去了。

说起当年的往事,老伴笑着说他就是个“傻子”,宁可误了家里的,也不能误了大家的,什么事情都要走到前面,老说自己是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实,正是因为有共产党员这种“傻子”为人民谋幸福,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才有了如今的新中国。

从苦难走向辉煌,是我们的国人用坚定的意志、坚实的步伐、坚强的毅力,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持久的动力源于人。70载岁月峥嵘,70年沧桑巨变,正是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披荆斩棘,积极探索,攻坚克难,演奏出共和国不断奋进的宏伟交响,为我们后辈子孙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