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上一版 下一版»本期共4版(1-2-3-4)
张杰:不走寻常路的回乡创客
郭学红

7月底,阳光灿烂,走进杨家庄,一群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组织的山西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其他高校开展支农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正在仔细地听张杰讲解着农作物的特点和培育方法,山西农业大学的学员邢炳乾说“张杰哥像一名业务熟练的农民,更像为我们传道授业的老师。”

为寻价值勇创业

大学生口中的张杰,就是沁县粒粒香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今年37岁的他,是次村乡杨家庄人。该村农业大多为旱田且不常灌溉,靠天吃饭,主导产业种植业以沁州黄、玉米为主,养殖业以养牛为主,人均收入低。2011年7月,从山西中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太原工作。他工作闲暇期间,经常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向他们推广沁县本地特产,并了解当代市场需求。

2014年,张杰在家人及亲友的支持下办起合作社,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张杰说:“满足现状,过上小康,仔细想来这好像不是我的人生目标,我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做自己想做的事。真正下定决心是2015年回家,看到村里田地荒芜,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仍然坚持着传统种植,挣不了多少钱。脑袋突然蹦出了一个想法回乡创业。”2015年9月正值事业上升期的他返乡成立了粒粒香专业合作社,致力于探索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庄园。

调整思路好出发

扎根农村搞生态农业的张杰,创业之初初心是传承农耕文明,推动三农兴旺,2018年成立了沁县耕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开始建设耕兴生态农庄。一直想着帮助大山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乡亲脱贫致富,想了不少点子,从点工制到承包制,每一种合作模式的推出,目的都是希望乡亲们的收入能翻番。

他跟着父辈们学种植、攻技术、巧经营, 有时他会独自一人蹲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手摸黄土在思考: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从土里刨出黄金来呢?传统的种植模式不成规模,效益不高,农民不愿种。如果发展规模种植,提高种植效率,并依靠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那么种地种田照样有干头。

为了提高以沁州黄小米为主的农产品质量,他从创业之初就开始在青储饲料、生态养殖、生态种植、乡村旅游等方面不断实践。在种植过程中,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品质,他们杜绝使用化肥,全部施用有机肥料。他们还制定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策略。目前正在实施基于沼气工程、生态堆肥、自制酵素、雨水收集、废水处理等生态技术支撑的生态种养农庄。本次大学生支农队来村里实践就是一次他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联络沟通实施的开放式互动式产销一体式活动,通过 一手联合农户抓生态生产,一手联合各方社会资源抓社群营销,实现产销互通,以销定产。

成绩面前不止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他在县城小河亲雅苑开了沁州土特产店,专用于打包发货、客户体验及门店零售,帮助农民销售小米、土鸡蛋等土特产品,还与农户签订100亩种植黑玉米订单,这样既节省农民时间和成本,还创下了不少的利润。2018年,他又继续签订种植甜糯玉米订单30亩,都实现丰收,卖出的玉米反馈很好。今年在西瓜丰收时,他又主动为村民销售。

种植基地扩大了,张杰又准备利用山上的野菜,养黑山猪、黑山鸡,拉一条“生态养殖链”。他的经营理念是,当代的科技日益发展,许多的原生作物因为产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退出市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社会上,仍然会有很多人喜欢原生的作物,追求那种自然的享受。

他目前正在抓紧做两项工作,一是在杨家庄种植基地筹建生态园,满足供需产自一体需要;二是在大城市搭建产品直销平台。张杰说:“如果将销售渠道打通以后,就形成了从种植、收购、加工到交易一条龙,这样就可以去掉中间商这个环节,今后沁县农产品的销售就不用发愁了。”

志愿服务无限期

常言道:心胸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事。张杰心里装着百姓,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和推广,寻找一条能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的现实。“现在返乡创业的农村青年很多,他们不缺干劲、能力,但缺乏正确的方向引导,也缺资金和了解政策的途径。”张杰告诉记者,他们今后将打造经验交流平台让更多敢想敢干的人参与进来,有更多的青年人回到乡村建设家乡,共同推动本土三农发展。

“乡村沃野,天高地阔,农业创业虽然会有一些困难,但走过了春耕夏忙,眼前必将是秋实的喜悦。”张杰表示将继续奋斗在乡村大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