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郭学红 盛夏时节,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王泉村移民新区,一栋栋小高楼整齐排列,一排排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动场所内,院里三五老人在闲谈,午休起来的孩子们在嬉戏打闹着,他们的欢声笑语让这个移民新村充满活力。看着眼前的一切,感觉王泉村的昨日还浮在脑海。
记得第一次走进王泉村,7公里多的盘山公路,绵亘蜿蜒,开车一个多小时才上去,感觉整颗心都悬在半空,一个不小心,就到了悬崖边上,此刻想来还是心有余悸。这么偏远、险要的山村位于我县西北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与沁源、平遥两县交界,居住点位于大山之间的半坡上,属于典型的山庄窝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2016年, 牛寺乡结合全县决战脱贫移民新政策,经全村村民反复讨论,与沁县八路响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沁县鸿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多次洽谈协商达成共识,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对王泉村实行捆绑式整体移民搬迁。从去年6月开始,王泉村民陆陆续续搬迁,到9月初,全村50户人家已经全部移民搬迁到离县城近的段柳乡崭新的移民房。
在崭新的村集体活动场所楼下,挂牌的扶贫生产车间格外引人注目。“以后一下楼就能上班挣钱,做做衣服,估计一个月下来也能收入2000元左右。”在彤煜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外面,段宋琴和庞桂梅在聊着。该扶贫车间位于易地移民搬迁项目小区,目前已经全部竣工,投入生产以后将极大方便为了照顾孩子、老人而放弃外出打工的妇女们,这在移民搬迁以前,她们是不敢想的,在家门口就有了挣钱的门路。在移民安置点打造扶贫车间,就是为了让贫困户能够在家门口就业,这种亦工亦农的用工形式,深受留守妇女和老人的欢迎,真正发挥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作用。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了消除广大移民群众的后顾之忧,我们实施‘一户一策’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生活环境变好了,经济发展也不能落下。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让他们凭借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收入”村支书刑成柱说。
当说到今年大年初二,村集体组织村民集体回王泉村文明祭祀时,老支书哭了。让我一下想到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里的那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支书说“故土难离,毕竟是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舍不得,但更多的是感恩,感谢国家的政策好,终于能走出大山,后代们不用再为上学、看病、就业发愁了。”
“现在群众生活有保障,脱贫致富有信心了。过去的旧村散布在山窝窝里,是典型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和住房难的‘五难村’,我是深有感触。孩子小时候因为高烧不退,当时没有交通工具,路途遥远,医疗条件又落后,就这样耽误了儿子的病情,想来也是很后悔。以前住在山沟里,成天就知道守着庄稼地靠天吃饭,后来搬下山后才见多了世面,现在我在张耀文总经理的鸿兴山庄,每天100元工资,一年下来能赚3万多元,是原来种地收入的好多倍。整体搬迁后,我们靠着各种便利资源打工,收入有了大幅提高,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这边环境又好,离县城近,村里娃娃们念书也不愁了。我们山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现在既然搬出来了就得放下思想顾虑,对未来充满信心,才能更好的生活。”村民杨国荣说。
据了解,对于群众整体搬迁以后的生产生活,当时沁县八路响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曾明确表示,他们以经营开发土地获得的收益,每年为王泉村18-60周岁的移民村民缴纳养老保险200元,为村民缴纳合作医疗保险120元,逢年过节会给村民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每年冬季免费提供取暖,为有生产劳动能力的农户每户安排1人就业,目前,去年的已全部兑现,随着公司的逐渐壮大,福利待遇也会逐年提高。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来是关键,实现稳定脱贫是根本,所以当时我们针对搬迁出来的农户,围绕他们增收致富,指导他们建双孢菇大棚、流转土地等产业,为移民后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真正把易地故贫搬迁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群众‘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牛寺乡党委书记闫鹏云信心满怀的告诉记者。
和村民们说起现在的生活,他们眼睛里闪着亮光,一张张笑脸,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发至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深山里的人们有了新的家园,实现了祖祖辈辈的安居梦,大家离美好生活越来越近了。