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3日,我参加县关工委召开“五老”座谈会,主任王明俊、执行主任田兆文安排为传播红色基因给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回家后,我在书柜里找到《沁县革命斗争回忆录》,翻了几页看到一张1976年山西省的贰两粮票,由此,便回忆起粮票的往事。
1960年我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减产,在农村群众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在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也难以度日。为了缓解人们吃穿之难,国家及各省印发了粮票、布票、油票、花证等。
粮票有50斤、20斤、10斤、5斤、1斤、5两、2两、1两。
干部、企事业职工发有粮食供应证,开始每人24斤,5年之年增为28斤,2两油票,布票10尺,棉花半斤,家属按年龄发放。
粮票由粮食部门统管,干部职工每月到粮食局按规定标准领取,然后再到粮站以票购粮。28斤粮票可购白面5斤(小麦粉)、小米10斤,其余为红(高粱面)豆面和玉米面。
机关干部外出必须带足粮票,如参加全国性的会议,省粮票也叫地方粮票,到粮食部门兑换成全国的,比例为1比1。
干部下乡到农村,在户家吃饭,最早每天交8两粮票3角钱,后为1.2斤粮票和三角人民币,在市场上买二面馍粮票1两。
人民公社大集体,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大,年年产量低,人们吃不饱,穿不暖,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风险冲破禁区,分田到户,当年获得了增产,家家吃饱肚,人人有衣穿。1980年5月,“消息”传到了北京,邓小平首先肯定,并于9月份下达了中共中央7号文件,至此,一个“包产到户”的风浪在全国农村迅速漫延(传言,邓小平说,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指包产到户能增产),从此,祖国大地,风调雨顺,年年增收,都过上了好日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家对粮食实行了统购、统销,上级给公社下达粮油征购,议购任务,并开放集市贸易,自由买卖,到1993年运行了三十年的“粮票”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四十年,如今人们大米、白面、鸡、鱼、肉、蛋成了家常便饭,向着“小康”迈进,从一张小小的粮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