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崔正国:这是最苦的时代 也是最好的年代
天宇夏云

1949年出生的这一代人注定是不平凡的,因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苦的年代。70年,对于人生来说已是大半生,而在历史长河中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70年的变化对于每个亲历见证的人,都有它自身最特殊的意义。

崔正国是我县新店镇老南沟人,他出生于1949年9月,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如今70岁的崔正国老人,回忆起建国70年发生的变化,特别具有发言权。我们跟随崔老的记忆,细细了解了解这70年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时刻。

随着崔正国的回忆,我们来到了1966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标语随处都可以听到。而这一年对于崔正国来说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他有幸和沁县的其他10余名同学一起来到首都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待,也亲身感受到了时代对他的号召,特别是在看了祖国的广阔山河后,崔正国心潮澎湃,格外激动。他当时下定决心回到农村,改变贫困的面貌。毕竟,对于当初的农民来说,吃饱饭曾是大部分人的梦想,而这个梦想也是崔正国的目标。

1970年我国正处于十年“文革”时期。在这个最艰苦的时期,崔正国正式入党并当选了新店镇老南沟村干部,当时这个村属于全县最落后的村,全村粮食总产量在15到16万斤,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因此,他参加了全县后进村学习班,回来以后在村里开展了大规模的改河造地、荒山造林、整修梯田。经过2年来的努力,老南沟村终于摘掉了“全省最落后村”的帽子,粮食产量达到了45万斤,崔正国也正式担任了老南沟村的支部书记。

在我国土地改革制度的一次次变革中,1980年提出的包产到户政策给了崔正国很大的启发,同年在老南沟村实行了土地包产到户,群众有了自费生产,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种地行路难、机器作业难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崔正国多次召开党员会讨论,决定大胆改革创新,1984年把土地统一收回,进行了全村按区域化种植经济的办法,以半坡种果树、沟河种庄家、划片承包的办法,大刀阔斧的展开了又一次的土地规划。这次改革可谓是政府给农民的一个自由,更是农民还给社会一个惊喜,粮食产量达到了120万斤,不仅顺利解决温饱问题,家家户户都可以吃上白面。崔正国凭借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自己的人生展开了不一样的篇章。在1988年,老南沟村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县发展经济样板村,全县370多个村连续到老南沟参观学习。1992年老南沟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改革先进集体。

在这斗转星移的70年中,用崔正国自己的话来说,生在国旗下,长在新中国,他站在历史的肩头,从土地中寻求闪光的太阳,任何时候都不忘初心,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这70年,崔正国先后担任村支书33年,把大半生贡献给了老南沟。退休后的崔正国依然忘不了农民的根本就是土地,70岁的他身子硬朗,还种植了30多亩地,每天都围着庄家转,自力更生收货富足的生活,这对于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晚年生活。

1949年的这一代人生在最好的时代,也是最苦的年代,这个时代注定要来一场洗削更革的改变,也注定要埋头苦干一番,才能换来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一个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